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許多電視劇,特別是言情劇里,某些反面角色,尤其是擅長搞陰謀詭計,大奸大惡,氣得觀眾恨不得沖上去咬幾口的奸角,往往都會有這樣一句通用的臺詞:“大丈夫,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遺臭萬年?!钡谝粋€說這句俗話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東晉時代著名的權(quán)臣桓溫。
如果不了解歷史真相,把這句臺詞,和說這句臺詞的人對一下號,就很容易得出結(jié)論,這個人是個壞人,至少是一個奸人。在正史記錄中,作為東晉王朝少有的梟雄人物,后代史家對桓溫的評價,說法各異,有說他匡扶社稷的,也有說他是民族英雄的,但是主流的歷史學(xué)家,特別是持忠君觀念的大儒們,都眾口一詞地給他一個評價:奸臣、逆賊。然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人中,許多人都對他推崇有加,特別是著名的明末三先生中以研究史學(xué)著稱的王夫之和黃宗羲,都給了他至高無上的評價,王夫之說他“英略過人”,黃宗羲則說他“匡扶華夏第一人”,能夠得到兩位明末清初最杰出思想家的激賞,這個人無疑也是東晉時代的第一流杰出人物。
如果真研究這個人的一生,我們對他的稱呼,恐怕還要改一改。無論他忠也好,奸也好,說他是“第一流”,是不對的,他應(yīng)該是東晉時代中國南方政權(quán)的第一杰出人物,在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出現(xiàn)之前,基本無人可以和他比肩。
而他一生的忠奸難辨,后世評價各異,說到底,還是因為他的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