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別人的情緒之前,先照顧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總是先照顧別人的情緒,然后才顧得上自己,那現(xiàn)實的情況可能是,你活得根本沒有自己。“活得先人后己”,做別人的情緒拯救者其實是很累的。
一
為什么有的人會一直背負著別人的情緒生活,而顧不上照顧自己呢?
曾經(jīng)我的一個來訪者在咨詢時提到,她特別害怕和朋友去餐廳吃飯,哪怕是非常好的朋友。假如去餐廳吃飯,她會特別累。累在哪里呢?首先她不能正常表達出自己要吃什么的意愿,如果另外兩三個朋友說“今天我們要吃辣的”,她就沒有辦法說出“今天我喉嚨有點痛,有點上火,我們能不能不吃辣的?”。另一方面,一旦坐下來,她就會開始照顧別人,不允許自己在任何一個細節(jié)上讓朋友或者客人有一點點不舒服的感覺。特別是如果是她邀請的對方,她就會一個勁地給對方夾菜、裝湯、倒茶。朋友需要服務的時候,她也會很主動地去叫服務員。
如果飯桌上聊天突然停止,有一些短暫的沉默,她便受不了,覺得自己必須馬上說點什么,去搞好氣氛,制造一些話題,去照顧說話說得少的那個人。也就是說,這個飯局一旦開始了,她就會想盡辦法讓每一個人都快樂和滿意。
所以,她跟我說,一頓飯吃下來,她特別累,回到家后,她就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動了。
這種情形并不少見,像她這樣一直以他人的情緒為先的人,會特別在意他人的情緒反應,會像個陀螺一樣,為了得到別人好的情緒反應,一直在那里行動,根本停不下來。
我問她,為什么你要這樣去照顧別人?假如你沒有主動給朋友夾菜,假如飯桌上有沉默,那一刻,你的感覺是什么?來訪者告訴我,她很害怕朋友不開心,她說:“如果朋友有一點不開心,我馬上就會覺得她不開心是因為我,因為我不夠好,我沒有辦法讓她滿意。我的自我就好像坍塌了一樣?!?/p>
也就是說,她會將別人的不開心歸因于自己。這是心理學里面的一種不合理的歸因——向內(nèi)歸因,別人情緒不好都是因為我,我對他人的情緒負有責任,而且別人一不高興,就代表我做了糟糕的事情,代表是我不好。那么,為什么她會體驗到一種自我坍塌的感覺呢?因為凡是過度照顧他人情緒的人,其自我感覺是完全建立在別人的反應上的,或者強烈地被別人的反應如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句話所影響。
哪怕是發(fā)出一條微信,對方?jīng)]有回復,或者發(fā)了新的朋友圈動態(tài),一直點贊的某人剛好沒有點贊,他們內(nèi)心都能翻滾半天。
如果別人的世界是晴天,他們就會感覺自己的世界也晴空萬里;如果別人的臉色陰沉下來,他們內(nèi)心就跟著狂風暴雨、暗無天日了。
二
將別人的情緒歸因于自己,并且核心自我也倚賴別人的情緒反應而建立,好像別人的舉手投足就是你的打分體系。如果你的自我是這樣的話,那是不是很不穩(wěn)定,很被動,無法自主?如果一個人沒有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核心自我,沒有關(guān)于自我的恒定感,并且不相信自己是足夠好的,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好還是不好,那么這個人就需要將別人的情緒都變得和自己相關(guān),并且需要不斷在別人的情緒反饋里去確定,去試探。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關(guān)系模式。我們常常談到自信,說要活出喜悅平和的自己為什么很難呢?其實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核心自我,對于自我,要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信念,比如我確信我有能力,我是優(yōu)秀的,我是善良的,等等。那么,如何理解與穩(wěn)定的核心自我相反的“自我坍塌感”呢?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建筑物,如果這個建筑物是由一層一層的磚和混凝土搭建起來的實體的建筑,那它肯定不可能是一碰就倒的。但如果這個建筑物的內(nèi)部是空心的,沒有什么支柱,那可能大風一刮或者被什么東西一撞,它就坍塌了。所以,自我坍塌是因為人的內(nèi)心其實是沒有支柱的,或者是空心的。
為什么許多人沒有辦法建立穩(wěn)定的核心自我呢?這與原生家庭的養(yǎng)育方式有關(guān)。在原生家庭里,我們是從父母對我們的反應中構(gòu)建自我的感覺和認知的。很多人沒有內(nèi)化一個好的客體關(guān)系,因為很多父母的心理功能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提供心理學意義上的“足夠好的養(yǎng)育”,他們情緒起伏不定,人格不穩(wěn)定,對孩子的滋養(yǎng)、關(guān)注、接納都很缺失。這樣,孩子會習得一種模式,總想做點什么讓父母看見自己,讓父母關(guān)注自己,對父母證明自己的價值,進而去關(guān)注父母的情緒,把父母的情緒變好,這樣他就能感覺到自己對父母是有用的,是有價值的。所以,久而久之,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就會在其他人際關(guān)系中復制小時候習得的模式,在別人身上去尋找關(guān)注和存在感,把別人的情緒變化弄得好像是自己的事情,一旦別人不高興了,就覺得自我坍塌了。
如果你一直活在這樣的模式里,就需要通過覺察,去做一些反模式而行的事情,去增加對自己的關(guān)注和肯定,更在意自己的情緒,先去照顧自己的感受。
三
不得不說,在這種過于照顧他人情緒的人當中,女性是占絕大多數(shù)的。女性似乎總帶著“善解人意”的標簽,活在一種社會期望的人設里,要善解人意,要性格溫和。很多家庭里,妻子或者女兒這個身份角色都會被丈夫和父母理所當然地當作情緒的承擔者和解決者。
有一句俗話叫作“女兒是爸爸媽媽的小棉襖”,放在心理學的語境里去理解,意思就是女孩和男孩在心理上的差異導致了女孩從小就更具有同理心,更有共情能力,天生對別人的情緒反應更敏感。
在一個家庭里,父母爭吵,或者媽媽表現(xiàn)出很累、很不開心的樣子,或者爸爸因為有一些心事而嘆息了一下。面對這樣的家庭場景,女孩會比男孩有更多情緒喚起的反應,會更敏感地關(guān)注到父母的情緒,更想去安撫父母;男孩則會采取一種叫作“隔離”的方式,以逃避的姿態(tài),更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實際上,在兩性關(guān)系里,我們也經(jīng)常會看到,伴侶之間出現(xiàn)了問題,女性和男性也會呈現(xiàn)出這種對負面情緒的不同反應:女性想要去表達、訴說和解決;男性更多的時候會回避,會視而不見。
當然,并不是說只要是女性,就會掉進別人情緒的沼澤里。女性照顧別人的情緒,比男性更敏感、溫和、包容,這不是壞事,但你需要搞清有沒有過度。就好像捐款,你是在做慈善,還是要把自己搞成窮光蛋?承擔別人的情緒,你有沒有這樣的能力,有沒有足夠多的心理能量儲備?你是不是因為太害怕別人不高興,以至于根本無法顧及自己的感受,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界限,也顧不上自己是處在心理能量耗竭的狀態(tài)里?
現(xiàn)在,請你閉上眼睛,自我覺察一下。
四
原生家庭和社會文化使我們形成的模式常常是無意識的,而覺察卻是有意識的。
當其他人的情緒令你難受時,你需要告訴自己,你的好與壞和別人的情緒之間是有界限的,是各自獨立的,是不完全相關(guān)的。請對自己說:這個人此刻的情緒和我無關(guān),他的情緒是由他自己的性格、內(nèi)心模式、認知方式造成的。
告訴自己,你在別人的世界里并不像你以為的那么重要,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里的一個角色。別試圖控制他人的情緒,即使他不開心,那也是屬于他的部分,是他和他自己的關(guān)系,他的情緒不是你的打分體系,不能證明你就是糟糕的。
告訴自己,你不再是那個根據(jù)父母的臉色和心情而感知自我好壞的孩子了,你可以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
拉開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距離,不要讓“善解人意”成為我們的負擔,要讓“以我為先”成為我們的保護色。這是我們建立自信,活出有力量的自我的一個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