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箴言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盧梭(法國)
■問一句“我講清楚了嗎?”完成責任轉(zhuǎn)換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經(jīng)常要問:你們聽懂了嗎?旨在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教師這樣問:我講清楚了嗎?含義就不同了,暗含著教師對自己講課情況的反思。一個教師如果善于以后一種方式發(fā)問,他的這種自我鞭策,會把講課水平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教師講課后問“你們聽明白了嗎?”言下之意是,作為教師,我把該講的知識都傳授給你們了,要講的事情我已經(jīng)表達清楚了,如果你們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應該是自己的問題了。出于這樣的想法,教師總是把學生的不會、不清楚,歸咎于學生,而教師是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長此以往,學生也習慣了教師這樣的問話“你們聽明白了嗎?”
北京市財經(jīng)學校曾有個學生這樣對老師說:“每個老師總認為我們學生不會學習,不認真學習,所以沒學會都是學生自己的事。其實老師應該想想自己的課講得怎樣,清楚嗎?讓學生感興趣嗎?”他的話讓該校的王東老師觸動很大。仔細想想,學生向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責任歸屬的問題。當教師說“你們聽明白了嗎”時,是教師把“沒聽懂”的原因歸咎于學生。如果教師的問話是“我講清楚了嗎”,就是教師把“沒聽懂”的責任首先承擔起來。如果課堂上有很多學生沒聽懂,教師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此后,每講完課王老師會在全班同學面前這樣問:“我講清楚了嗎?”雖然只是幾個字的區(qū)別,也同樣需要鼓足勇氣,這無疑是在向自己20多年的傳統(tǒng)教育習慣挑戰(zhàn)。同學們聽到王老師的問話后,紛紛地抬起頭,詫異地看著他,不知該如何回答。接著他又問了一句:“我講清楚了嗎?你們能聽明白嗎?”同學們反應過來了,向他點頭說:“明白了?!?/p>
一段時間下來,同學們習慣了王老師的問話方式。他再向同學們問話時,也沒有了當初的不自然,一切都那么順理成章。學生們告訴王老師:在這與眾不同的問話方式中,感到的是一份親切,找到的是一種自信,得到的是老師對他們的尊重。
課堂上教師的一句問話的方式,代表著思維定式的改變,看待學生的角度發(fā)生了變化:從挑剔學生到喜歡學生;從要保持好自己教師的師嚴風度到把自己融入學生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從命令到商量,態(tài)度和角色的轉(zhuǎn)變使王老師發(fā)現(xiàn)一個可喜的現(xiàn)象:學生越來越喜歡上自己的課,原本見英語就反感的同學居然愛上了英語,并時常和王老師聊天。一學期下來,全班同學達成了這樣的共識:English is my favourite(英語是我的最愛。)
“你們聽明白了嗎”責任在學生,“我講清楚了嗎”責任在教師。
一句“我講清楚了嗎”,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對學習的自信心,一句之差,卻差出了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效果。
社會學大師費孝通先生曾說:“孩子經(jīng)常聽不懂大人的話?!痹S多教師和父母也都有這樣的困惑:“我如此苦口婆心,嘴皮子都磨破了,你為什么不聽?”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而是真的稀里糊涂,沒有弄懂大人的話是什么意思。王東老師對學生的問話,從“你聽明白了嗎”到“我講清楚了嗎”,標志著教師的一種覺醒,即教師應該認知學生理解能力的局限,以與學生對等的方式講話。
有媒體曾發(fā)表題為《上課沒聽懂,怎么辦?》的文章,介紹湖北省青年教師張曉菁與學生、記者,圍繞學生“懂與不懂”進行的一場對話。
學生說:沒懂常怪自己笨。
張曉菁老師:沒聽懂與聰明不聰明無關(guān)。
學生鐘羽:上微機課、英語課時,老師講話一快,我就聽不懂了。好多同學也有這樣的感受。
學生欣妤:要是上課沒聽懂,我心里就像打了個結(jié),心想自己好笨呀,但又不敢多想,因為老師馬上就要講下一個問題了,如果不注意聽,后面講的新知識又不會了。
張曉菁老師:我也是從學生過來的,課上聽不懂的情況也曾經(jīng)歷過。但我要提醒你們的是,求學肯定會遇上問題,聽不懂絕不代表你不聰明。
學生:幻想有間“答疑小屋”。
張曉菁老師:問吧!老師舉雙手歡迎。
記者:聽老師們說,不少學生從未向老師提過問,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敢提,你們也有類似情況嗎?
學生思濃:我有了問題就不敢問老師。主要是怕:剛講過,再問,老師會說我上課不聽講,也怕同學嘲笑。有些同學不像我,一下課就圍著老師問。我站在一旁也想問,心怦怦直跳就是張不開嘴。我一直幻想有這樣一間“小屋”:每天放進自己的問題,第二天再打開就能得到老師的解答。
學生思怡:我剛上學時也不敢向老師提問,所以作業(yè)總不會做。后來,媽媽鼓勵我有問題找老師。第一次,我向老師提問就得到了老師的解答和表揚,后來我提問的膽子就大了。
學生曉岳:有的同學說,提問會影響老師休息,老師會煩的。
張曉菁老師:做教師的都期待學生發(fā)問。老師傳授知識,同時也希望得到學生是否聽懂、學會的反饋。如果辛辛苦苦地備課上課,學生沒有任何問題,老師是會沮喪的。這時,我們會想,是不是課上得不夠生動?所以每當有學生提問,我們都會產(chǎn)生有收獲的喜悅,哪怕問題是自己已講過的,甚至是自己一時難以回答的。曉岳剛才說的情況,說明老師也應自省??赡苁菍W生提問時,老師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表情讓你們誤會了,但這都是無心的。老師永遠是歡迎學生提問的。
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弄清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學生有時會聽不懂;二是聽不懂又不敢問;三是教師愿意回答學生提問;四是教師的善答與學生的敢問存在著錯位。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像王東老師那樣認識到,學生沒聽懂是教師的責任。在學生不敢向老師發(fā)問的情況下,教師更應主動說出那句“我講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