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貧寒人家的孩子

洪靈菲傳 作者:張曉陽,孫繁勛 著


風雨飄搖

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正月十七,廣東潮安縣江東區(qū)紅砂村一戶洪姓人家,第三個男孩降生了。

如今這塊石碑還立在紅砂鎮(zhèn)的村口

這男孩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曾經風靡一時、才華橫溢的革命作家,也是20世紀30年代初北方中共地下黨的一位重要領導人,最后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的革命者——洪靈菲烈士。

洪靈菲是在一個急劇動蕩的年代來到這個世界的。

自19世紀40年代初的鴉片戰(zhàn)爭開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就在西方列強的炮艦聲中節(jié)節(jié)敗退,一敗涂地。面對一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貌似強大的天朝與至高無上的皇帝越發(fā)顯得力不從心,疲于奔命。甲午戰(zhàn)敗,百日維新半途而廢。八國聯軍,庚子賠款,幾乎是國破家亡。君主立憲,帝制共和,政局動蕩,民不聊生……亂哄哄的一個泱泱大國,你方唱罷我登場,一艘偌大的航船在風雨飄搖中隨時都可能遭遇沉沒的危險。

力挽狂瀾的清朝大臣曾國藩死了,古老帝國的裱糊匠李鴻章也死了。年老力衰的西太后與羸弱多病的光緒帝,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活力。一座曾經金碧輝煌的紫禁城,過早地進入了末日的黃昏。

洪靈菲老家當年的門牌號碼

“日之將夕,悲風驟起”。面對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清政府的滅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賠款,讓飽經憂患的黎民蒼生陷入更加困苦的水深火熱之中。田園荒蕪,土地干裂。西風凜冽,長夜難明。天災加上人禍,讓多少難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又讓多少人在生命的死亡線上舉步維艱、拼死掙扎?

潮安、江東,韓江兩岸,粵東這片沃土,也沒能幸免,這幾年的收成大不如前了,黎民百姓的日子一日不如一日。盡管中華帝國的皇宮遠在千里之外,然而那里的一舉一動依然牽動著這里的每一根神經。

寬廣浩瀚的韓江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紅砂人

這一天,望著北方的天空,落第秀才洪舜臣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心想那四億五千萬兩的真金白銀,就要賠付給洋人了,今后的苛捐雜稅恐怕更加繁重了,老百姓這日子,只怕是越來越艱難了!

江風習習,月色迷離。孩子“哇!哇!”的啼哭聲伴著洶涌壯闊的波濤聲,刺破了南方寧靜的夜空。更鼓聲中,西天那剛剛升起的一團黑云突然間開始迅速蔓延,包圍了整個村莊,似乎就要遮蔽了村民們頭頂上的天空。

新春伊始的一場大雨,讓紅砂村的“牛腳梯”式的泥濘小路更加難以跋涉。村民們的日子是越發(fā)的艱難。

聽到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兒子的哭聲,洪老先生一聲嘆息,心里一陣煩躁不安。

紅砂鎮(zhèn)頭有一片開闊的香蕉林,洪靈菲從小經常在這里玩耍

他不但沒有添丁進口的喜悅,而是充滿了對今后生活的憂慮與不安。

這孩子,來的真不是時候啊!

家道中落

洪家舊居

一大早,洪舜臣照例要往城里趕,他是要去經營他的“榮春堂”店鋪,因為一大家人的生活要靠他呢。他穿過一片香蕉林,渡過韓江,走在南堤上,望著千年古橋——湘子橋。

韓江水就從這湘子橋穿流而去。流偏東的叫東溪,流偏西的叫西溪,分別流經30多里的密集的圩鎮(zhèn)村落之后,便匯流入海,夾在兩溪之中的這塊土地,便是江東鎮(zhèn)。每年湘橋春漲,江東如海鳥般被包圍擁在洶涌波濤之中。在這島上的偏南端處,有個叫紅砂的村落,就是洪靈菲的故鄉(xiāng)。

紅砂村,位于今天潮州市潮安區(qū)江東鎮(zhèn)偏南的中心腹地。東與龍口、井美,西與中莊、下莊,南與西前溪、謝渡,北與圓山接壤。據有關記載,紅砂村原叫洪砂村,始創(chuàng)于南宋末年元朝初年的1270年前后。由洪氏三十五世祖天錫公帶其子明象公,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大御巷遷至海陽縣彩塘鎮(zhèn)鸝塘鄉(xiāng),后移往溪東都(江東都)下莊村定居(現下莊村尚有洪厝橋、洪厝角遺址和洪莊宮)。傳至第九代,就是洪氏四十四世祖茂吾公,于明憲宗成化初年,向東遷至2公里處的鳳埔(即紅砂村現在的舊鄉(xiāng))定居。至今已經歷21世,現有人口2490多人。初時蓋草屋居住,時稱鳳埔寮。后因多姓聚居,洪氏先祖為示敦親睦鄰,把村名“洪砂”改為“紅砂”。紅者吉也,聚沙成塔之意,祈眾多也。據說洪氏先祖原出神農氏之后湯龍氏,佐唐虞任職其二,因以命氏列于諸侯而國,以國命氏也。太始祖名普,生于漢季,為避亂遷居甘肅之敦煌。由洪氏分支派的姓氏有洪、江、方、汪、龔、翁六姓,香港有六桂堂記載避仇亂而易姓其事。

洪靈菲的名字,附在父母的墓碑上,如今靠在老屋的檐下

在紅砂聚居的還有彭、馬、張、楊、盧等五個姓氏。各姓之間相互體諒,和睦相處。相互通婚,人丁興旺。據博雅地名網介紹,截至2015年4月,在這里居住的人家已達752戶,總人口有3200多人。在全江東是一個人口多、村民居住相當集中的村落。

值得稱道的是,紅砂村歷來重視教育工作??梢哉f是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數百年來,素有“文化之鄉(xiāng)”的美譽。早在明末,村里就辦起了兩處私塾。清朝初年,村里開辦南社大書齋;清末,有培佳小筑(即榮利內小樓)和東社書齋(如今校址已不存在)。民國初,全紅砂村辦起了廣智小學(在楊厝祠),啟智小學(在南社學祖祠)和開智小學(在故鄉(xiāng)宗祠)三所小學。一段時間,周邊的井美、龍口,圓山等村子里的孩子都要來紅砂就讀。

向來有著良好文化傳統(tǒng)的紅砂村,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僅據洪氏家譜記載,就有洪氏五十四世祖學勞公在廣州創(chuàng)辦榮利商行,五十六世祖柳爺公在越南創(chuàng)辦榮成商行,皆是當時小有名氣的企業(yè)家。洪氏五十六世祖道集公在潮州創(chuàng)辦榮豐泰紙行。五十七世祖舜臣公在潮州創(chuàng)辦榮春堂大藥行。五十二世祖鳳鳴公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經元。五十五世祖元灝公任吳川縣教諭……

紅砂村還是一個有名的僑鄉(xiāng)。據不完全統(tǒng)計,這個村子旅外華僑共有3000多人,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其中不少人在異國他鄉(xiāng)事業(yè)有成,成為當地著名的企業(yè)家,或者各行各業(yè)的成功人士。

洪家舊居門額

出生在這樣一個有著文化傳承的村莊,不知是洪靈菲的幸運,還是他的不幸?

那時候的洪靈菲還不叫洪靈菲。洪靈菲是他后來發(fā)表文章用的筆名。他本來的名字叫洪倫修,又名序仙,字子常。常用筆名還有林曼青、林蔭南、李鐵郎等。

自幼生活在紅砂村的洪靈菲,童年的創(chuàng)傷首先是來自生活的艱辛。那繁重的體力勞動,那心靈的孤寂與陰影,讓后來的這位大作家常常有一種莫名的憂傷與辛酸。

這要從他的父親說起了。

他的父親洪舜臣,是一個人生充滿許多坎坷與磨難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由于祖上世代務農,不可能有多少積蓄。到他父親一代,好不容易才攢下幾畝田產的家業(yè)。由于有了點積蓄,其父便有意培養(yǎng)他讀書,希望他能在科舉之路上博取功名,撈得個一官半職。然而,時運不濟的洪舜臣,雖然幾次赴考,仍然名落孫山,最后連個秀才也沒考上。小靈菲的爺爺去世以后,養(yǎng)家糊口的擔子就全落在他父親的身上了。做不了官,無奈的他只好到隔江西岸的東鳳的鰲頭村教私塾,勉強維生度日。

洪家舊居的外貌

做了十年的教書先生,錢沒有賺到幾個,倒把上一代買來的幾畝薄田給賣掉了。這書,實在是教不下去了。

雖是飽經磨難的洪舜臣倒也能夠審時度勢。他知道,自己是生逢亂世。大清王朝已經風雨飄搖,朝不保夕,這私塾先生的飯碗不能再端了,應該改弦更張。天下的事情那么多,他還不想在這一棵樹上吊死。

憑著早年學過的醫(yī)學知識,他決心棄學從醫(yī)。憑著十年教書積蓄下來的300塊錢,他和別人合伙在仙美村開了一個小藥鋪,并且掛牌當了坐堂醫(yī)生。

飽讀詩書的洪舜臣為人嚴正耿直,生性仁慈,樂于助人。當了坐堂醫(yī)生之后,村里人家庭有困難的,到他診所看病不但不收診金,有時連醫(yī)藥費也不收。在村民中,一直有著良好的口碑。

潮州榮春堂舊址

幾年之后,為了到潮州城去發(fā)展,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然而還不夠。他不得不用請月蘭會的方式,又湊了200塊錢,終于在潮安大街東府巷口開了一間名叫榮春堂的藥材店。開頭的生意并不怎么好,后來洪舜臣參考古方,又結合自己前幾年在村子里的臨床經驗,配制了幾種成藥出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通氣丸”“解熱丹”“安神丸”等。這些成藥對治療農村常見病效果很好,在潮汕一帶很是暢銷。后來,洪舜臣制作的成藥還銷售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榮春堂的生意逐漸打開了局面,收入也逐漸多了起來。從此以后,他的家境總算是一天天好了起來。

童年苦楚

自從做了榮春堂藥店的老板,洪家的境遇果然有了很大的好轉。雖然還談不上多么的有錢,但維持生計已經不是問題了。

小靈菲的出生,讓洪舜臣有了第三個兒子(實際上是第四個兒子。長子洪立明,因患瘰疬即頸淋巴結核,在10歲的時候就夭折了)。后來有了洪映堂,比小靈菲大10歲,是他的大哥。二哥洪紫南,比他大6歲。還有一個大姐洪倫珍,比他大2歲。后來又有了四弟洪倫鈞,比他小4歲??吹阶约业娜硕∨d旺,年過四旬的洪先生感受到的只是生活的艱辛,難以承受之重,還有黎民百姓的謀生之艱難。

中年得子,感慨良多。洪先生忽然想到剛滿月的這孩子的八字。八字,這個既傳統(tǒng)、又迷信的東西,舊時有些文化的先生,多有相信。洪先生也不例外。八字,即生辰八字,是一個人出生時的干支歷日期。年干和年支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組成日柱,時干和時支組成時柱;一共四柱,四個干和四個支共八個字,故又稱四柱八字。八字命理學是一種根據干支歷、陰陽五行、神煞等理論推測人的事業(yè)、婚姻、財運、學業(yè)、健康等事的學問,亦稱指迷算命,是中國的一種歷史悠久的算命方法。自幼熟讀四書五經的他,又篤信五行、風水,什么《麻衣相法》之類,早就爛熟于心。他忽然想到,這孩子出生于虎年虎月虎日,三虎同至,必有后禍。他忍不住又去看了一下兒子,發(fā)現是個耳垂薄、下頦尖的面相。他屈指一算,突然感到有些不妙。反反復復,一算再算,終于認定這個兒子長大后會有一場血光之災,“活不過30歲”,是一個“短命仔”“討債鬼”。其多舛的命運,不知道會給這個家族帶來怎樣的災禍?

洪舜臣的心里這樣想著,越發(fā)的感到焦躁不安。

看到兒子在一天天長大,洪先生非但高興不起來,卻越來越感到心情的壓抑。一有閑空,他就在那里想象著兒子的未來,越想越感到不安。這孩子面相、八字都不好,如今上學了,寫的字竟然也是瘦骨伶仃,“凈是骨頭,沒有肉”??磥?,孩子將來“沒有福氣”的臆想,是板上釘釘,是注定的了。唉!

面對夕陽西下的黃昏,他不由一聲長嘆。

看著正在長大的孩子,老人家總是不順眼。這給小靈菲留下的,是一道難以磨滅的陰影。在他的心目中,父親那幾乎都是嚴厲有加的可怕面目,常常讓他感到恐懼、不安,甚至還有點讓人不寒而栗的冷漠。這在他后來的小說《流亡》《轉變》等作品中都有體現,書中主人公的父親都作為封建禮教的化身,呈現出令人憎惡的面孔。

洪靈菲當年讀師塾時的老屋培佳小筑,如今已歷經歲月的滄桑

然而,小靈菲的母親卻不信生辰八字那一套。孩子長大了,會走自己的路,這八字管得了嗎?老頭子真的有點迂了!

出生于農家的母親陸秀容,一直精心地操持、料理著這個貧寒的家。她“粗識文字,性情極溫婉慈和,能吃苦耐勞,治理家務有條不紊?!鼻趧凇⑸屏嫉霓r家婦女,心疼著自己的一個接一個的兒女。那些年月,那窮困的日子里,靠著她一手的操勞,儉樸持家,才把幾個兒女一個個拉扯大。是啊,做母親的,哪個不疼愛自己的親生兒女呢?

由于家境的清貧,再加上父親的冷漠,小小的洪靈菲剛剛六歲,就開始幫家人干農活,從事體力勞動了。每天拂曉,天還不大亮,就背上糞筐,拿著“豬屎耙”,到地里去撿豬糞了,為的是給家里多掙一些肥料,多掙一些收入。

當早晚兩季水稻收割的時候,稻田里會遺漏很多谷粒,他就站在田埂上,看著自家的十幾只雞在那里啄食谷粒,小心地看護著這群家禽。

柿子、石榴熟了的時候,就去看守果園。

冬天到了,大人們砍甘蔗了,他就去撿蔗殼,然后背回家做燒火的燃料。

所有這些農活,洪靈菲都干過。當然,在當時的社會,所有貧寒人家的孩子,都是要干農活的,而平常的日子更是非常的艱苦。據他后來的妻子秦靜(孟芳)回憶,洪靈菲曾經跟她講:“到我15歲時,還沒有單獨吃過一個雞蛋。我向母親要求多分給我一點,母親總是這樣勸我:‘你要好好的念書,將來有本事,會賺錢,什么都有得吃。’”所以,小時候的洪靈菲除了幫助家里干農活外,唯一用功的事情,就是讀書。因為,他從母親的教誨中知道,只有把書讀好了,將來才能有出息,才能過上好的生活。

洪家生活之清苦可想而知。然而,更讓他難受的是,那些年不僅僅要忍受生活的酸辛,還要受著富家子弟的欺凌。每次背著糞筐路過有錢有勢的財主家門前的時候,常常被人瞧不起,小靈菲都要受到富家子弟的點點戳戳,甚至還會挨他們一頓臭罵。

有一次,小靈菲背著滿筐的豬糞路過財主二爺家的門口,財主二爺家的一個孩子穿著嶄新的棉襖,一不小心撞到了他的身上。兩個人同時都跌倒在地,那二爺家孩子弄的滿身都是豬屎,嚎啕大哭。他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二爺家的另一個孩子趕緊沖了過來,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在洪靈菲的臉上打了一拳。

“是他自己撞到我的,你憑什么打我?”小靈菲不服氣地責問道。

“打!就是要打!”二爺家的這個孩子惡狠狠地道:“誰叫你擋他的路!”

說著,又一次把拳頭砸向小靈菲。

小靈菲也惱了。平日所受的屈辱與悶氣,此刻突然一齊迸發(fā),就與那財主二爺家的孩子扭打了起來。只兩三個回合,二爺家的孩子就被洪靈菲摔倒在地。他揮起小拳就打,打得二爺家的孩子嚎啕大哭。

聽到孩子哭鬧聲的財主二爺,也從屋里趕了過來,一手揪住小靈菲的衣領,惡狠狠地把他揪翻在地,舉起拐杖,就亂打一氣。

幸好小靈菲的母親這時候也趕了過來,趕緊賠禮道歉,說了很多好話,才把小靈菲領回家去。

回到家中,母親一邊擦著淚,一邊給孩子擦洗傷口,涂上藥水。母親忍氣吞聲地安慰著洪靈菲:“好孩子,不平的事多著哩。咱們是窮人家,他們有錢,有勢,誰敢惹他們呢?惹著他們,還不是咱們吃虧?官府都是為他們說話的呀!”

榮春堂修建的洪家祠堂,如今還在紅砂村上

此刻的洪靈菲緊咬嘴唇,一句話也沒有說。這件事情,在他單純稚弱的小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感受到的是這個世界帶給他的極大的恥辱和不平等。從此,他幼小的內心就埋下了反抗的種子。

莘莘向學

因為有母親的關懷照料,再苦的日子,洪靈菲也挺過來了。對他來說,這苦日子的磨煉,倒也成就了他日后的堅韌、堅貞與堅強的品格。

當然,再冷漠的父親,也不會完全不顧及兒子的前程。畢竟是有點文化底蘊的書香人家,在洪靈菲九歲的時候,洪老先生決定把自己的這個兒子送進私塾讀書。

那時候,他家僅有二三間小破屋,十分嘈雜擁擠。為了掌握剛剛學到的知識,洪靈菲常常悄悄地一個人溜到屋頂去看書。他的求知欲非常的強烈,對書本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興趣。

孺子可教也!看到小小年紀的兒子如此癡迷于書,洪老先生心里感到些許的安慰。盡管村里人都稱這孩子為書呆子,他還是欣賞兒子的天分與用功。

作為讀書人,他相信知識的力量。他有時也想,盡管孩子的八字不好,讀書也許能夠改變他將來的命運。

然而,教私塾的先生呆板而且懶惰,對詩書教得并不那么認真。當學生朗讀“人之初,性本善”的時候,先生卻跑去一邊抽他的大煙去了。好在小靈菲愛讀書,盡管先生不怎么管他,他仍然一字一板地讀他的《三字經》和《論語》?;氐郊依?,只要有空,洪靈菲總是抱著一本書在認真地看著。

當看到兒子如此這般用功的時候,父親的內心感到十分的欣慰。

到了1915年,洪老先生的榮春堂在潮州城小有名氣了。洪家的經濟也寬裕了一點。在妻子的催促下,洪老先生決定把小靈菲帶到城里上小學。城里的學校條件好,眼界開闊。13歲的小靈菲,從此便成為縣城城南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這一轉學,也就成了洪靈菲學業(yè)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城南小學是潮州城最早開辦的新式小學之一。這里的學習氣氛和鄉(xiāng)下的私塾完全不同。學生們不僅要朗讀國文,還要學習算術、歷史、地理,還有音樂、體操等等。這里教室寬敞、明亮,游戲場所設備齊全。盡管教員多是舊時的塾師,其煥然一新的氛圍與舊時的私塾已經是不可相提并論了。

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對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小靈菲來說,一切都感到那么的新鮮。城市里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街頭沒有稻田,也沒有雞鳴犬吠,更沒有鄉(xiāng)下那“牛腳梯”一樣的淤泥小路。跑單幫的,玩雜耍的,每天的十字街頭都熱鬧非凡。眼界大開的小靈菲在哥哥們的陪同下,盡情地欣賞著城里的五光十色和名勝古跡,從中學習、了解到了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洪靈菲當年在潮州城就讀的城南學堂,現在是潮州市的重點小學

然而,父親對他的管教依舊很嚴,教導他要把心思用在讀書學習上。天性愛讀書的他,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心態(tài)。除了做好老師布置的功課外,他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讀書。讀四書,讀小說,讀古典詩詞。天分加用功,他的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這一時期的廣泛閱讀,極大地拓寬了他的知識面,尤其是打下了他日后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功底和基礎。

對于這個來自鄉(xiāng)下的用功讀書的孩子,學校的老師都非常的喜歡。特別是教國文的老師戴貞素,更是把他視為平生最得意的弟子。

“貴公子聰明伶俐、能吃苦,又非常的用功。好好地栽培,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呀!”每次見到小靈菲的父親洪老先生,戴貞素老師總是對這個來自鄉(xiāng)下的插班生褒獎有加,贊不絕口。

可是洪老先生對自己兒子的前程并不樂觀:“因為這孩子八字不好,又生在這亂糟糟的世道,不指望他有什么大出息,將來能夠有口飯吃,無災無難過一生,我也就謝天謝地了!哪里敢指望他成為什么國家的棟梁呀……”

談到眼前的現實,戴老師也不由嘆了一口氣,說道:“現在是民國了,國家總是會好起來的!我們對孩子還是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可不能放棄!”

在城南小學的教師當中,對洪靈菲影響最大的,也就是這位教國文的戴貞素老師了。這戴先生學問淵博,書法、詩詞俱佳,15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并且受到新潮流的熏染,思想較為先進。他有個兒子叫戴平萬(小名戴均),與小靈菲同班,兩人很處得來。后來他倆一同上中學,一同上大學,一同干革命,一同寫文章,一同流亡南洋,一同闖蕩上海灘。他倆一生相伴,是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一對革命戰(zhàn)友。那時候,戴平萬常常邀洪靈菲到他家去玩。戴先生對小靈菲非常喜歡,認為比他兒子小平萬強。這位戴先生特別喜愛唐詩,一本《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唐詩是中華古典詩詞的經典,是文人讀書背誦的必修課程。洪靈菲對唐詩也是十分喜愛,尤其是在戴老師的影響下,漸漸迷戀上古典詩詞,對唐詩尤是情有獨鐘。到小學畢業(yè)的時候,他的舊體詩寫了很多,而且已經寫得相當不錯了。

可惜他的早年習作已經散失,今天的我們已經看不到了。

不知不覺,小學生活的三年就過去了。到了1918年,洪靈菲小學畢業(yè)。父親打算讓他中止學業(yè),到店里去幫忙,但酷愛讀書的他,強烈地希望能夠繼續(xù)上學。他的老師戴貞素也來幫助求情。在他的再三要求下,父親終于點頭,同意讓他繼續(xù)讀中學。

那年秋天,他成了省立金山中學的學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