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喜歡說維新告密染紅了袁世凱的紅頂子,可是平心而論,沒有維新這檔子事,袁世凱照樣要冉冉升起。一者是由于他個人的出色;二者是由于榮祿對他的賞識。袁世凱若沒有個斤兩,榮祿能掂他出來?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榮祿做了兵部尚書,參與督辦軍務處,袁世凱受了光緒接見,得到賞識,奉旨到軍務處差委,袁世凱與榮祿這才相識。為什么從吳長慶到吳大澂,從盛宣懷到李鴻章,從張謇到榮祿,一路上遇到的各位前輩,甚至光緒本人,都很賞識袁世凱呢?也許有人會說,袁世凱會巴結、善鉆營。這里我只想說的是:袁世凱也沒啥特殊本領,他就是個做事的。因為在中國,不做事、不會做事的人太多了,才顯出他的與眾不同來。我管這叫雞立鶴群。而中國特色的不少地方,再混毬,也總得攬進幾個做事的人,其他領導與人物才能安穩(wěn)地坐享福祿。
慈禧太后她老公咸豐皇帝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大清尚有人耶?大清當然有人,只不過,都讓他的那個體制給毀得沒人樣了。稍微想做點事的,也背負著幾世之謗呢,到如今在還陷在道德批判與社會輿論的口水坑里爬不出來。比如李鴻章,比如咱們的主人公袁世凱。沒辦法,誰讓你選擇做事呢?選擇做事,就相當于選擇了地獄,你不下誰下?
變法期間,太后授榮祿為文淵閣大學士,任命其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tǒng)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是為“北洋三軍”。所謂的北洋軍閥,當以此為起點。當然啦,北洋這個詞鴉片戰(zhàn)爭之前就出現(xiàn)了,而且更多的是一種地域概念:以上海吳淞口為界,往南由浙及閩粵,為南洋;往北通山東、直隸及關東,為北洋。1860年(咸豐十一年)總理衙門開設,通攬洋務以及外交。又設立南洋大臣與北洋大臣:南洋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掌管上海與長江各口以及閩粵浙三省;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專管北方各省。實際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斷提高,職權不斷提升,勢力遠遠超過本來地位與之對等的南洋大臣。就是總理衙門,也因大部分的外交任務轉移到李鴻章一個人身上而勢力稍減。但是李鴻章掌控下的淮軍、練軍,卻談不上北洋軍閥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應該是袁世凱小站班底的專稱。因為整個民國前期,政治舞臺主要就是他們的活動空間。北洋練兵的時候,南洋也練了。兩江總督張之洞編練的是自強軍(一稱南洋新軍),兵額2860人,也是按德式操練。之后,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劉坤一接任兩江總督,但自強軍并沒有擴建,營隊與數量都不及北洋。一者是由于湖廣總督與兩江總督屢次調換,二者由于操練主事者個人的因素,所以南洋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形成北洋那樣的集團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