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墓穴都是狼藉一片,埋藏地下的寶物總共超過500件(其中的大多數(shù)現(xiàn)在都在圣彼得堡),它們都被盜墓者隨地拋撒丟棄在人和動物的骨骼旁,沒有一具骷髏是完好無損的。這些遺址沒有達到圖坦卡門(Tutankhamen)17的標(biāo)準(zhǔn),因為幾乎所有的金子都已經(jīng)被帶走了,但是剩下的東西已經(jīng)足以顯示這些匈奴人是富裕的人,他們腦海里除了戰(zhàn)爭和下一個季節(jié)的牧產(chǎn)之外還有其他的東西。他們喜歡易攜帶經(jīng)久耐用的手工藝品,他們的社群具有制作這些東西的時間和技術(shù)。以下這些東西是他們所青睞的:繪著圖案的毛氈、上漆的木瓶、青銅罐、牛角勺、長及膝蓋的棉的和絲制的內(nèi)褲、絲襪、中國和蒙古風(fēng)格的束腰長袍、搭扣、絲制帽、皮帽、玉裝飾品、馬籠頭的青銅裝飾、蠅撣、輪軸帽、火棍(他們通過將一根圓棍在一塊木板上摩擦生火)、陶土罐、青銅杵、馬裝飾物、青銅棒尖、金首飾、印章、飾有牦牛和鹿浮雕的銀盤、繡著動物圖形的氈毯(有一些也交織著絲綢)、錦旗,還有繡著龜、鳥和魚以及人的肖像、騎手和中國獅子圖案的精美掛毯。女人將她們的頭發(fā)扎成辮子,因為辮子至今仍然保存在那里,仿佛它們剛在喪葬儀式中被割下來扔在地上或斜坡入口的走廊上那樣。
當(dāng)然,許多這些閑暇用品和財富都是靠武力或者靠武力的威脅所取得的。權(quán)力來自弓弦和馬蹄之中。司馬遷講述了一個漢朝宦官的故事,這個叛逃到了匈奴的宦官直言不諱地告訴他以前的同胞們:"只要保證絲綢和谷物的分量足質(zhì)量上乘……如果出現(xiàn)了缺斤短兩,那到了秋天收獲季節(jié),我們會跨上戰(zhàn)馬去踐踏你們的莊稼。"但是這種物資流動并非是單向的。匈奴人是獲取金蛋的專家,但他們小心地不去殺下蛋的鵝。貿(mào)易繁榮了。中國人需要草原上的馬匹和駱駝、西伯利亞森林里的黑貂和狐貍皮毛、阿爾泰山脈的玉和金屬。而且貿(mào)易還是保證和平的唯一途徑:中國人嘗試過其他的所有辦法。一位來自漢朝皇室的新娘嫁給了冒頓,以期能生下一名順從的繼承人。"誰聽說過一個孫子會這樣對待他的外公?"一位官員這樣建議皇帝,"這樣,匈奴人漸漸地就會變成我們的臣民。"而女兒們,甚至添上大方的嫁妝也比軍隊要廉價許多(盡管這對那些可憐的女孩子們來說太過嚴酷。一位公主寫了一首詩哀嘆她的命運:"一座圓頂小屋就是我的居住之所,墻由毛氈鋪就。肉就是我的食物,發(fā)酵的奶就是飲料。我一直思念著我的家園,心中充滿悲戚。我希望我是一只金色的天鵝,飛回到我的祖國")。
除了長城、通婚、貿(mào)易之外,應(yīng)付匈奴人的還有贈禮。公元前50年,漢朝皇帝的朝廷賜給一位前來拜訪的匈奴王"一頂帽子、一條腰帶、內(nèi)外衣褲、一枚黃綬金印、一把鑲嵌寶石的劍鞘、一把掛在腰帶上的匕首、一張弓和四組箭(每組12支)、裝有10粒豆蔻香料的盒子、一駕戰(zhàn)車、一套馬具、15匹馬、20斤黃金、20萬枚銅幣、77套衣服、8000件各種各樣的用具,以及6000斤棉花。"這與英國人支付給貪婪的維京人(Vikings)的丹麥金 (Danegeld) 18一樣多;但這種奢侈也注定削弱了游牧民族的力量,正如一位叛逃的漢朝官員所警告他的新主子的那樣:"中國只付出他們十分之一的物產(chǎn),就使得所有的匈奴人與漢朝修好。騎馬奔跑在荊棘叢中讓這些你得自中國的絲綢和棉衣被撕得粉碎吧,這樣可以顯示出這些東西沒有毛衣和皮衣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