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決定和劉邦一爭高下,如果真能打起來,或許中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然而這一決定最后無疾而終。
為什么沒有打起來呢?因為劉邦熄滅了項羽的一腔怒火。
劉邦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讓怒火沖天的項羽冷靜下來呢?這就要感謝關鍵時刻蹦出來的一個人,他的出現(xiàn)簡直就是救了劉邦的命。
此人便是項羽的叔叔(季父)項伯,時任項羽的左尹,也就是左丞相。項伯聽聞項羽的決定之后,連夜趕去劉邦大營找張良,他不是想通風報信,只因張良與他是生死之交。項伯是知恩圖報之人,一心只想要救張良于水火之中,情急之下也顧不得那么多了,直奔劉軍大營而去。
項伯來到張良帳中,將項羽第二天一早就要動手的消息和盤托出,然后讓張良趕快跟自己走,免得到時候跟劉邦一塊兒葬身戰(zhàn)場!項伯此舉并非有意泄露項羽軍事機密,而是有一種信念在支配著他:知恩圖報!項伯夜入劉邦軍營目的是救出張良,不讓張良跟著劉邦一塊兒完蛋。一旦明早大戰(zhàn)開始,劉邦在劫難逃!張良也在劫難逃!
張良聽完,心里咯噔一下,但依然佯裝鎮(zhèn)靜。他對項伯說,我是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的,今天沛公有難,我要是只顧著自己逃跑不就成了不義之人嗎?那怎么行!我必須把這件事告訴沛公。
張良這番話頗有講究,打出“義”字旗號,令項伯無言以對。項伯救張良是出于“義”,張良通知劉邦也是“義”,項伯不得不妥協(xié),同意張良將這個絕密情報告訴劉邦!從兩人這番你來我往之中不難看出,張良的確比項伯高深莫測許多,他看出項伯只認個人之“義”而不顧集團之“利”的糊涂人,便以此攻心,順利拿下。
就這樣,劉邦提前得知了項羽的大戰(zhàn)計劃,好歹還有點時間來醞釀化解的招數(shù)!劉邦實在沒有想到項羽真會痛下狠手。自己一時糊涂,竟然忽略了項羽這只出山猛虎!現(xiàn)如今,人家項羽不跟你玩約定,要跟你玩實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毀滅性打擊,幾乎一路順風順水的劉邦被狠狠地打了一悶棍,急吼吼地問著,怎么辦呢?怎么辦呢?其實此時張良早已心中有數(shù),但他并沒有立即直抒己見,而是皺著眉頭問劉邦:誰給您出的扼守函谷關,不讓諸侯入關的餿主意?劉邦急于得到張良的解危之策,所以毫不隱晦地“招供”自己是聽從鯫生的主意。
張良又問,您覺得自己這點兵力能抵擋得住項羽嗎?此話一出,空氣瞬間凝固,劉邦深覺難堪,沉思了一會兒,不得不承認,我不是項王的對手,那現(xiàn)在該怎么辦呢?
這兩問,表面上看來是在了解情況,實際上是在引導劉邦認清形勢:項強、劉弱是客觀事實。
張良見劉邦已有悔意,這才娓娓道出破敵之策:你去告訴項伯,說你劉邦不敢背叛項王。張良的應急之策,概括一下就是四個字:政治欺騙!縮簡為兩個字就是“欺騙”!說白了就是一個字:騙!
不就是“騙”嗎,劉邦心領神會,沒再多問。騙人他是不用人教的,老練得很呢!劉邦定了定神,突然問張良說:你怎么會有關系如此深厚的舊交呢?張良從容地解釋道:我和項伯在秦朝的時候就是密友。有一次,項伯殺了人,犯下死罪,我設法救了他。所以,如今他看我有了危難,便來救我。
劉邦的這番問話看似突兀,其實不然!剛才劉邦急得跳腳,那是真蒙了,一心只想著該如何應對危機,腦子里想不了別的。現(xiàn)在有了對策,心里安穩(wěn)不少,便將事情前前后后細細琢磨了一番。在劉邦看來,大戰(zhàn)在即,項伯夜闖敵營,將絕密軍情通告張良,這實在不合情理,其中必有隱情。由此可見,劉邦的政治警覺性是很高的。
劉邦幸運地提前得知即將到來的重大危機,并從張良那里得到了化解之法,那么,他將如何開展這場危機公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