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倡導的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被廣為稱贊,而他科學家、博物學家的身份卻被忽略了100多年。1847年,在結束兩年的隱居生活后,梭羅搖身一變,回到故鄉(xiāng)康科德鎮(zhèn),轉而沉迷于閱讀田野的語言。此后的十余年間,留下了長達萬余頁的原始筆記。《野果》就經由這些筆記和手稿整理而成。 與《瓦爾登湖》充滿哲思不同,《野果》少了幾分沉斂和說教,筆調清新,一百多節(jié)植物課悠然靜逸,是用舌頭和腳步就能讀懂的散文集。這本書中,梭羅以近乎日記的形式詳盡描述了散步途中見到的各種野果,記錄它們的開花、結果、成熟,果子的顏色、形狀、味道,以及與昆蟲、松鼠、鳥之間的關系,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梭羅在其中傾盡了心血與深情,雖文字樸實無華,卻深情款款,深藏哲理,在15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能從字里行間看到他對大自然滿懷神圣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