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是,西班牙首相何塞·瑪麗亞·阿斯納爾站到了布什這邊,他點了支雪茄,讓氣氛變得沒那么緊張了,還有幾位國家元首也替布什解了困。布萊爾首相那晚的語氣并不客氣,但面對布什時并沒用責難的語氣發(fā)表意見。丹麥首相發(fā)言時還被芬蘭總統(tǒng)取笑了一番:似乎在暗示世界各國關注的氣候問題是由丹麥風車引起的。
但布什非常生氣,他沒辦法忘記宴會上被人奚落的感覺。終于輪到我們闡述有關氣候變化的觀點了,布什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關注,所有人都意識到我們的目的是既要保證經(jīng)濟增長又要找到可代替的清潔能源,保護環(huán)境。大家開始討論石油的可替代燃料,談到了電池技術、纖維素質(zhì)物質(zhì)(Cellulosic Biomass)。在布什做報告、聽取企業(yè)界人士的發(fā)言時,這些議題總算令氣氛沒那么尷尬了,而且跟布什意見相似的巴西總統(tǒng)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也在幫腔。這屆政府卸任時,美國針對環(huán)境變化問題斥資達400億美元之巨。
坦白地說,一方面,美國政府努力于找到一個平衡點——有些人的觀點過于危言聳聽,他們認為要采取嚴厲措施面對氣候變化問題;另一方面,一些人,甚至包括美國政府內(nèi)部的部分官員都認為在此問題上的任何讓步都是縱容。我不認為布什班底中有任何“反對派”,但總統(tǒng)到底要花費多大的精力去做這件事,大家的分歧頗大。
最后,我們表達了跟國際社會一起合作的意愿,事情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2005年,“亞太清潔發(fā)展和氣候伙伴計劃”(The Asia-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讓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參與進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大進步。最重要的是,2005年7月,布什公開發(fā)表宣言,承認氣候變化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但是,國際社會并不相信美國持有這種觀點,我們的辛勤努力并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特別是在第二個任期內(nèi),白宮還讓負責全球事務的副國務卿葆拉·多布里揚斯基分管此事,由詹姆斯·康諾頓掛帥成立了“改善環(huán)境質(zhì)量委員會”(Th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幾年后,我和布什談到2001年各方為何反應如此激烈?!翱偨y(tǒng)先生,”我說,“歐洲人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京都議定書》的‘水晶結(jié)構(gòu)’?!?/p>
“是啊,我們走過去一腳把它踩碎了?!彼f。
“不,比這還要糟糕?!蔽艺f,“我們不僅踩碎了,而且還說‘我撞到什么東西了嗎’?然后我們繼續(xù)往前走?!边@是我們自己犯的錯誤,本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