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權
程硯秋的后期,一直住在北平西四報子胡同十八號。1948年北平圍城時,它的前院是國民黨政府軍的一個團長占用。他的西郊程家花園的四合院曾被共產黨華北野戰(zhàn)軍占用。葉劍英初抵北平也曾暫居西郊的程家花園。1949年春,一個濃眉大眼的先生帶著個年輕人叩響了他家的大門,開門的是程派弟子王吟秋。
來者問:“程先生在家嗎?”
弟子答:“師父出去了?!?/p>
“那給程先生留個條兒吧?!?/p>
送客后,關上大門的王吟秋一看字條,上面寫著:
硯秋先生:
來訪未晤,適公外出,甚憾!
此致
敬禮
周恩來
程硯秋歸來,讀了字條,欣喜不已,埋怨弟子連杯茶都沒有招待。
王吟秋說:“我以為他們又是來咱們家借房子的呢?!?/p>
不久,程硯秋被指定為出席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的中國代表,后被接到中南海,為共產黨的首長演出,這也是他為新政權做的首次演出。周恩來陪同鄧穎超以及張瑞芳到后臺看望。正在化裝的程硯秋立即起身,說:“您來家看我,失迎得很?!?/p>
周恩來笑道:“哪里,哪里!”并告訴他,今晚毛主席和很多首長都要來看戲。
看到高官的樸素清廉、和氣友善,程硯秋從心里擁護共產黨。而他后來的不快與不滿,則是來自中共的戲曲改革方針。
戲改與戲宰
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他乘火車赴歐洲考察戲劇的路途上,當時的左翼文化人對程硯秋的戲劇改良意圖和主張,就表示了批判和懷疑。馬彥祥在《從程硯秋君赴歐說到舊劇》一文,劈頭蓋臉第一句就是:“程以這樣匆忙的時間考察(六國),究竟會有多少成績帶回來,實在不敢預約……把有限的時間分配在這些考察上,我總覺得有點枉費?!蔽恼碌淖詈?,還說“舊戲在現在已經到走到了‘以伶為本’的末途,而且只是個人的,不是集團的,假如不早設法予以挽救,其失敗怕就在不遠了。”馬彥祥說對了,那時的戲曲改良是個人的,是“以伶為本”。結果非但沒有失敗,在三十年代還把古老的京劇帶入它的黃金歲月。而1949年后的戲改,不是個人的,倒是集團的,并從“以伶為本”轉到了“以政治為本”,“以階級為本”,“以革命為本”,“以黨為本”,其結果呢?還真應驗了馬彥祥那句“其失敗怕就在不遠了”。
6月26日周恩來在中南海找來周揚、劉芝明、阿英、田漢、崔嵬、馬少波等人,研究成立戲曲工作領導機構的問題。請注意:這里沒有一個藝人,沒有梅蘭芳,也沒有程硯秋。之所以不讓他們參與,顯然是認為他們屬于舊人物、舊事物、舊勢力。而由藝術領域以外的人士來領導和推動的藝術改革,從娘胎里就注定它不能走上一條按藝術自身規(guī)律發(fā)展的道路,哪怕這些“藝術領域以外的人士”可能是不錯的作家、電影家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
7月,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毛澤東、朱德到會做重要指示,周恩來做政治報告。在七百余名的代表中,第458號代表是程硯秋。和梅蘭芳相比較,他的表現似乎更為積極,主動向大會提交了“改革平劇的三項書面建議”。這份建議書寫得非常具體、非常專業(yè)。比如,他說“對舊有的戲曲形式和技巧,必須做徹底地了解,再斟酌著手,否則鹵莽從事,會釀成不易挽救的大錯”。他還要求建立國家劇院、國家戲曲音樂博物館以及國劇學校等。
11月3日,中央文化部設立戲曲改進局,簡稱戲改局,局長田漢。副局長是楊紹萱、馬彥祥。在這個局召開的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上,田漢明確了戲改的主要內容——對劇目的審定、修改和創(chuàng)作。“要使舊形式迅速為人民服務”,讓“舊戲曲”成為“新文藝”的一部分。而實施戲曲審查,就是要以“人民大眾的立場評價舊戲曲”,按照人民的選擇來決定戲曲內容的取舍。這也就是說,戲曲的改革方式和推進力量將不是依靠其藝術主體。而是借助于行政力量和行政背后的政黨力量,靠行政命令的方式與手段大規(guī)模介入戲曲劇團的日常工作、演出業(yè)務以及藝人生活。當時的許多人都沒有弄懂這些指示的含義,包括被抬到高位的梅蘭芳和程硯秋,似乎只有葉盛蘭感受到它的巨大而潛在的威脅性(另文講述)。
程硯秋一直主張改良戲曲,特別是他到歐洲考察西方戲劇之后,就已經具備了較為明確的革新意識,認為藝人應該把戲曲改革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承擔起來。所以,他對戲改局的工作抱著積極參與和支持的態(tài)度。從1949年11月到1952年,他親率自己的劇團“秋聲社”赴西北、東北、西南等地考察地方戲。1949年的11月24日,他在西安文藝界歡迎他的聚會上,做了即席講話。他說:“戲曲確實在向沒落的途徑上走著,為了挽救危機,我們對它必須改造、前進,把技術重新充實起來,好盡量參加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庇终f,“要建立設備完善的國家劇院,國家戲劇博物館”,“對演員的生活保障要建立相當的福利機構來管理”?!犃诉@樣的講話,一方面感到程硯秋的誠意與天真,另一方面感到他心目中的戲改和官方的戲改相距甚遠。12月18日,程硯秋率“秋聲社”赴東北。這時他聽到了“要在兩三年內消滅舊劇毒素”的號召,整個東北地區(qū)禁演的劇目高達一百四十多個。一個通化縣只剩了六出評戲。接著,就是藝人失業(yè)的消息,單是浙江嵊縣失業(yè)的藝人就有三千多人。官方也不許藝人自己搞些民間演出活動。盡管他在東北地區(qū)的來來往往都有中共官員接接送送,12月20日東北人民政府設晚宴招待,12月21日他為高崗和東北局首長做了專門(《金鎖記》)演出,但程硯秋的內心已經很難平靜了。
1950年2月9日,程硯秋致函中共意識形態(tài)主管周揚。信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改進中國戲曲,據我個人的見解,總以為要把全國各地的戲曲作一普遍而詳細的調查,記錄整理,綜合研究。這樣……一定還可以打破了故步自封的舊見而發(fā)生的一種新的動向?!彼舆B給周揚寫了三封信,里面談的都是戲。
同年的4月,他去山東調查地方戲,后再去西北調查地方戲曲音樂。到西安習仲勛請吃飯,到新疆則受到王震、王恩茂、賽福鼎、陶峙岳、張宗遜等人的熱烈歡迎。這些高官都說自己是他的戲迷,其中一個師長和他聊戲能聊到半夜。而凡是在這里唱戲的藝人都私下里眼淚汪汪地對他說:“見到您如同見到親人了!”接著就是訴苦:“現在許多戲不準唱了,我們很恐慌,主要是不能維持生活?!背坛幥飫裎看蠹也灰^。第二天,他在日記里把這些情況都一一記錄下來,并寫道:“我希望大家不要放棄,當然靠個人勞動做些小生意也可以吃飯。但已付出好多代價(學戲演戲)卻換不來一飽,誰都會感到苦悶。”面對這樣的現實,程硯秋也苦悶。在此期間,中央文化部成立了戲曲改進委員會,委員名單里雖然有梅蘭芳、程硯秋等,但這只是一個顧問性質的機構。
11月返回北京,程硯秋立即參加11月27日舉行了全國戲曲工作會議。會上,他開門見山地指出戲改工作“出現了各種不該出現的事”。究其原因,他認為與干部修養(yǎng)相關。程硯秋說:“凡對戲改采取放任態(tài)度的負責人員,多半是對舊劇有相當愛好,甚至自己也會演唱,反之則易于采取強迫命令?!睂τ凇捌占啊倍?,他希望不要看得太死,對群眾的某些迎合是必要的,否則無法維持。
1951年,他又率劇團去華中、西南考察和為抗美援朝買飛機義演。年底,程硯秋向中央文化部提出了考察報告書。報告中首先提出的是藝人生活問題。程硯秋說:“革命使好多人的生活脫離開舊有的方式而去另尋新的方式??匆豢锤鞯胤綉蚯嚾说纳?,卻非困苦掙扎所能想象的了。川劇的演員們,很多早晚只能吃兩頓稀飯?!薄敖骱涌诘胤?,有一個劇團在流離困苦之中,陸續(xù)餓死的已將二分之一。我們寫信給邵主席(即江西省主席邵式平),請求他就近調查急救,并同我們聯絡,研究幫助辦法,可是一直沒有得到回信。想是信函發(fā)生了障礙,事實上不怕沒有這么一回事。所以我們覺得,在戲(曲)改(革)工作中,似應加入必要救濟一項。我們不能坐視許多演員因為生活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前進的心情,更不能坐視許多年老學識宏富的藝人在生活困頓中逐漸死去?!背坛幥飳λ嚾松年P懷說明他對戲改運動的憂慮和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