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巖》的日子
記得是我念小學(xué)五年級的時候,一本書紅遍了中國。
鄰居們在談?wù)撨@本書,老師、同學(xué)們在講這本書,刊物、報紙上在選登這本書的章節(jié)和改寫的故事,電臺里在播講評論這本書,還有連環(huán)畫。這本書里寫到的江姐、許云峰,甚而至于叛徒甫志高,都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孩子們還改編了歌詞在唱:“叛徒甫志高……”
這就是《紅巖》。
一部新出版的長篇小說,第一版印了五萬冊,一銷而空,散發(fā)到全國,到處都是洛陽紙貴。暑假里,我去了南京浦口的長江大橋工地,哥哥借到一本《紅巖》,喜不自勝地拿回家來,讓我快看,說后面還有一長串人排著隊。我只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就把小說讀完了。
書拿走了,我沉浸在小說所描繪的故事中,欽佩江姐的英勇不屈、許云峰的成熟坦蕩,感嘆小蘿卜頭的不幸,想象著渣滓洞、白公館究竟是個什么模樣。重慶的歌樂山、江岸邊的華鎣山、奉節(jié)縣城,都讓我記住了。我在心里說,有機會,我一定要去那些地方看看。
正如同紅領(lǐng)巾是紅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鮮血所染成的一樣,紅巖,也是用烈士的鮮血所染成的。革命烈士們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和崇高精神,始終在感染著我們。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感受,這恐怕是我們整整一代中國青少年共同的感受。我們就是讀著包括《紅巖》在內(nèi)的“三紅一創(chuàng)”(《紅巖》《紅旗譜》《紅日》《創(chuàng)業(yè)史》),長大的。這些書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部長篇小說,而且還是教科書、啟蒙書,是我們這一代人閱讀的標記。人們從書里汲取的,更多的是革命者的精神營養(yǎng),是他們的情懷、高尚品質(zhì)和無私無畏的奉獻。
幾個月以后,書大量地印出來,擺上了所有新華書店的柜臺,所有的圖書館里都能借到這本書,根據(jù)《紅巖》改編的各種劇目,紛紛登上了舞臺,其中最動人的故事和人物,還被拍攝成了電影《烈火中永生》。歌劇《江姐》中,“紅巖上紅梅開……”的歌聲,唱遍了大江南北,唱遍了中國的城市和鄉(xiāng)村,連老人和娃兒都會哼上幾句。
讀包括《紅巖》在內(nèi)的“三紅一創(chuàng)”,參加“向雷鋒同志學(xué)習(xí)”的活動……這一切成為我們這一代人走向生活的特殊的風(fēng)景。那年頭沒什么歌星、球星,當然也更沒什么歌星開幾萬元的高價來耍弄群眾的事。我敢說如有一個唱歌的敢于這么做,眾人吐出的唾沫恐怕都會把他(她)給淹死。當然,社會風(fēng)氣是出奇的好,助人為樂蔚然成風(fēng)。哦,那是一段值得留戀的日子。
如果說一個人的命運,能折射出時代變遷的話,那么,一本書的命運,有時就更能反映出社會和時代的滄桑巨變了。
現(xiàn)在,由于《紅巖魂》展覽的轟動,《紅巖》又成了青少年閱讀的熱點書籍。迷過球星、歌星的一代,靜心地讀一讀這本書吧!全方位地從書本、從社會汲取養(yǎng)料,比起盲目虔誠地崇拜什么,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