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舊歡如夢
不知為何,只要閉上眼睛,浮現在我心中的紫禁城的模樣,總帶著日暮的蒼涼或是大雪的清寒,沉靜之余讓人思緒萬千。
或許,是我早在心中為它定了性。開場的婉轉悠揚,千嬌百媚,俱逃不過終場時的肅殺與岑寂。
從端門逶迤走來,恍若走入歷史陳跡。在紫禁城的深處尋找前世的蹤影,一早知花落人亡,人去樓空,徒惹唏噓。
歲月無聲,宮闕無言,人事紛紛,死生契闊。
冬日的北京,天際,大片烏云線條柔和,光影婆娑,像多少雙眼睛欲說還休。密雪紛揚中,往事升沉,無聲勝有聲。
昨夜不知雪深重,一重宮闕一層樓。有時候,雪最容易給人“歲月清長,人生如夢”的警喻。一抬頭,發(fā)現一場雪下過,仿佛又過完一生。
雪后的紫禁城是一場盛大而寂寥的離歌。朱紅高墻猶如騰空而起的烈焰,黃色琉璃是迸射的火星。而素雪紛紛,是不甘寂寞的回憶,修飾著繁華滄桑。
沒有洶涌的人群,只見素凈的天空和清曠的宮殿,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數百年前的某日清晨,端靜、肅穆、無趣、無情。
太和門前有五座漢白玉橋(內金水橋),雕冰砌玉,宛如龍須。本也是氣勢過人的,只是在巍巍太和殿前,束手束腳地匍匐著,顯得格外嬌小玲瓏,平添了幾分乖巧可愛。
這就是帝王要達到的效果。
每一位走過金水橋的人,仍是不能免俗地將目光落到太和殿——這紫禁城最重要的一座宮殿上。
從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決意離開南京,重返故地北平開始,肇建一座舉世無雙的宮苑,就成了勢在必行之舉。而太和殿,作為這世間皇權最恢宏的象征,它的橫空出世也是指日可待的。
今天的我們,已無從去細述當時營建這些宮苑的艱險?;蕶嗨?,天威赫赫,便傾舉國之力亦無不可。哪怕代價是耗費錢糧無數,民眾死傷枕藉。
直到今日,我看著紫禁城時,依然覺得它是朱紅地獄,每一處都滲著血痕,即使那血經年累月,早已干涸。
永樂年間太和殿的廊柱,由楠木制成。這些珍貴的楠木多生長于川湖廣等地的群山峻嶺中,深藏于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隨時有虎豹蛇蟒出沒。入山采木形同送死,后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的代價。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時稱奉天殿,嘉靖時稱皇極殿,清順治時方稱太和殿,延續(xù)至今)建成之后屢遭雷擊火劫,經歷數次整修,而樹木的成長并不由皇帝說了算,到清朝時,即使以傾國之力亦難找出跟原先一樣的木材了。太和殿里的龍柱,只能用東三省的松木拼湊而成。
當陽光一點點滲入,漫過嚴絲合縫的金磚,繞過巍峨的龍柱,照亮御座和御座上方的“建極綏猷”時,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徹骨的悲哀。無一例外,那高不可攀的御座會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夢幻感,讓人與世隔絕。這種感覺如此強烈,強烈到孤獨,在孤獨中生發(fā)出天命所歸、繁華永固的臆想來。
當年,無論是御座上的朱姓家族,還是愛新覺羅氏,他們都曾夢想著江山永固,國祚萬年。都心知人世無常,壽命短淺,但誰不戀丹墀下眾人俯首稱臣,山呼萬歲?
一朝建成,紫禁城即宮門深鎖,與世隔絕。非但皇城,連內城亦不許庶民靠近。這九重宮苑,直如天上宮闕,雖矗立于塵世,卻不啻為人間秘境。
在接近六百年的時間里,這里只住著兩戶人家,一戶姓朱,另一戶姓愛新覺羅。
這樣地大費周章,以為高高在上便是安全了,可太平深處深藏患難,江山社稷總不能如君所愿地固若金湯,萬載相傳。那禍端不緣外侮,亦必起于蕭墻。所謂滄海桑田,在人間,總是來得很快。每一次改朝換代的巨變,山河泣血,滿目瘡痍之后也只有短暫太平。
我相信,北宋凄冷如刀的月色下,那亡國之人發(fā)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李煜《虞美人》)的感慨,那“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的喟嘆,并不只會造訪失敗者。
滄桑的惆悵和倦怠,偶爾也會掠過勝利者的心頭。只是,這憂傷太清淺,來不及思量,就已經消散,被眼前的良辰美景掩蓋。
五百多年,從朱明到清朝,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除卻亡國之君、末代皇帝之外,誰真心相信了“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的道理?誰又曾親身經歷了“國破山河在”的悲愴?都以為,這人世間最奢侈的一個“家”是金石永固、牢不可破的。
這是人的劣根性,不能從心底里接納無常。目睹他人繁華時,輕謔以對,自詡看透世事;自己興盛時,卻妄想世事永恒,人事不變。到頭來,我們看到的是別人的無常,卻看不見自身的幻滅。
紫禁城,像一出真實的幻夢。它是歷史留給后人的恢宏樂章,提醒我們正經歷著的世間變幻和無常。
紫禁城
古人認為,紫微星垣(北極星)位于中天,眾星拱之,
永恒不移,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稱紫宮。
明、清皇宮取其“紫微中正”之義,同時又屬禁地,故稱紫禁城。
朱祁鎮(zhèn)
他這一生,一朝俘虜,七年囚犯,兩朝天子,起伏跌宕,堪稱傳奇。
用庸才,殺忠臣,誅奸佞,是非雖分明,對錯難厘清。
這一生,除了孤獨,還是孤獨。除了倦累,還是倦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