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雁宕山日記(浙江溫州府)

徐霞客游記選譯(修訂版) 作者:周曉薇 等譯注


游雁宕山日記(浙江溫州府)[1]

雁宕山在今浙江樂清縣境,以秀麗多姿而著稱。山上的峰巒、寺院、巖洞、飛瀑等星羅棋布,美不勝收。

徐霞客曾三次游雁宕山,這是在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他二十八歲第一次游雁宕山時(shí)寫下的日記。

自初九日別臺(tái)山[2],初十日抵黃巖[3],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于八岙[4]

十一日二十里,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5],片片撲人眉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6];奴輩指為兩頭陀[7],余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8]。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9],宛然兀立[10],高可百尺,側(cè)又一小童,傴僂于后[11],向?yàn)槔仙诙?。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于地,如飛虹下垂。由梁側(cè)隙中層級(jí)而上,高敞空豁[12]。坐頃之,下山,由右麓逾謝公嶺,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峰道也。一轉(zhuǎn),山腋兩壁[13],峭立亙天,危峰亂疊,如削如攢,如駢筍,如挺芝,如筆之卓,如幞之欹[14]。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15]。雙鸞、五老,接翼聯(lián)肩。如此里許,抵靈峰寺。循寺側(cè)登靈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側(cè)有隙可入,由隙歷磴數(shù)十級(jí)[16],直至窩頂,則窅然平臺(tái)圓敞[17],中有羅漢諸像[18]。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飯后,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巖,五里,至凈名寺路口。入覓水簾谷,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出谷五里,至靈巖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19]。寺居其中,南向,背為屏霞嶂。嶂頂齊而色紫,高數(shù)百丈,闊亦稱之[20]。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嶂之右脅,介于天柱者,先為龍鼻水。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21],似靈峰洞而小,穴內(nèi)石色俱黃紫,獨(dú)罅口石紋一縷青紺潤澤[22],頗有鱗爪之狀,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nèi)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為獨(dú)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銳不相下。獨(dú)秀之下為卓筆峰,高半獨(dú)秀,銳亦如之。兩峰南坳,轟然下瀉者,小龍湫也[23]。隔龍湫,與獨(dú)秀相對(duì)者,玉女峰也。頂有春花,宛然插髻[24]。自此過雙鸞,即極于天柱。雙鸞止兩峰并起。峰際有“僧拜石”,袈裟傴僂,肖矣。由嶂之左脅,介于展旗者,先為安禪谷,谷即屏霞之下巖。東南為石屏風(fēng),形如屏霞,高闊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屏風(fēng)頂有“蟾蜍石”[25],與嶂側(cè)“玉龜”相向。屏風(fēng)南去,展旗側(cè)褶中[26],有徑直上,磴級(jí)盡處,石閾限之[27]。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28]。外有二圓穴,側(cè)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則嶂左第一奇也。銳峰疊嶂,左右環(huán)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jīng)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29]。橋外含珠巖在天柱之麓,頂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靈巖之外觀也。

十三日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為板嶂巖。巖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峰。更前,重巖之上,一峰亭亭插天,為觀音巖。巖側(cè)則馬鞍嶺橫亙于前。鳥道盤折,逾坳右轉(zhuǎn),溪流湯湯[30],澗底石平如砥[31]。沿澗深入,約去靈巖十余里,過常云峰,則大剪刀峰介立澗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云峰。從此環(huán)繞回合,巖窮矣。龍湫之瀑,轟然下?lián)v潭中,巖勢(shì)開張峭削,水無所著,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32]。潭上有堂,相傳為諾詎那觀泉之所[33]。堂后層級(jí)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34],下飯庵中。雨廉纖不止[35],然余已神飛雁湖山頂,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絕磴三里,趨白云庵。人空庵圮[36],一道人在草莽中,見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靜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隱[37],臥床數(shù)十年,尚能與客談笑。余見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為明晨憂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強(qiáng)清隱徒為導(dǎo)。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38],徒復(fù)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頂。余意至頂,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躋攀深草中[39],一步一喘,數(shù)里,始?xì)v高巔。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40],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huán)一抹[41],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nèi)石筍森森[42],參差不一。三面翠崖環(huán)繞,更勝靈巖;但谷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43],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巒累累,下伏如丘垤[44],惟東峰昂然獨(dú)上,最東之常云,猶堪比肩。導(dǎo)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須越三尖;余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苯裆絼?shì)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fā)脈,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轍而東[45],望東峰之高者趨之。蓮舟疲不能從,由舊路下。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46],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47],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fù)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jí),遂脫奴足布四條[48],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余地。望巖下斗深百丈[49],欲謀復(fù)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飛陟,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fù)續(xù)懸之,竭力騰挽,得復(fù)登上巖。出險(xiǎn),還云靜庵,日已漸西。主仆衣履俱敝,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復(fù)至龍湫。則積雨之后,怒濤傾注,變幻極勢(shì),轟雷噴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覓方竹數(shù)握[50],細(xì)如枝。林中新條,大可徑寸,柔不中杖,老柯斬伐殆盡矣!遂從岐度四十九盤,一路遵海而南,逾窯岙嶺,往樂清。

【翻譯】

初九日離開天臺(tái)山之后,初十日到達(dá)黃巖縣城,太陽已經(jīng)偏西,出南門走了三十里,在八岙住宿。

十一日走了二十里路,登上盤山嶺,遠(yuǎn)望雁宕的山峰,像荷花插入天際一般,一片片撲入人們的眼簾。又走了二十里,在大荊驛吃飯。向南渡過一條溪水,看見西面的山峰上綴著一塊圓石頭;仆人們指著說是兩個(gè)頭陀,我卻懷疑就是老僧崖,但不怎么像。再走五里,過了章家樓,才看到老僧巖的真面目:禿頂穿著袈裟,好像直立在那里,將近一百尺高,旁邊又像一個(gè)小童,彎著腰站在后邊,剛才被老僧巖所擋住不曾看到。從章家樓往前走二里,在半山腰找到石梁洞。洞門朝東,門口有一道梁,從頂上斜插到地下,好像飛虹下垂一般。由梁旁的縫隙中踏著一層層的石級(jí)上去,上面高大空闊。坐了一會(huì),就下山,由右面山腳下越過謝公嶺,再渡過一條溪澗,順溪往西走,就是通往靈峰的道路。轉(zhuǎn)了一個(gè)彎,山腋兩邊聳立的石壁橫亙到天空,高峻的山峰錯(cuò)亂重疊,像切削又像簇?fù)恚癫⒘械闹窆S,又像挺秀的芝蘭,像直立的筆桿,又像傾斜的頭巾。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幕,潭水有的綠得像清澈的藍(lán)靛。遠(yuǎn)望雙鸞峰和五老峰,好像翅膀連著翅膀,肩并著肩。這樣走了一里光景,到達(dá)靈峰寺。從寺的旁邊登上靈峰洞。靈峰中間是空的,挺立在寺后,峰側(cè)有空隙可以進(jìn)去,在空隙里走上幾十層石級(jí),直到洞頂,在深暗中有一個(gè)圓而寬敞的平臺(tái),里邊有許多羅漢像。坐著賞玩到深夜降臨,才返回靈峰寺。

十二日飯后,從靈峰右山腳找到碧霄洞。返回原路,到達(dá)謝公嶺下,向南過了響巖,走了五里,到凈名寺路口。進(jìn)去尋找水簾谷,原來是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來。出了谷走五里,到靈巖寺。這里四面環(huán)繞著陡峭的山壁,挨天劈地,轉(zhuǎn)著彎進(jìn)去,好像另外開辟了一個(gè)世界。靈巖寺就坐落在其中,面向南,背后是屏霞嶂。屏霞嶂的頂是平整的,顏色是紫的,有幾百丈高,寬度也差不多。嶂的最南面,左邊是展旗峰,右邊是天柱峰。嶂的右鄰,介于天柱峰之間的,先是龍鼻水。龍鼻的洞穴,從石縫直上,像靈峰洞只是小一些,洞穴里的石頭全是黃紫色,只有裂縫口的一道石紋呈紅青色并有光澤,真有點(diǎn)像鱗甲爪子的形狀,從洞頂直通到洞底,垂下來的一頭像是個(gè)鼻子,鼻端的孔里可以放進(jìn)手指頭,水從里面滴下來注入石盆,這就是屏霞嶂右面的第一奇景。西南是獨(dú)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陡峭的程度不相上下。獨(dú)秀峰的下面是卓筆峰,高度只有獨(dú)秀峰的一半,陡峭程度也和它一樣。兩座山峰南面的坳中,轟鳴傾瀉而下的,就是小龍湫。隔著龍湫,與獨(dú)秀峰相對(duì)的,是玉女峰。峰頂上有春花,好像插在玉女的發(fā)髻上一樣。從這里過雙鸞峰,就到達(dá)最高的天柱峰。雙鸞峰只是兩座山峰并列崛起,峰邊有“僧拜石”,好像穿著袈裟正在彎腰下拜,很形象。由屏霞嶂左鄰起,介于展旗峰之間的,先是安禪谷,谷就是屏霞嶂的下巖。東南是石屏風(fēng),形狀像屏霞嶂,高和寬都有峰的一半,正插在屏霞嶂的盡頭。屏風(fēng)的頂上有一塊“蟾蜍石”,和屏霞嶂旁邊的“玉龜”相對(duì)。從屏風(fēng)往南,在展旗峰側(cè)的褶皺處,有條小路直通上去,在石級(jí)的盡頭,有石頭門檻擋住。俯在石檻上看,下邊望不到底,上邊像插到天上。外面有兩個(gè)圓的洞穴,旁邊還有一個(gè)長的洞穴,光線從洞穴中射入,另成一種境界,這就是天聰洞,是嶂左的第一奇景。尖峰疊嶂,左右環(huán)抱,奇巧百出,真是天下奇觀!而小龍湫的下流,經(jīng)過天柱峰和展旗峰的地方,有橋橫跨在水上,靈峰寺的大門正好面對(duì)著橋。橋外含珠巖在天柱峰的腳下,頂珠峰在展旗峰的上邊,這又是靈巖外邊的景色。

十三日出了寺院門,順著山腳往右,一路上崖壁參差,流動(dòng)的云霞映照出光彩。高而寬的是板嶂巖。巖下聳立而尖夾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疊的山巖上面,有一座插入天際的孤峰是觀音巖。巖旁邊有馬鞍嶺橫貫在前面。狹窄險(xiǎn)峻的山間小路,盤旋曲折,過了山坳向右轉(zhuǎn),有一條溪水水勢(shì)很大,澗底平得像磨刀石。沿著溪澗再往里走,離靈巖十多里,過了常云峰,大剪刀峰就獨(dú)立于澗邊。大剪刀峰的北面,山巖重重陡起,叫做連云峰。從這里環(huán)繞回合,山巖就到了盡頭。龍湫的瀑布,轟鳴著傾瀉到潭里,巖勢(shì)開張峭削,水不是沿山巖流下,而是騰空飄蕩,看了頓時(shí)叫人覺得目眩心驚。潭上有一座堂,相傳那是諾詎那羅漢觀賞泉水的地方。從堂后登著層層陡峭的石級(jí)上去,上面有個(gè)亭子像張開翅膀,面對(duì)飛瀑。在亭中踞坐了好一會(huì),下來在庵里吃飯。雖然小雨下個(gè)不停,但我的心已飛向雁湖山頂,就冒雨來到常云峰,由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了三里長的極陡的石級(jí),到達(dá)白云庵。已是庵毀人空,只有一個(gè)道人在草莽之中,見到客人來了,看了看就走開了。再往里走一里,有座云靜庵,就借宿下來。庵里有一道人叫清隱,已經(jīng)臥床不起幾十年了,但還能與客人談笑。我看到四面山上云雨凄凄,不能不為明早的攀登擔(dān)憂。

十四日天氣忽然放晴,就堅(jiān)請(qǐng)清隱的徒弟做向?qū)?。清隱說雁湖中已經(jīng)長滿了草,變成荒地,徒弟還有事要到別的地方去,只能送到峰頂。我想到了山頂,雁湖穩(wěn)可找到。于是每人拄了根手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氣,走了幾里,才到山頂最高處。四邊看過去,都是白云,迷漫一色,平鋪在峰下。一朵朵山峰,只露一個(gè)峰頂,在日光映照下,真像冰雕玉刻的世界,分不清是海上還是陸地,海中的玉環(huán)山只露出一絲痕跡,好像一彎腰就可以揀起來似的。從北往下看山坳壁立,里面盡是森森的石筍,參差不一,三面都是翠綠的山崖環(huán)繞著,比靈巖更勝一籌,只是谷幽境絕,僅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弄不清來自什么地方。遠(yuǎn)望四面峰巒重疊,好像伏在地上的小土堆,只有東峰昂然獨(dú)上,最東面的常云峰,還可和它并肩。領(lǐng)路的人說他要走了,指點(diǎn)說湖在西山腰的一座峰上,還需要翻過三個(gè)山尖;我照他說的前進(jìn),等到越過一個(gè)山尖,已經(jīng)沒路了,再越過一個(gè)山尖,回看所登過的一個(gè)山頂,最高處已在半天。我想《志》上所說:“雁湖在山頂,龍湫里面的水,就從湖里流出。”現(xiàn)在山勢(shì)逐漸低下,而上龍湫里的澗水,卻從東面的高峰上發(fā)源,離這里已經(jīng)隔了兩個(gè)山谷,就回頭向東,往東峰的最高處走去。蓮舟上人疲憊跟不上,就從原路下山。我和兩個(gè)仆人往東翻過兩道嶺,已看不到人的足跡。接著山越來越高,山谷也越來越窄,兩邊夾立,好像走在刀背上一般。加之石片一棱棱地凸起,每過一個(gè)山脊,就是一個(gè)峭峰,都像在刀劍叢中攀登。這樣過了三個(gè)山梁,只見地方小得連腳都放不下,怎能容得下一個(gè)湖呢?接著到了高峰的盡頭,有塊石頭像劈開一樣,剛才怕石鋒刺人,到這里竟沒有石鋒可以踏腳了。在崖上猶豫不決,不敢從原路返回,低頭看南面石壁下有一級(jí)臺(tái)階,就把仆人的四條包腳布解下來,一頭懸掛在崖上一頭垂在空中,先下去一個(gè)仆人,我再跟著下去,心想這總可找到一條攀援的道路。等下去后才知狹得只能容足,再?zèng)]有更多的地方??磶r下深陡有上百丈,想再上去,但上崖也已脫空了三丈多,不能飛登上去,拉著腳布往上試爬,布被突出來的石頭割破,忽然中斷;再接好掛上,竭力拉著布往上攀登,才重新登上石崖。脫離了險(xiǎn)境,回到云靜庵,日頭已漸偏西。我和仆人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再提不起尋找雁湖的興趣,就告別往下走,又來到大龍湫。正逢積雨之后,怒濤傾瀉,變化萬千,聲像轟雷,水如噴雪,比昨天看到的大了一倍。在這里坐到天晚才離開,向南走了四里,在能仁寺住宿。

十五日在寺后找了幾把方竹,都細(xì)得像樹枝一樣;林中的嫩枝條,大的直徑也僅有一寸,柔軟不能作為手杖,老干差不多被砍光了!就從岔路越過四十九盤,一路沿海往南走,越過窯岙嶺,去樂清縣城。


注釋

[1]宕(dànɡ蕩)。溫州府:府治永嘉,即今浙江溫州。雁宕山所在的樂清縣是溫州府的屬縣。

[2]初九日:萬歷四十一年(1613)的四月初九。

[3]黃巖:縣名,今浙江黃巖。

[4]岙(ào奧):山間平地。這里的八岙是黃巖縣境內(nèi)的地名。

[5]芙蓉:荷花的別名,這里用來比喻山峰的秀麗。

[6]綴(zhuì贅):連接、附著的意思。

[7]頭陀:行腳乞食的僧人。

[8]肖(xiào笑):相像、相似。

[9]袈(jiā加)衣:佛教僧尼的法衣,和下文的“袈裟”意思相同。

[10]兀(wù務(wù))立:兀是高聳特出的模樣,兀立就是兀然獨(dú)立。

[11]傴僂(yǔ lǚ雨旅):曲背,彎腰。

[12]豁(huò或):開闊。

[13]山腋(yè夜):兩個(gè)山峰的峰腳相連處。

[14]幞(fú扶):古代男人所用的一種頭巾。欹(qī七):通攲,傾斜不正。

[15]澄靛(chénɡ diàn呈電):澄是清澈的意思;靛是藍(lán)靛的簡稱,澄靛是說潭水的顏色像清澈的藍(lán)靛一樣。

[16]磴(dènɡ鄧):山路的石級(jí)。

[17]窅(yǎo咬)然:深暗。

[18]羅漢:佛教中小乘教理想中的最高果位,在我國有所謂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說法。

[19]寰(huán環(huán))界:世界。

[20]稱(chèn襯):相稱、相當(dāng)。

[21]罅(xià下):本意是瓦器的裂縫,引申為器物的縫隙,本文的石罅即指巖石的裂縫。

[22]紺(ɡàn贛):紅青色。

[23]湫(qiū秋):水潭。

[24]髻(jì計(jì)):挽束在頭上的頭發(fā),這里用來形容山頂春花的美麗。

[25]蟾蜍(chán chú禪除):癩蛤蟆。

[26]褶(zhě者):指巖石受力的作用發(fā)生波狀彎曲之處。

[27]閾(yù域):門檻。

[28]嵌(qiàn欠):填鑲。崆峒(kōnɡ tónɡ空同):古人認(rèn)為北極星居天之中,北極之下叫做崆峒。

[29]山門:佛寺的大門。

[30]湯(shānɡ商)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31]砥(dǐ底):磨刀石。

[32]眩(xuàn絢):眼花,如頭昏目眩。

[33]諾詎那:佛教的十六羅漢之一,他當(dāng)然不曾到過中國,這只是山里的神話傳說而已。

[34]踞(jù據(jù))坐:坐時(shí)腳底和臀部著地,而膝上聳,叫踞坐。

[35]廉纖:細(xì)雨貌。

[36]圮(pǐ痞):倒塌、毀壞。

[37]清隱:云靜庵當(dāng)家道人的名字。

[38]蕪:田地荒廢,長滿野草。

[39]躋(jī擊):攀登、上升。

[40]冰壺:盛冰的玉壺?,幗纾河袷澜?。

[41]玉環(huán):山名,在與樂清縣隔海的玉環(huán)島上,今屬浙江的玉環(huán)縣。

[42]石筍:像筍狀的石質(zhì)淀積物。森森:又長又密的樣子。

[43]潺(chán饞)潺:水流動(dòng)發(fā)出的聲音。

[44]丘垤(dié迭):小土堆。

[45]轍(zhé哲):本意是車輪碾過的痕跡,這里是指剛才走過的路。

[46]棱(lénɡ冷陽平):鋒棱。

[47]撩(liáo遼):引逗;挑弄。這里是擾亂。

[48]足布:古代男人也用布條包腳,叫足布。

[49]斗:通陡。

[50]方竹:竹子的一種,因莖的斷面為四邊形而得名,堅(jiān)韌者可做手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