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強烈要求政府接受憲章,人們將共有一百多萬人簽名的請愿書送交下院。暴力革命派,或者說“實力”憲章派,曾倉促地發(fā)動一次騷動,但被政府用武力鎮(zhèn)壓下去了。1842年,憲章派第二次向議會遞交請愿書。這一次,根據(jù)最充分的估計,在請愿書上簽名的多達3 317 702萬人,而英國當時的總人口只有1900萬人左右,這樣,無論簽名的準確數(shù)字是多少,都已明顯地表明,憲章派贏得了全國一半的成年男子明確的支持。盡管如此,下院仍然以287票對49票否決了這次請愿書。其原因是,議會擔心政治民主將會使財產(chǎn)權與現(xiàn)存的整個經(jīng)濟制度受到威脅。面對政府與企業(yè)主階級堅決的反對,憲章運動逐步地平息下來。并且,由于其本身的擁護者中間互有戒心與意見分歧,運動受到了削弱。但憲章運動并不是完全沒有成效的;如果不是因為有普遍的宣傳鼓動,并且曾將工人階級的疾苦公諸于眾,1842年的礦山法案與1847年的十小時工作制法案也許不能獲得通過。這些法令隨后又逐步地減輕了產(chǎn)業(yè)工人的痛苦,并且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對現(xiàn)今經(jīng)濟制度的前途保持著信心。正如我們在下一章將會看到的,1848年憲章運動出現(xiàn)過短暫的復蘇。然而,一般說來,在19世紀40年代,英國勞動人民已從政治上的宣傳鼓動轉向建立與加強工會組織,他們通過工會能夠直接與雇主打交道,而無需向政府提出請求。到1867年,英國擴大了選舉權;除了每年選舉議會這一點以外,這個國家花了大約80年才實現(xiàn)了1838年憲章派的全部綱領。因此,不久便不再有人提出什么要求了。
我們要總結自1815年到1848年這段時間的歐洲歷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隨著法國革命和各國工業(yè)革命而產(chǎn)生的各種勢力——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族主義、共和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和民主主義,沒有哪一種能起到穩(wěn)定局勢的作用。國際性的體系一直沒有建立起來。相反地,歐洲已分裂為兩個政治陣營,它們分別代表著19世紀歐洲各個社會在地理上和思想上的分歧。一般來說,在西歐各國,古典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想迅速取得進展;而在東歐,三個專制獨裁的君主國家處于支配地位。西歐贊同民族主義的各項原則,而中歐和東歐各國政府則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西北歐各國正在共同地變?yōu)楦辉!⒏杂?、更資產(chǎn)階級化的國家。在德國、中歐各國和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一樣),中產(chǎn)階級并不享有像在英國或法國那樣的高位和酬報。然而,西歐各國并沒有解決本國的社會問題,它們的全部物質(zhì)文明都是建立在不安定的與受盡痛苦的工人階級基礎之上的。不論在哪里,都有不同程度的鎮(zhèn)壓手段;不論在哪里都存在著恐懼,只不過有的地方重些,有的地方輕些。然而同時,對于工業(yè)和科學社會的進步,也還存在著希望和信心,并且對于尚未實現(xiàn)的人權綱領仍懷有信念。結果就是1848年革命的普遍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