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漢人來說,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朝臣們?nèi)浩鹱h論,建議趕緊趁這個天賜良機(jī)狠狠打匈奴一家伙?;实鄄粍有氖遣淮罂赡艿?,但他還算穩(wěn)重,想了想:咱們還是聽聽蕭望之的意見吧。
前邊講過的張敞也好,雋不疑也好,雖然也算通曉經(jīng)術(shù),但在學(xué)術(shù)造詣上恐怕都沒法和蕭望之相提并論。蕭望之既是當(dāng)朝重臣,也是海內(nèi)名儒,而且一生讀書為官的經(jīng)歷頗為傳奇。此刻,蕭望之思考著十萬火急的匈奴問題,他會說些什么呢?
如果你是蕭望之,你會是什么意見?
提示:一定要本著儒家精神去講。
我想可能有人會說:"儒家最講究'夷夏之防',維護(hù)華夏先進(jìn)文明,打擊夷狄落后文明,所以當(dāng)然要打呀!"
可蕭望之說的卻是"不打",而且這個"不打"的理由也是貨真價實(shí)的儒家思想。
蕭望之說:"根據(jù)《春秋》記載,晉國士匄(gai4)帶兵攻打齊國,半路上聽說齊侯死了,士匄就收兵回國了。君子稱贊士匄,說他不攻打正在辦喪事的國家,合乎道義。士匄的這種做法,足以讓齊國的新君感其恩,足以使天下諸國服其義。"
蕭望之引述的這個故事見于《春秋經(jīng)·襄公十九年》,原文是:
晉士匄帥師侵齊,至榖(gu3),聞齊侯卒,乃還。
翻譯過來就是:"晉國士匄帶領(lǐng)軍隊攻打齊國,行軍到榖這個地方的時候,聽說齊侯死翹翹了,于是收兵回國。"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這不就是一句客觀敘述么,也沒有什么"君子"的評論啊。再說了,都說《春秋》微言大義,可這句話怎么讀也讀不出有什么褒貶色彩?。渴捦粫墙桀}發(fā)揮、順口胡說吧?
蕭望之不會胡說。其實(shí)君子的評論是有的,褒貶也是有的,只是我們普通人沒那個水平從《春秋經(jīng)》當(dāng)中把褒貶看明白,這就得求助于"三傳"了。
《左傳》以記事見長,對這件事卻沒有更豐富的敘述,只給了一個評價。這評價也簡短得只有兩個字:"禮也。"意思是:士匄的做法是合乎"禮"的。(《左傳》最是講"禮"。)
《公羊傳》和《榖梁傳》不長于記事,卻善于闡發(fā)《春秋經(jīng)》里的微言大義?!豆騻鳌穼@件事的評論是:
還者何?善辭也。
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大夫以君命出,進(jìn)退在大夫也。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Q:《春秋經(jīng)》對這件事的記載里最后用的字是"乃還",這個"還"有什么涵義沒?
A:當(dāng)然有涵義了,這是個好字眼??!
Q:為什么要用好字眼呢?
A:是為了表揚(yáng)士匄不攻打正在辦喪事的國家。
Q:可士匄是奉了國君的命令去打齊國的呀,他怎么能半路上自己做主收兵回國了呢?這怎么可以被表揚(yáng)呢?
A:當(dāng)官的奉了國君之命外出辦事,自己是有自主決定權(quán)的。
《公羊傳》用了三問三答,把問題說得清楚明白,其中第三個問答還和我們熟悉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是相似。只是,《春秋經(jīng)》原文用的那個"還"字真的蘊(yùn)涵著如此豐富的意義嗎?反正古人是這么認(rèn)為的。
咱們再看看《榖梁傳》是怎么來說這件事的:
還者,事未畢之辭也。受命而誅,生死無所加其怒。不伐喪,善之也。善之則何為未畢也?君不尸小事,臣不專大名,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讓矣。士匄外專君命,故非之也。然則為士匄者宜奈何?宜墠(shan4)帷而歸命乎介。
《榖梁傳》也是從"還"字入手來作闡釋的,闡釋得卻和《公羊傳》大有不同,說"還"的涵義是"事情還沒辦完"。
《榖梁傳》說:士匄是奉了國君之命去殺敵的,他和齊侯并沒有個人恩怨,所以,如果齊侯活著,那就前往誅殺,如果齊侯已死,那就收兵不打,這正是禮的精神?!洞呵锝?jīng)》之所以記載這件事,是因為它大有"合禮性"。
說到這兒,《榖梁傳》和《左傳》、《公羊傳》還都是保持一致的,緊接著,《榖梁傳》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儒家觀念:"君不尸小事,臣不專大名,善則稱君,過則稱己"。這里的"尸"可不當(dāng)"尸體"講,而是作動詞的"主持",本意是和祭祀儀式有關(guān)的。這句的意思是:君主不主持小事,臣子不專享美名,事情辦好了全要?dú)w功于國君,事情辦砸了全要?dú)w罪于自己。這種思想我們中國人應(yīng)該非常熟悉吧?看看,這就是儒家經(jīng)典《榖梁傳》的精辟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