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稱,日本著名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在讀到魏源的這部書之后,感慨拍案:“嗚呼!予與魏,各生異域,不相識姓名,感時著言,同在是歲,而其所見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謂海外同志矣!”其弟子吉田松陰則“利用《海國圖志》提供的世界知識,結(jié)合日本實際……提出維新改革主張。他說:‘萬國環(huán)繞,其勢如此,若我茫然拱手立于其中,不能察之,實在危險得很?!?另一位維新志士橫井小楠,也是在讀了《海國圖志》后得到了啟發(fā),與佐久間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的“開國論”思想。
日本朝野上下的一致?lián)泶?,使《海國圖志》在日本成了奇貨可居的緊俏圖書。于是, 不斷從中國“走私”和自己翻印,以至于《海國圖志》最后在日本出現(xiàn)了15個不同的版本,有的則“被官方征用”。到1859年,同樣一部書價格漲了3倍。
在談到這部書對日本的影響時,其后的梁啟超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道,日本明治維新的前輩們,“皆為此書所刺激,間接以演尊攘維新之活劇”。 梁啟超的這段議論當(dāng)為公論,日本之所以在1868年發(fā)起明治維新運動,掀起了徹底向西方學(xué)習(xí)的熱潮,從此走上了富國強兵的康莊大道,由東亞的一個偏僻的島國,一躍而成為可以戰(zhàn)勝中國和俄國的亞洲霸主,可以說,魏源的《海國圖志》的確是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正是以大和民族的思想解放為契機,日本從閉關(guān)鎖國中昂然奮起,“脫亞入歐”,迅速崛起。而產(chǎn)生了《海國圖志》的中國,則在盲目的自大和排外中,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變革的機遇,終于被國際社會“邊緣化”,成了一個被新中國的史家稱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后國家。
一部由中國自己的思想家編輯而成的圖書,并沒有在其祖國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卻成為鄰國日本推動現(xiàn)代化運動的一大思想資源,這段歷史至今讀來仍然令人悲從中來,欷歔不已。而從《海國圖志》在中日兩個國家截然不同的命運比較中,我們實在不能不承認(rèn)的一個事實是:在某些方面,日本民族的確要大大地優(yōu)于我們。
對此,二戰(zhàn)后擔(dān)任過七年日本首相的吉田茂在他的《激蕩的百年史》(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中就曾經(jīng)自豪地宣稱:“日本總能在驚濤駭浪中穩(wěn)操航舵,原因之一,便是日本人有卓越的機智,但是,對于那些過分相信自己實力的人們,這種機智決不會被賜予。”至于“那些過分相信自己實力的人們”究竟何所指而言之,吉田茂沒有點明。不過,我們的某些中國人倒是可以認(rèn)真地“對號入座”一下,看看我們是不是被人家不幸而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