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童年和八股文(4)

周氏三兄弟 作者:黃喬生


那正是三伏天,子京被抬回家,放在床上。魯迅兄弟們都去看,景象很可怕:傷口的肉翻上來,已成了白色,臉色更難看。

他在昏迷中過了一天便斷氣了。

他沒有后人。他生前也曾想討一房媳婦,然而他一個人的日子都過不下去,怎會有人肯嫁給他呢?他死的那一年,還沒等到冬天收租,就在春天把田里的租谷廉價押給了別人,他要拿這筆錢辦兩件大事:如俗話說的,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他托人說親,媒婆卻跟別人串通好了,領來一個女人同他見面,將他的錢騙去;另外他要修造倉庫存糧,但還沒有造好,他就發(fā)狂落水。

他的凄慘的生活給魯迅兄弟留下很深的印象。魯迅小說《白光》中的主人公就以他為原型。小說寫一個屢試不第的讀書人妄想掘寶發(fā)財,也被一團白光引導到了絕望的深坑。不過小說中主人公得到的口訣更玄妙:“左彎右彎,前走后走,量金量銀不用斗?!?/p>

三味書屋

魯迅7歲那年正式進學。

他進了紹興城內很有聲望的書塾——三味書屋。書屋離他家不遠,就在覆盆橋邊,一開門就是咸歡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離新臺門也不足半里地。

三味書屋的主人家姓壽,書屋是壽家宅院的東配房,坐東朝西。因為壽家的正屋已典給別人居住,故學生們上學時須得走東邊的偏門。書屋房子比較低,被正屋的墻擋住,所以陽光不易照射進來,屋內顯得陰暗潮濕。

這間書屋大約有三十多個平方米,原來叫“三余書屋”。這里有一個典故。古代有個學問家,當別人問他讀書有什么經(jīng)驗時,他總是對人說,先把書讀百遍,俗話說“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問學的人總是嘆道:“沒有時間啊?!睂W問家就說,可以用“三余”,什么是“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其實就是利用零碎時間。原來這書屋的墻上就掛著“三余書屋”的匾額。魯迅去上學的時候,名字又改為“三味書屋”了。這也有出典的,古人云:“讀經(jīng)味如稻糧,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醢醢(醬油肉末之類)?!?/p>

在那塊匾額下邊,是兩扇藍地灑金的屏門,上面掛著一幅畫,畫的是一棵老松樹,樹下是一只屈腿而伏的梅花鹿,這畫就取名《松鹿圖》。

畫的兩旁有一副對聯(lián):“此處正安吟榻好,不如且入醉鄉(xiāng)來?!?/p>

書屋兩側木柱上的一副木刻對聯(lián)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至樂無窮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闭煤魬恕叭稌荨必翌~的意思。

書屋正中間放著一張八仙桌和一把高背椅子,那是塾師壽先生的座位。學生們的書桌分列在四周。魯迅坐在東北角,他用的是一張從家里搬來的有抽屜的長方形書桌,父母還特意花了兩塊錢給他買了一把有扶手的木椅。

塾師壽鏡吾先生,名懷鑒,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魯迅進學時,他的須發(fā)已經(jīng)發(fā)白。他平時不茍言笑,戴著一副闊邊眼鏡,一心求學問、教徒弟。他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在紹興城里有口皆碑。年幼的魯迅也知道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不過他有時候性情不夠隨和,往往堅持原則不肯變通。例如,他痛恨侵略中國的列強,一生不愿用外國貨,不穿洋服,連已經(jīng)時興起來的照相他也痛詆不遺余力,他認為那是外國人到中國來騙錢的?,F(xiàn)在留下來的一張照片是他晚年手拄杖在屋外散步時他的孫子乘其不備偷拍的。

他學問淵博,但厭惡功名;他熟讀經(jīng)書,卻沒有道學家的架子;他喜讀漢魏六朝的詩文,而不愛鉆研應試的八股文。自20中了秀才后,他就沒有再去應試,而是決心一生坐館授徒。不但如此,他還不準他的兒子壽洙鄰趕考。他認為天下貪官污吏當?shù)?,做官不可避免同流合污,清白人決不能為。后來因兒子堅持要去考舉人,他曾在盛怒之下把兒子禁閉在書房里。兒子無法,只好逃到杭州應考,結果中舉,放到遼寧做知縣。兒子有了官俸,派人給父親送些銀子,壽老先生原封退還,還罵兒子是不聽話的畜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