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王宗仁先生追憶“川藏線上十英雄”的散文記述,1967年8月,解放軍某汽車團三營副教導員李顯文帶領兩個連隊在川藏公路上執(zhí)行進藏物資運輸任務,途經(jīng)帕龍山時突遇間歇性大塌方,李顯文等十名探險開路的指戰(zhàn)員犧牲,長眠在帕龍山中,中央軍委授予他們“川藏線上十英雄”榮譽稱號。(27)
那些年出了事故從不公開報道,這一類的事情不知有多少起,要是未來的某年某月成都軍區(qū)和西藏軍區(qū)20世紀后半期的檔案解密了,不知有沒有從川藏公路通車后,解放軍在這條路上損失了多少人員的記載。
西藏部隊多是四川兵,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每年招的新兵都是在成都訓練三個多月,春天來了,路上風雪少一些了,才乘成昌兵站部汽車20團的卡車從川藏公路進藏。
我的親戚張星星從1970年入伍就在駐西藏的新52師(駐四川的50軍149師與原18軍52師換防,兩師互換番號,入藏后的149師為52師,但部隊的人稱為“新52師” ),一干二十年,在西藏的頭些年是大頭兵,多次乘汽車進藏,川藏線和青藏線都走過。他說,青藏線太難受,走一次頭痛一次,一般人都情愿走川藏路,險歸險,翻車畢竟是偶然,翻車的多是運東西的車,運人的車都很當心,如沒有緊急任務,一見氣候不好、稍有滑坡征兆都不開車。正常情況下也是每天走兩個兵站。一般早上出發(fā),到下一個兵站吃午飯,飯后再開到一個兵站就吃晚飯睡覺了。如沒遇“情況”,從成都到拉薩一路上走十多二十天,上山下山,走得雖慢,但是安全第一嘛。他說,剛當兵時坐的是美國“道奇”車,連篷子都沒有,穿著軍大衣,坐在背包上,春秋天也冷得不行,實在受不了就打開背包用棉被裹著。說什么景色好,四面都是云霧,就算是晴天,人也是縮著脖子在卡車車廂里打瞌睡;后來是“解放牌”,四面篷布遮著,什么也看不見。不論是“道奇”還是“解放牌”,都是上上下下、顛顛簸簸,睡不香、也不清醒,那時候沒有人看景色,再說也沒有觀光的條件和心情啊。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后,內地和西藏的往返運輸絕大部分由鐵路承擔。常年運輸人員和物資、作為內地和西藏聯(lián)系的生命線的青藏公路
和川藏公路結束了半個世紀的歷史使命,修筑這兩條公路的艱辛和這兩條運輸線上的困苦漸漸被今天的人們忘卻。
現(xiàn)在四川進入西藏的公路有平行的兩條,分別為318國道和317國道。318國道從上海經(jīng)武漢到中國尼泊爾邊界友誼橋,東西貫穿全國,全長5476公里,其中成都至拉薩段經(jīng)雅安、康定,走原來的川藏南線,過雅江、理塘、巴塘,在竹巴龍過金沙江,到幫達后繼續(xù)向西,走毛澤東1953年確定的南線、也就是川藏老路,經(jīng)林芝到拉薩,到拉薩后再向西,經(jīng)日喀則到中尼邊界。317國道起點是成都,終點是西藏那曲,從成都向西北經(jīng)都江堰市、汶川縣,再過理縣、馬爾康,到爐霍后走原來的川藏北線,經(jīng)甘孜、馬尼干戈、在崗托過金沙江后到昌都,走當年西藏軍區(qū)主張的“中北線”,即經(jīng)丁青、巴青一線到達那曲,與青藏公路、即現(xiàn)在的109國道匯合往西南去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