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痛苦的全球收縮戰(zhàn)略(2)

大國衰落之鑒 作者:劉景華


至此,英帝國的地中海霸業(yè)幾乎化為烏有,整個地中海地區(qū)僅剩下不到7平方公里的直布羅陀,而且還面對著西班牙的討還。

“告別”蘇伊士以東

戰(zhàn)后一段時期里,獨立后的前英屬殖民地多數仍留在英聯(lián)邦內,與英國保持經濟和防務方面的一定聯(lián)系。英國在放棄這些殖民地的同時,也力圖維持在前殖民地的軍事存在。它在許多地區(qū)駐扎有軍隊,并不斷干涉各地沖突。如1961年在科威特與伊拉克的對抗中支持科威特;在1962年的中印沖突中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在60年代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領土爭執(zhí)中偏袒馬來西亞;在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zhàn)爭中出動航空母艦示威等。

這種干預是需要軍事和經濟實力的,而衰落中的英國恰恰又在這兩個方面每況愈下。如1964年,英國在國際收支上有6億多英鎊的逆差。1967年阿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及尼日利亞內亂,使英國石油供應的兩條主要渠道都被堵塞。為擺脫經濟困境,英國一再削減防務開支,取消新式飛機研制計劃,放棄航空母艦的建造,裁減本土防衛(wèi)部隊。1965年,自由黨提出要重新考慮英國的蘇伊士以東政策。1968年英國正式宣布將定期完成從亞洲和波斯灣的撤退,不再在歐洲和地中海以外地區(qū)保有軍事基地。1975年再次宣布削減防務開支,撤回亞洲駐軍,關閉印度洋的軍事基地。至此,英國基本完成了從蘇伊士以東的軍事撤退,其防務收縮和集中到了歐洲和北大西洋地區(qū)。

“告別”蘇伊士以東,是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合乎邏輯的結果,它表明英國充當全球警察、發(fā)揮全球性大國作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新的國際國內形勢迫使英國不得不面向現(xiàn)實,重新審視和估價自己的國際角色。

馬島之戰(zhàn):英帝國的最后炫威

1982年發(fā)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zhàn),是英帝國的最后一次炫威,給沒落的英國挽回了些許臉面。

馬爾維納斯群島位于南大西洋,與阿根廷相距僅450公里,面積不大,島上幾千居民大多是英國移民后裔。長期以來,英阿兩國對群島主權爭執(zhí)不休,多次談判均告失敗,終于在1982年4至6月間爆發(fā)了所謂“馬島之戰(zhàn)”,英國又重新控制了馬爾維納斯群島。為此英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500余人,損失飛機20架,艦船30艘,經濟損失達27億美元。更重要的是,馬島之戰(zhàn)加深了英國同拉美國家的矛盾,雙方關系降到了最低點。這次看起來得不償失的戰(zhàn)爭,英國人自己覺得還是有積極意義的。英國國內那股與舊殖民利益關系密切的勢力還眷戀著昔日大英帝國的盛勢;公眾對戰(zhàn)后國勢的衰微也有一種壓抑感,他們認為戰(zhàn)爭有助于恢復“民族自豪感”;撒切爾首相更是這種情緒的代表。她談到馬島之戰(zhàn)時說:“當我們開始動手的時候,有些遲疑不決和性格懦弱的人認為,我們真的干了,也干不成什么大事;他們以為我們的衰落無可挽回了,我們再也不是從前的那樣,英國不再是建立起一個帝國、并且統(tǒng)治四分之一的世界的民族了。他們錯了!”

大英帝國的榮耀是不可能再回來的,英國人還是明白這一點,只不過是他們想尋求一點心理平衡罷了。令他們心里得到一點慰藉的還有,美國和西方國家在戰(zhàn)爭中站到了他們一邊。拋開共同的利益關系不說,這或許是出于西方大國的一種共同心理感受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