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放教禁帶來了西方的輸入

重說中國近代史 作者:張鳴


開放教禁帶來了西方的輸入

對道光皇帝來說,《南京條約》是莫大的恥辱。此前的清朝皇帝還沒有在戰(zhàn)敗的情況下跟對手簽訂過這樣的條約,所以道光帝覺得這種事落在自己頭上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說良心話,在當時的帝制時代,所有的人都是臣民,只有皇帝一個人是有自主性的人??梢哉f這個國家唯一需要擔當責任的就是一個皇帝,其他人都不需要有什么責任心,起碼從法理上講是這樣的。除非你有額外的精神,就是想治國平天下。

但前面講過,清朝恰恰又是一個皇帝不讓士大夫胸懷治國平天下之雄心的朝代,所以士大夫既沒有多少自主性,也缺乏積極性。這樣,全國只有一個皇帝要對國家大事負責,所以他確實是很難受的,但盡管他很難受,卻并沒有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思考。在簽訂這個條約時,其實道光帝只是想盡快地把這事情解決掉,無論是賠錢也好,割讓香港也好,五口通商也罷,他只希望把這件麻煩事趕快解決掉。包括后來嚴重損害中國司法獨立,讓我們中國人感到非常屈辱的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也就是外國人在中國違法時,中國將對其審理的權(quán)力讓渡給外國領(lǐng)事,這個條款其實是中國人拱手相讓的。25之前由十三行管理外商的時候,外國人在中國犯罪究竟由誰審理,按哪國法律審理的問題一直沒能解決,中國人不勝其擾,最后中國人讓外國自己處理算了,我們不管了。后來外國人也說,中國不是個法治國家,因此外國人不會將在中國犯了罪的外國人交給中國法官審理,這種事情一般是由外國領(lǐng)事負責,外國領(lǐng)事在此時就相當于法官了。到最后,凡是外國領(lǐng)事主持的法庭,基本就是由領(lǐng)事說了算。進入二十世紀后,中國人看到中國的法律無法制裁在華違法的外國人時,感覺非常痛心,但一開始這其實是中國人自己送出的,外國人根本沒提這件事,不過既然你送了,人家也就笑納了。

中英《南京條約》沒有規(guī)定開放教禁,但是里面有一項關(guān)鍵條款。英國人是個很有意思的民族,鴉片戰(zhàn)爭是它打的,但在打完仗以后,它覺得其他列強也可能跟中國打仗,所以在《南京條約》的附件中有一項“利益均沾”條款,其中規(guī)定,大清帝國以后跟其他西方國家所簽訂的條約,其效力應(yīng)對所有的西方世界有用。別國打了仗,占了便宜,它也跟著沾光。之后法國、美國就跟著來了。法國當時是羅馬天主教教皇的護教國,也就是說它有支持宗教傳播的責任。在中法《黃埔條約》中,對比《南京條約》多了一項條款,就是開放教禁。這個條款是很重要的。以前中國也曾對西方天主教開放過,后來因為禮儀之爭斷絕了,到雍正時期就徹底禁教了,這一次又開了。開放教禁以后,事情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法國人的意圖只是開放天主教,雖然新教其實早進來了,但也通過條約得到了正式地位。天主教的傳入在中國引起過很多糾紛。天主教主要在農(nóng)村傳播,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很多的教案都是它引起的——在鄉(xiāng)村引起過很多很大的糾紛,總是生出一些群體性事件來。新教在傳播中雖然引起的糾紛不多,但它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十分重大,比如太平天國起義的誘因之一就是新教的傳入。后來中國的變革,從自強運動、洋務(wù)運動到戊戌維新,甚至到民國后的軍閥時期,很多都跟新教有關(guān)。真正在中國有影響的傳教士,基本都是新教的傳教士,這很有意思。還有像《萬國公報》這樣由新教教士創(chuàng)辦的報紙,對中國思想界起到了一定的啟蒙作用。

也就是說,開放教禁,其實也就是開了一個后門,借著這個后門,西方思想借著傳教士的力量再次輸入進來。中國最根本的變化是要靠信息的輸入,而不是槍炮,槍炮只是一個引子,要想真正讓這個古老的帝國發(fā)生變化,其實還主要得靠新信息的輸入,而當時的信息輸入者之一就是新教。所以說,關(guān)于新教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在以前的中國歷史研究中,可能長期被低估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