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我們已經(jīng)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淵“泛舟海池”的一幕提出了諸多質(zhì)疑,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就算李淵和近臣真的在海池上泛舟,可宮中有那么多的侍衛(wèi)、嬪妃、太監(jiān)、宮女,為什么沒有一個人察覺到玄武門前的激烈戰(zhàn)斗,也沒有一個人趕來通報這駭人聽聞的政變消息?
在此我們不妨先做一個假設:假如在玄武門戰(zhàn)斗爆發(fā)時,有一個人(或侍衛(wèi)、或嬪妃、或太監(jiān)、或?qū)m女,或隨便宮里什么人),他(她)的眼睛、耳朵、手腳功能都還正常,沒有被施以迷魂術(shù)和定身術(shù),及時向皇帝通報了政變消息,那么李淵會作何反應?
如果此刻的李淵還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還是一個大權(quán)在握的皇帝,他會繼續(xù)悠然自得地泛舟,等著尉遲敬德或隨便哪個政變將領前來逼宮嗎?
顯然不會。這個時候,一個正常的皇帝只可能做三件事:一,第一時間離開海池,進入太極宮中某個最隱蔽且最易于防守的地方,命近衛(wèi)禁軍刀出鞘、箭上弦,進入一級戰(zhàn)備狀態(tài);二,火速下詔,由身邊的宰執(zhí)重臣到玄武門宣旨,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聽候裁決;三,立刻調(diào)集皇城中所有未參與政變的禁軍,逮捕兵變各方的首腦和主要將領,隨后調(diào)查事變真相,嚴懲政變者。
所以,只要整座太極宮中有一個人的視覺、聽覺和行動功能正常,及時向皇帝報警,那皇帝肯定會采取上述舉措。而一旦皇帝采取上述舉措,李世民的這場政變還有幾分勝算?就算李世民不會馬上潰敗,但是他必然要與皇帝開戰(zhàn)。而我們知道,在玄武門事變前夕,李淵對皇權(quán)的控制仍然是有力的,并未出現(xiàn)大權(quán)旁落的情況,所以,秦王斗膽與皇帝開戰(zhàn)的結(jié)果,恐怕不會令人樂觀。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所見的正史記載是真實的,也就是尉遲敬德是直到前方戰(zhàn)斗接近尾聲時才入宮去找高祖的,那么李世民就等于是在打一個天大的賭。
賭什么呢?
賭好幾支軍隊在玄武門前乒乒乓乓地打仗,而整座太極宮中的所有人在那一刻全都喪失了正常的視覺、聽覺和行動功能!
這可能嗎?
這當然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么李世民要如何保證玄武門前開戰(zhàn)的同時,太極宮中的所有侍衛(wèi)、嬪妃、太監(jiān)、宮女都不會去向皇帝報信呢?
答案只有一個——控制他(她)們。
如何控制呢?
不言而喻——派兵入宮,用武力控制他(她)們的人身自由。這才是真正可行、真正有效的“定身術(shù)”!
到這里,一個被李世民和貞觀史臣刻意隱瞞的重大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那就是——事實上玄武門之變有兩個戰(zhàn)場:一個在玄武門前,一個在太極宮中。
前者是我們熟知的,是公開的第一戰(zhàn)場;而后者是我們完全陌生的,是被遮蔽的第二戰(zhàn)場。
那么,這個戰(zhàn)場的范圍有多大?是整個太極宮嗎?最需要控制的目標是誰?是所有侍衛(wèi)、嬪妃、太監(jiān)、宮女嗎?
這是不可能的。李世民絕不會笨到把有限的兵力放到整個太極宮中去漫天撒網(wǎng)。而且就算你控制了九十九個,只要有一個漏網(wǎng),跑去跟皇帝報信,整個行動照樣是前功盡棄。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直接派兵進入皇帝所在的地方,直接控制皇帝!
由此可見,即便只是從常識和邏輯的角度來分析,《入冥記》中提到的“囚慈父于后宮”的說法也完全可以成立。也就是說,李世民要想確保整個政變行動萬無一失,就必須在襲殺太子和齊王之后,第一時間入宮控制高祖。就像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作為一個精神正常、大權(quán)在握的皇帝,高祖李淵如果不是在第一時間被李世民控制,那他絕對會采取應變措施,也絕對有能力進行鎮(zhèn)壓,而玄武門之變最終也可能功敗垂成。由此,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史書中記載的高祖“泛舟海池”的一幕肯定是出自貞觀史臣的虛構(gòu),而事實很可能是——李世民在玄武門前襲殺太子和齊王后,立刻派兵入宮,把高祖和一幫近臣囚禁了起來,而囚禁的地點有可能就是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