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張良的回答并沒有提出異議,而是轉(zhuǎn)移了話題,將重點放到了項伯身上。他問張良,你和項伯誰的年齡大?張良說,項伯比我大。劉邦說,趕快替我請項伯進來,我會像對待兄長一樣接待他。張良隨即將項伯引入。項伯一進來,劉邦便舉杯向他敬酒,祝福其身體康健,并結(jié)了兒女親家。
劉邦心里很清楚,這次的危機公關(guān)有兩點很關(guān)鍵:一是項伯,二是欺騙。一句話,利用項伯,欺騙項羽。只有項伯能在戰(zhàn)前見到項羽,他劉邦必須得先忽悠住項伯,才忽悠得了項羽。
劉邦第一次見項伯便約為婚姻!這里面必須得說說約為婚姻的過程了。究竟有多少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粗略理一下:一是雙方相識;二是了解對方有沒有兒女并詢問年紀和婚配狀況;三是介紹自己兒女的情況;四是提出婚配兒女的建議;五是促使對方允諾。劉邦究竟用了多長時間來考慮呢?項伯通風報信這件事是在一夜之間發(fā)生的,那可想而知,劉邦考慮的時間不會長。見到項伯,劉邦敬敬酒、聊聊天就能把敵我關(guān)系搞得融洽到結(jié)為親家,真是匪夷所思!劉邦、項伯結(jié)為兒女親家一事,非張良所教,乃劉邦原創(chuàng)。了不得!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結(jié)為兒女親家,而且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能不是奇跡嗎?且不說古代那些繁文縟節(jié),就是搞清對方子女的情況,那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完成的啊!劉邦這套與生俱來的本事項羽沒有,而且也學不來。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遠能近,能親能疏,這就叫隨機應變!
這樣的博弈中,誰認真了,誰就輸了。約為婚姻這事兒最后自然是打了水漂。事實上,項羽自殺后,項伯被劉邦賜姓劉,封為侯。劉邦當了皇帝,緘口不談所約婚事,項伯再笨,也不敢有半句怨言,誰敢強攀皇親?。窟@就叫此一時彼一時。
既然拉近了關(guān)系,還結(jié)成了親家,劉邦就可以通過項伯給項羽一個說法。這個說法的關(guān)鍵是要解釋自己為什么要駐兵函谷關(guān),當然,劉邦的說辭自然不會是事情真相。劉邦對項伯說,我入關(guān)之后,一樣東西都不敢動。登記官吏、百姓戶口,封存?zhèn)}庫,只等待項王入關(guān)。我派人封閉函谷關(guān)其實是為了防賊,同時隨時應對一些突發(fā)事件。我和我手下的人,都日夜盼望著上將軍趕快到來,又怎會有叛逆之心呢?希望您代為向項王解釋解釋,不枉我一片赤誠之心。
實際上,不取關(guān)中財寶本來是為了爭取民心;登記戶口、封存?zhèn)}庫本來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派兵駐守函谷關(guān)本來是拒諸侯于關(guān)外,現(xiàn)在這一切都被劉邦巧舌如簧地說成是為迎接項羽入關(guān)而作的準備,自己只是暫時為其守衛(wèi)而已,絕對沒有背叛項羽的意思。
這番話被劉邦說得情深意切,項伯很是受用,對劉邦這套說辭深信不疑。項伯是個單純的人,他心想,劉邦既已與自己結(jié)為兒女親家,沒必要對自己撒謊,再加上劉邦的解釋聽上去的確有理有據(jù)。而在劉邦看來,對于上述事情自己從未公開表態(tài),現(xiàn)在項羽和諸侯們所聞之事都是旁人之言,只要自己死不承認,別人也不能拿他怎么樣。
劉邦這段即興表演用心良苦,當然也效果顯著。第二天的鴻門宴上,項莊拔劍起舞意在沛公,項伯亦步亦趨以身相護。項伯儼然已經(jīng)認定了這位“未來親家”,關(guān)鍵時刻挺身而出救了劉邦一命。這就是政治,服務于現(xiàn)實利益的政治!
項伯認為憑借這番話足以“說服”項羽,臨走時特地囑咐親家公劉邦說,明天一早千萬別忘了親自到鴻門向項王解釋一下。劉邦暗爽,大功告成,口中連連答應“諾”。
項伯回到項羽大營之后,趕緊去見了項羽,把自己在劉邦大營所見所聞之事都詳述了一番,還特別強調(diào)說:如果劉邦不先入關(guān)滅秦,大將軍您怎么能如此輕松地入關(guān)呢?劉邦立了大功,我們現(xiàn)在卻要滅他,這實在是不仁不義的作為?。〔蝗绯眠@個機會好好招待一下他,緩和下雙方關(guān)系。萬萬沒想到,項羽聽后竟欣然同意。
事已至此,倒是愈發(fā)微妙起來。項伯這一夜在兩個大營之間的一來一往,憑空給項羽引來了災禍,項羽竟渾然不知。至此,事情還尚存一線挽回的余地,最終決定權(quán)依然在項羽手中。只要項羽堅持己見,劉邦幾乎就只能坐以待斃??身椨鹌绱溯p信項伯,令人哭笑不得。
就在幾個時辰之前,劉邦緩過神來之后還知道問張良一句:“君安與項伯有故?”而此時項羽卻對項伯一系列離奇舉動毫無懷疑,顯然腦子里少了這一根筋,真是可惜之前白白怒了兩次。
項羽這般輕率大意,根本原因在于他還沒有意識到劉邦已經(jīng)成為自己的最大政敵。是的,不是將要,不是正在,而是已經(jīng)。但凡有點心眼,有點全局觀的人,都絕不會容忍項伯夜見張良、劉邦,絕不會輕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的說辭,絕不會接受“善遇之”的狗屁建議……廢話少說,直接開打,這才是項羽應該作出的正確選擇,可項羽一不追究項伯通敵,二不詢問他與張良的干系,三不與人商議就擅自取消了第二天的軍事行動??磥眄椨鸾K究還是會拘泥于世俗的“義利”之見,無法正確判斷分析秦亡之后的天下大局,無法正確看待和處理與劉邦之間的關(guān)系……歷史走到這個特殊時刻,還為項羽保留著最后的機會,第二天一早他便能見到自動送上門來的劉邦,到時候又會是怎么樣的一番局面?劉邦還將怎樣當面忽悠項羽呢?
請看下一章:《命懸一線的一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