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節(jié):"三傳"小史(2)

春秋大義 作者:辜鴻銘


《公羊傳》和《榖梁傳》據(jù)說原本都是孔子的學生子夏得自孔子《春秋》親傳,又傳授給公羊高和榖梁赤,而后分別一代代口傳心授,到漢初才形成文字,就是《公羊傳》和《榖梁傳》這里邊有沒有貓膩,專家們也是一大堆意見,但我們先不去理會,就當這說法是真的好了。不過,即便承認此說為真,可這么長篇大論的東西被幾代人口頭傳承下來是否已經(jīng)多多少少走了樣,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左傳》,號稱左丘明所著,而這位左丘明據(jù)說還和孔子同時,甚至兩人還有過交往,所以他對孔子時的史料知之甚詳,對孔子作《春秋》的意圖也領會得最深。至于這些說法是否屬實,古往今來的專家們作過數(shù)不清的考證這在任何一本思想史著作或者"一經(jīng)三傳"注釋本的前言里都能了解到,況且這也不是本文所關注的重點,所以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這"一經(jīng)三傳",其實原本該說"《春秋》五傳"的,那另外兩傳是《鄒氏傳》和《夾氏傳》 ,可惜都失傳了。不過,韓愈有詩"《春秋》五傳束高閣,獨抱遺經(jīng)究終始",很讓后人納悶了一番:難道他那時候還能湊齊"《春秋》五傳"嗎?

后來,繼續(xù)為《春秋經(jīng)》作傳的大有其人 ,但名聲能和"《春秋》三傳"媲美的卻只有一部,這就是南宋大儒胡安國寫的《春秋傳》(也可以稱之為《胡氏傳》或《康侯傳》,胡安國字康侯),這部《春秋胡氏傳》在元、明兩代影響很大,甚至和那"三傳"一同被列為"《春秋》四傳"。 更有甚者,胡安國這部書還曾被官方獨尊,儼然踞于"三傳"之上,甚或高踞于《春秋經(jīng)》之上。 當然,學術的榮辱升廢無不是和政治有關的,胡安國這部書重點就在"尊王攘夷"和"復仇大義"上邊,正是南宋偏安背景之下的應時激憤之語,乃至清人尤侗批評說:胡安國一門心思撲在復仇上,曲解經(jīng)文來附會己意,他這部《春秋胡氏傳》完全可以說是一本新書,和原本的《春秋經(jīng)》沒有一點兒關系。

明代姜寶為徐浦《春秋四傳私考》作序,把這"四傳"的關系作過一個有趣的比喻:《春秋》就像老天,《左傳》負責"照臨、沾濡、焦殺、摧擊之用",《公羊傳》和《榖梁傳》就是日月、雨露、霜雪、雷霆,《胡氏傳》則把大家伙兒的工作給統(tǒng)一調理起來,以成就一個大豐收的年景。

及至清初,有儒臣奏請廢除科舉考試中的脫經(jīng)題,據(jù)毛奇齡說:"于是三百年來專取《胡傳》閱卷之陋習為之稍輕", 這也可見胡安國的《春秋傳》曾經(jīng)專擅科場三百年之久!不過,胡安國的這部《春秋傳》現(xiàn)在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了,不論它再怎么出色,也確實沒能一勞永逸地附列于"三傳"之下,就好像趙云的加入始終沒成為"桃園四結義"一樣。

清朝貶斥《春秋胡氏傳》也是順理成章的,那個恐怖的年頭哪里還能再談什么"尊王攘夷"呢,這正是統(tǒng)治者最大的忌諱呀。于是,"四傳"又變回了"三傳"。

在這"三傳"當中,現(xiàn)在大家都比較清楚《左傳》是怎么回事,不大熟悉《公羊傳》和《榖梁傳》,其實在最初的漢朝時候情況恰恰相反,大家不大重視《左傳》,覺得《左傳》雖然內容非常豐富,文學性也很強,但說到底無非就是一本史書,僅僅記載歷史而已,而《公羊傳》和《榖梁傳》可大為不同,這兩部書是著重闡發(fā)孔圣人《春秋經(jīng)》里邊的"微言大義"的,所以應該歸入意識形態(tài)領域,歸入政治哲學類。如果你是位現(xiàn)代社會的圖書館管理員,會把"《春秋》三傳"分到一類,比如,既可以分在"中國古典哲學"類,也可以分在"中國歷史"類,但你如果是位漢朝的圖書館管理員,就應該把這四部書分開來放:《春秋經(jīng)》和《公羊傳》、《榖梁傳》要歸入"馬恩列斯毛",《左傳》要單獨歸入"歷史"類。當然,我說的這只是總體情況,在細節(jié)上還是有一些變化的。

"公羊學"是最早成為官學的,興于董仲舒,立于漢武帝。漢武帝的時代,正是漢代官學"破舊立新"的時代,哪家學術如果被立為官學,日后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于是,正如權力是專制政治這個"市場"上的稀缺資源一樣,學術地位也變成了官學"市場"上的稀缺資源,以后會發(fā)生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