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的美國對拉丁美洲特別是古巴(美國在1898年的戰(zhàn)爭中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古巴,隨后又給予它被監(jiān)護人式的半獨立地位)的相關看法中,“不知感戴”和“浪費機會”的說法也是隨處可見。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美國評論家一再重復19世紀的一種論調(diào),即拉丁美洲人不適合共和主義,但是他們又補充道,古巴的“民主”是從內(nèi)部被顛覆的,而美國人本來已經(jīng)在這個島國播下了民主的種子。古巴等國的拉美領導人不僅沒有汲取美國的經(jīng)驗,而且承襲了他們的前殖民統(tǒng)治者最惡劣的做法。他們就這樣浪費了華盛頓提供給他們的自由和進步的機會。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一位國務院官員在給即將赴任的使節(jié)們訓話時說:“美國極少收獲他人的感謝”,
這個世界很少感謝教師、醫(yī)生和警察;而我們同時身兼這三種身份。但是他們可能最終會改變對美國的看法,會對美國懷有尊敬和愛戴--一個人回想起他青年時代的教師時,一個孩子回想起塑造了他的品格的父母時,油然而生的就是這種情感。
20世紀美國以殖民手段推行其發(fā)展模式的唯一對象是菲律賓。和古巴一樣,菲律賓是在美西戰(zhàn)爭后被美國奪取的;但和那個加勒比海島國不同,這個東南亞群島國家作為一個依附國被置于美國的直接控制之下。對菲律賓的占領,讓美國獲得了一個嘗試著將美國理念移植進入一個異質文化的機會。雖然菲律賓人最初對美國的殖民工程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到20世紀30年代很多美國人已經(jīng)確信:這個依附國里已經(jīng)發(fā)生了足夠多的進步,從而可以在10年內(nèi)獲得獨立。在華盛頓,貿(mào)易保護主義者、“新政”改革派和財政保守派形成聯(lián)盟,為非殖民化進程制訂了一個時間表;當然,他們也都明確認為美國應該在這里保留其軍事基地以及大部分的政治影響力。菲律賓被認為是美式改革的一大勝利:它給一個從前對這樣的未來想都不敢想的一個亞洲民族帶來了“自由的新生”。.
也即,戰(zhàn)后美國對第三世界的干涉日程是遠在1945年(或者說1941年)之前就制訂好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所帶來的是新的機會和新的要求;華盛頓有很多人相信,作為主要的戰(zhàn)勝國,美國獲得了改造世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