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怒發(fā)沖冠

和大唐詩人對酒當歌 作者:劉斌


怒發(fā)沖冠

公元678年,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了武則天,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這年冬天,他奔赴幽燕,另圖報國之策。大約這一時期,詩人在易水送別友人,寫下《于易水送人》,借古喻今。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從易水出發(fā)的英雄讓其他英雄黯然失色。

是英雄成就了易水,還是易水成就了英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此便對英雄心生敬畏。我們便不能忘記曾經發(fā)生在那條河上的故事,不能忘記那悲壯千古的一瞬,叫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首悲壯之歌來。

壯士,即荊軻。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戰(zhàn)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高漸離、宋意等眾賓客穿戴喪服,在易水送行。臨別時,高漸離擊筑,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备杪暠瘔讯ぴ?,“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歌聲中,壯士決絕而去,果真是一去不返,更增加了這首悲歌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歌聲穿越千年時光,破空而來,回蕩在易水上空,令今日的易水寒冷如初。

今天的別離一樣地悲壯,今天的送別依然有當初的寒度。

陶淵明曾有《詠荊軻》:“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英雄不問結局,英雄不管成敗,但英雄絕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在干什么。

血性的力量氣吞山河,英雄的訣別橫絕時空。豪情擊打起易水的波濤,易水的波濤催迫著英雄的步伐。冰涼的易水飛卷著逼人的寒氣,英雄因此更覺壯行的迫切,遠征的快意。

此去者誰?去到何方?因何而別?都顯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詩人從出征者那里獲得了應對強大對手的力量。不管命運如何,詩人都要續(xù)寫一段撼天動地的傳奇。

這就是他的可敬之處,詩人鋼鑄的靈魂如高擎的旗幟,在易水拍岸的濤聲中翻卷,飛揚。

易水的濤聲催迫著一切正義之士噴張的血脈,直到今天,仍有激越的心跳在為易水而動!

這首詠史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寫盡了詩人情懷。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反而還深受迫害。寒冷的易水里,不僅有古人的悲壯,更有詩人對自身處境的感慨;蕭蕭的風聲里,不僅有歷史的蒼涼,更有黑暗時局和不測命運的催逼,令詩人的心羽悲風般不住地奔鳴,易水般壯闊地激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