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節(jié):"漢時以經(jīng)義斷事"(5)

春秋大義 作者:辜鴻銘


說句不大恭敬的心里話:我有時候讀經(jīng)之余就在想,這些經(jīng)典到底是想教我們學好啊,還是想教我們學壞?《榖梁傳》的這句論斷倒是既可以往好了想,也可以往壞了用,等講到《左傳》的時候,那么多的權(quán)謀攻略才夠嚇人呢!從這層意義上講,難怪有人主張公務(wù)員考試要考"四書五經(jīng)",實在太實用了!

大家一定要牢記這幾句話,尤其是"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士大夫有多少人靠著這一經(jīng)典思想進則升遷、退則保身,這實在是能讓人受益終生的一句話啊。

《榖梁傳》拿出"善則稱君,過則稱己"這個原則是做什么用呢?很簡單,是為了批評士匄。前邊那些話都是表揚,現(xiàn)在也該批評幾句了。《榖梁傳》認為,士匄半路收兵雖然非常值得表揚,但他應(yīng)該把功勞留給國君才對!想想蕭望之前邊說的"士匄的這種做法,足以讓齊國的新君感其恩,足以使天下諸國服其義",如果照《榖梁傳》的意思,齊國的新君應(yīng)該對士匄的老板而不是對士匄"感其恩",天下諸國應(yīng)該對士匄的老板而不是對士匄"服其義",如果士匄能把事情做到這個份上,這才是真正"合乎禮"的,才是完美無缺的。

《榖梁傳》的原作者據(jù)說名叫榖梁赤,如果我是士匄,非得跟這位榖梁老先生急眼:"您老人家這也太責備求全了吧!我我我,氣死我了!說空話容易,如果當時是你領(lǐng)兵,你還能玩出什么新花樣來?你能做到'完美無缺'地'合乎禮'嗎?"

是呀,《榖梁傳》既然認為士匄做得還不夠,那說沒說怎么做才叫"夠"呢?不能批評完了別人就算完了呀,有一破還得有一立呀。

這問題還真難不倒榖梁赤,他接著說:"告訴你吧,士匄當時應(yīng)該這么做:半路上聽說齊侯已死的消息后,把人馬駐扎下來,掃個場子搞搞祭祀活動,派使者回國向國君去請新的指示。"(宜墠(shan4)帷而歸命乎介。)

順便一說:"宜墠帷而歸命乎介",這句話里的"墠"是指把一塊地面整平,把草除干凈,準備作祭祀用。(古人并不是那么講環(huán)保的,只是受限于技術(shù)條件,所以破壞力沒現(xiàn)代這么大罷了。)

古人"封土為壇,除地為墠",都是祭祀用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詳論過這個東西,說"筑土曰封,除地曰禪",凡是說"封禪"的,其實也就是"壇墠","經(jīng)典多用壇為墠,古音略同也。"皇帝們興師動眾地大搞特搞的封禪儀式,原本就是這么回事。往下看,"介"在這里是"界"的意思,指邊界、國界,所以"歸命乎介"就是指回國請求最新指示。

回過頭來再說蕭望之,他引述"《春秋》褒獎不打服喪之國的士匄"來論證現(xiàn)實問題,說道:"匈奴單于現(xiàn)在被叛臣所殺,國內(nèi)大亂,咱們漢朝可是禮儀之邦哎,本著'春秋大義'來看,哪能趁機去攻打人家呢!"

看,蕭望之的意思是"不打"。

有破還得有立,既然不打,那該怎么辦呢?蕭望之說:"不但不打,還應(yīng)該派使者去匈奴吊唁,在人家弱小的時候提供幫助,在人家遇到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這樣一來,四方夷狄都會感戴漢朝的仁義。如果匈奴在我們漢朝的幫助下穩(wěn)定下來,立了新君,新君一定會向漢朝稱臣。這是一件盛大的德政啊!"

我想肯定有不少人看到這里會罵蕭望之是個書呆子。兩國之間講什么德政啊,難道還真能以德服人不成!哼,這就叫上趕,要是漢武帝……

是呀,好像一提起漢朝,大家都心向漢武帝,那幾次凸顯"大漢雄風"的和匈奴的大決戰(zhàn)總是讓人心潮澎湃。如果真是漢武帝在位,這時候恐怕早把蕭望之踢到一邊去了??墒?,皇帝換了,時代變了,匈奴也和當年不一樣了。現(xiàn)任皇帝說:"老蕭的意見不錯,就這么辦吧。"

看看,夠迂腐吧?書呆子搞外交,錯過了擊潰匈奴的大好時機,我們在兩千年后讀起這段歷史都恨不得沖進史書里痛打老蕭一頓!

但是,事情的發(fā)展是出人意料的,這世界從來又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蕭望之這個"迂腐"的主意最后居然為漢朝贏得了空前的外交勝利:后邊的事情大家一定都熟悉了,因為得了漢朝好處的那位匈奴單于就是娶了著名大美人王昭君的呼韓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