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壓抑的氣氛下,魏源不顧世俗的白眼,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冒著被人誤解為“為夷張目”的風(fēng)險,果斷地輯錄出了《海國圖志》這樣的圖書,并且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實在稱得上是空谷足音、獨邁千古之舉。
自然,《海國圖志》誕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未免有些生不逢時,其遭遇的必然是知音寥寥,少人問津?!逗鴪D志》成書之后,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根本沒有在這個古老的國家激起風(fēng)浪。
據(jù)統(tǒng)計,當(dāng)時國內(nèi)有紳士百萬余人,有能力讀此書的也多達300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rèn)真地閱讀和領(lǐng)會書中的深刻內(nèi)涵。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贊美’之詞,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腐敗守舊的清政府眼中,《海國圖志》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內(nèi)的印刷數(shù)僅有千冊左右?!保ㄎ簡⒚簟吨袊拗鴰腿毡咀呦蚓S新》,《環(huán)球時報》2005年12月09日)
這部被著名的中國近代史專家茅海建先生稱為“有新思想的閃爍,也有舊觀念的羅列”的奇書,就這樣孤寂地湮沒在全國學(xué)人對“四書五經(jīng)”的誦讀聲中了。
然而,事態(tài)的進展并沒有因此而完結(jié)。出乎魏源和所有中國人意料的是,就在這部書在其祖國被棄之如敝屣的同時,一個偶然的機遇,卻使它在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為“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一個顯例。
根據(jù)《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建偉先生在一篇文章的記述,《海國圖志》輸入日本的機緣頗具傳奇色彩:1851年,中國的一艘商船駛?cè)肴毡鹃L崎港。日本官員在照例查檢違禁品時,翻出了3部《海國圖志》?!斑@是《海國圖志》第一次進入日本的確切記錄?!?/p>
《海國圖志》輸入日本的時候,正是日本面臨著和中國相同命運的關(guān)鍵時刻。1854年2月,美國將軍佩里率艦隊抵達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之后,西方列強紛紛向日本列島伸出了侵略之手?!叭毡驹撓蚝翁幦ァ钡拿},于是成為日本舉國上下有志之士關(guān)心的大問題。在這個時候,魏源的這部《海國圖志》適時出現(xiàn),無疑為正在尋找出路的日本提供了解西方世界的一個絕好的窗口。于是,《海國圖志》迅速在日本暢銷起來,很快成為日本官員和學(xué)者共同研讀的一部“有用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