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這兩段,說明兩個問題:
一,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nèi)”的主簿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
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爭與交好”一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jié)他,而其中的“并”、“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jié)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是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兩人關系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xiàn)“自魏太子已下,并爭與交好”的情況。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兩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一事是頗為猶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華橫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雖然曹丕文亦可觀,但是就文學才華來說,偏長于書札,于詩賦上的造詣比之乃弟曹植還是頗有距離的,所以作為本身就文采極好的三國時期集軍事家、政治家、詩人等諸多名號于一身的曹操,也許開始在心里更傾向于曹植一點。
曹操此人身上本來就頗具詩人狂放不羈的氣質(zhì),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曰:
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yōu)在側(cè),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
而曹植頗有乃父之風,《曹植傳》說他“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又說他自小就善于作文,“年十歲馀,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城,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所以曹操對他“特見寵愛”。
本傳記載“(曹)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shù)矣”。也就是說,好幾次曹植就差點做了太子,這其中作為曹植智囊集團中堅的丁儀、丁廙、楊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儀、丁廙兄弟與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曹操有感于丁儀父親勸自己迎漢獻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兒嫁給丁儀,結(jié)果曹丕勸阻說丁儀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儀沒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懷恨在心開始大力支持曹植奪嫡。楊修作為曹操身邊的親信,當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爭奪對象了。曹植作為一個名聞天下的才子,或許更對楊修的胃口,而曹植這個時候“特見寵愛”又兼主動示好,楊修遂順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參與了這次殘酷的奪嫡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