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睿智:不識人長是己短,能用人短是己長
1、薪水是謀生前鋒,能力為發(fā)展后盾
——積“能”勝于積“財” 有一天,報社一位年輕記者去采訪日本著名企業(yè)家松下幸之助。年輕人做了認真準備,與松下先生談得很愉快。采訪結束時,松下先生問年輕人:“小伙子,你的薪水是多少?”“薪水很少,一個月才一萬日元?!蹦贻p人不好意思地回答?!澳愕男剿h遠不止這一萬日元?!彼上孪壬⑿χ鴮δ贻p人說。年輕人聽后,有些奇怪:不對呀,明明我每個月薪水只有一萬日元,可松下先生為什么會說不止一萬日元呢?看到年輕人一臉困惑,松下先生接著說道:“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爭取到采訪我的機會,明天也就能爭取到采訪其他名人的機會,這就證明你在工作方面有一定的潛力。如果你能多多積累這方面的才能,就像銀行存錢一樣,錢存入銀行里生利息,而你的才能也會在‘社會銀行’里生成利息,將來連本帶利地還給你?!彼上孪壬脑捵屇贻p記者茅塞頓開,幾年以后他果然做了報社社長。
這是個打開觀念抽屜的故事,告訴人們注重才能積累比薪水更重要,因為才能是生存發(fā)展的厚重之本。由此我想到了如何認識大學生社會鍛煉的問題。
眾所周知,不同的大學起點不同,不同地域大學的文化也不同,就連度假方式和社會實踐鍛煉也有很大的區(qū)別,僅這一點就給今后就業(yè)和人生帶來了很大的差異。那些舊觀念的大學生確實需要以新思維開發(fā)自己,不要待在家中,不要在電腦游戲中消耗青春,不要在簡單的勞動走向誤區(qū),而要挑戰(zhàn)自己,向高品位、高難度的社會實踐學習,走向人才市場準備收獲第一桶金。
北方大學生打工注重的是賺錢,南方大學生注重的是鍛煉,北方大學生多是習慣做家教,南方多是做營銷。雖然營銷包括廣告文化的介入,有時不如做家教穩(wěn)定和賺的錢多,但南方學生更多還是選擇前者,因為前者會讓你積累社會經(jīng)驗,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早晨公司的嚴格訓練,白天工作的忙碌奔波,中午啃著早已涼了的快餐,晚上疲憊卻又興奮地回到校園,此時,打工的意義早已超出了北方學生平穩(wěn)地從事家教所賺得的十幾元、幾十元。你也許會遭人白眼,也許會被拒之門外,也許周末一兩天沒有收獲……但在這無數(shù)個“也許”中,你真誠了、自信了、堅強了,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再回到書本中尋找,這樣學習也更有動力,更有目的。而在北方的一些學校,打工族被看成是學校的異類,大學生們都認為只有貧困生才會為了生計才去打工,甚至覺得打工很丟人、沒面子,寧愿終日喊著“空虛”,也不想去品嘗打工的酸甜苦辣。這是觀念問題,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前,確實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存在著這兩個極端——南北方差異的極端。因此,南北兩地的大學生已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
北方學生把自己的最佳生涯設計為大學—碩士—博士,然后被一家外資公司聘用,把學歷當做尚方寶劍,用文憑說話;南方人更多的是大學畢業(yè)后參加工作,根據(jù)工作需要考研、再工作,然后根據(jù)社會實踐考博,能力比學歷重要,學歷為能力服務。
南北方大學生的差異主要在于觀念;積“能”與積“財”孰先孰后、孰重孰輕。筆者以為大學生社會鍛煉是個改變舊觀念、接受新觀念的好機會,在實踐中多交流融通、多體驗感受,就知道“能”與“財”的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