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9年,是文帝元年。
這一年,他廢除了連坐法。根據(jù)秦法,一人有罪,并坐其室家。漢初的律令沿用這條秦國法律,漢文帝一上臺,便下詔令,廢除此令,他認為:“法者,治之正也?!辈λ痉ü賳T說:“如今犯法的人已經(jīng)治罪,卻還要牽連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判刑或收為奴婢。我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彼痉ü賳T回答說:“法令是為杜絕人們做壞事,連坐法是為了約束犯罪,使他們心有牽掛。這種做法沿習已久,還是不要改變的好?!睗h文帝語重心長地說:“我聽說法律公正則民眾忠厚,量刑適當則百姓心服。官吏的責任是管理民眾并引導他們向善。如果既不能引導百姓向善,又要以不公正的法律來懲戒,豈不是害了他們,又迫使他們暴力抗爭。如此一來,怎么杜絕犯罪行為呢?”
漢文帝力排眾議,廢除連坐法,確可見其非凡的人道主義胸襟。
仁政一直貫穿于漢文帝的政治生涯,從上臺開始,直到他去世。在中國兩千年的專制時代,漢文帝在歷代帝王中,其道德修養(yǎng)及其寬厚的政治主張是罕見的。這當然也得力于時代的因素,經(jīng)歷漢數(shù)十年激烈的政治動蕩,國家開始走入正軌,社會秩序晏然,這也給漢文帝施展仁政創(chuàng)造了空間。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又廢除了誹謗罪與妖言罪。漢文帝以古代賢王為榜樣,認為法律中設誹謗罪、妖言罪,只能使官員們不敢斗膽直言,這就會使上級只聽到拍馬屁的話,卻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失。官吏們在執(zhí)法過程中,會濫用這種權(quán)利,致使百姓蒙冤,人人自危。漢文帝不以言罪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極大消除了百姓禍從口出的恐懼感。
作一帝國專制者,他的法制思想不可避免有雙重標準。我們可以從一個事例來看。
有一回,漢文帝出行,到了渭水橋時,皇帝的御車在橋上行駛,橋底下沒有戒嚴,有一個家伙在橋下走,被衛(wèi)兵發(fā)現(xiàn)了,以為是刺客,衛(wèi)隊出現(xiàn)一些慌亂,導致漢文帝御車上的馬匹受驚亂跑,把車上的漢文帝嚇出一身冷汗。他非常生氣,派衛(wèi)兵馬上把橋下這個倒霉的家伙抓起來,移交廷尉處置。
廷尉張釋之,是個忠正耿直的人,他認為這個行人只是無意之失,按照法律,處予罰款的判決。這下子可把漢文帝氣壞了,驚嚇皇帝的坐騎,萬一出現(xiàn)意外,那可是謀殺罪行,怎么張釋之就判得這么輕呢?漢文帝怒氣沖沖地找來張釋之,責備他說:“這個人驚著了我的馬,幸好這匹馬性情柔和,要是換成其他馬匹,我早就受傷了。廷尉你倒是輕松,才判罰款了事?!?/p>
張釋之并不慌亂,他不急不徐地回答說:“法律是天下所共同遵守的,明明法律條文這樣規(guī)定,現(xiàn)在卻要因為個人原因加重判罰,這將使法律不能取信于民眾。如果事發(fā)時,陛下派人直截了當?shù)貧⒘怂?,那我也沒話說,不過現(xiàn)在這事已經(jīng)交由廷尉來審理。廷尉,乃是國家的一把天平,天平一旦有所傾斜,國家法律尺度的寬松就沒有準則,如此一來,老百姓豈不是手足無措了。希望陛下詳察?!?/p>
漢文帝沉思良久,最后抬起頭來說:“廷尉你做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