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于弼清集

小穿芳峪藝文匯編:三編 作者:于弼清,羅海燕,苑雅文


于弼清集

(清)于弼清/

恒齋日記

玉田于弼清【溥暄】著 遵化門人劉莊輯

恒齋日記序

《恒齋日記》二卷,于生弼清之所著也。同治三四年間,余官京師,寓于正陽門內之毘廬庵,所得祿不足以自給,乃就庵中授徒自贍,而于生實從予游。既而相從者日益眾,余乃于舉業(yè)之外語之以性命之學,課之以窮理致知,之功令諸生每日各為日記一二則,以驗其居心之斂肆,務學之淺深。獨生之所記,能切己近里,不為浮廓之詞。于是,乃知生之于平居,深有體驗,資與道近,遠勝于同舍生。其后,予病歸田里,辟龍泉園于穿芳峪,而生亦筑室其側,顏曰“恒齋”。雖生以患咯血疾,未能終歲居山,然數(shù)年間,往來山中,問學不倦,所得益進,其專而不雜,竟勝于予。友人王竹舫至目為畏友。予亦賴其學行,相勖所業(yè),不至大廢。予于今世,苦乏同志,年來隱處山林,方將資以相老,而生顧于光緒二年春仲沒矣。其弟劉莊輯其日記,訂為上下二卷。予時取而閱之,半皆予所點定者。生之學,主于居敬、窮理,而其措之事為,與見之文字者,則皆以道理為歸,使天假之年,其所造當不止此,然即此亦可以知生志趣之所在。世有明理之君子,亦當以予言為不誣也。

光緒四年七月,友生李江觀瀾序于穿芳峪之龍泉園。

恒齋日記 卷上

人以利教其子弟,子弟最易入,其終未有不至父子不睦、兄弟叔侄成仇者。人如不信,可歷觀之。

義理不可一日不講,能講明義理而謹守之,則謀衣食、養(yǎng)身家,皆義理中事也。此意何足與世人言。

今之教人全是引人于利,父兄令其子弟讀書,亦是令其學求利之術而已。

與田夫野老處,尚有幾分古氣。最難與居者,是如今時文試帖之人、仕宦之人。雖終生不見,不憾也!

孔子曰:“小人長戚戚?!比酥竺罄撸只嫉没际?,其心何嘗有一日暢快無事?此“戚戚”之謂也。

世有一種人,分明自己取巧占便宜,又惡人說他取巧占便宜,不思自反其所行,偏欲禁人之口。遇此等人,最不可與談某某心術行事之邪正。蓋我雖泛論此理,彼心有虧,疑我有為而言矣。

科舉之學,我從李觀瀾先生游,便見得甚輕。何時得脫此厄?朱子嘗謂舉業(yè)是一厄,詩文是一厄,簿書是一厄。只此三厄,埋沒天下多少人材。或問章楓山先生,何不為時文。楓山笑曰:“末技耳!余不暇也?!庇^此言可以知返矣!

君子看小人,如浮云一點過我目前。方其來時不動心,及其去時不留意。于我何損焉?吾自盡吾道而已,若有心計較他,思所以報答之,其去小人也幾稀。

得一讀書識道理子弟,雖貧賤亦至樂。此意惟君子知之,亦只可與君子言也。

天下事皆有相引之機,我一好利,便引到一班嗜利無恥、不知倫理之人來。不正本清源,何日得了家國一理,確是不爽。

惟賢者不為風俗所移,下此皆是隨風草。

口講道德而行實背之,竟成今人風俗,當深以此為戒。

性太急躁,必至怨父母之不能如我意。夫吾聞古人言有子順親之道,而未聞有親順子之道也??鬃釉唬骸笆赂改笌字G?!备改赣羞^,子諫之,理也。柔順以諫為幾諫,此諫之之道也。父母不從,怨在心,且不可況形于色乎。是未知天下無有重于吾親之理也。

人以惡加我,而我不動心,日久,加我之人必自屈。是我既內不失己,外又足以動人也。豈非所謂大勇乎!思及此,欣快奚似?

我之心,用時不能用,閑時不能閑,大患也。

年少者樂與老成人居,便知其見之明。

家事若一由婦人作主,不祥之兆也。彼婦人只知陰私成性、猜忌為心。凡事不由作主,尚恐慚漬于前,致男子掣肘;若一由彼作主,其家尚堪問哉!故主家者,總以扶陽抑陰為要。

雖野人之語多可采者,在人之善聽。

樹木者,必二十年后始得力。今欲培養(yǎng)人,亦須二十年后始可大得力。況今人學多失時,而乃責其速效,是智不及樹木也。吾見無得力之時矣。

守正原是常,今人反以為異。吾輩于此處要打起精神,高著眼孔。

對外人稱揚家人不好處,未問言之實與不實也。其心先己不好了。

人每因受小人欺侮,便易其平生守正之心。若曰我所以應小人者,當如是也。試自思之,是為小人所動者否?豈非力不敵小人,反學小人乎?自反此處頗多。

好矜己能者,必善揚人之惡,此取敗取辱之道也。每念及此,我心惕然。

能耐勞,服用簡樸,子弟如此,其家無憂也。

志氣頹廢之人,子弟當遠之,勿與久處,恐引人志氣不振。

遠當遠之人,內持以正,外濟以和,則彼無隙可入矣。

利心深者,不可與之議事。

從逆境中走過來而不能改其常,始見真學力,徒說不濟事。龍泉先生曰:“近來覺得‘懲忿’二字甚難,余往往遇逆事而心動,亦心未定也?!?/p>

讀書到日用間有得力處,乃知道不可不講,講之不可不急。或作或輟,必其未嘗有得力處耳。

貌沉而內荒,切身病也。

人當思:我所學是何等事?我所欲成就者是何等人?而顧與庸人較短長耶?自小甚矣。

日與陰險人居,而不與之俱化者,鮮也。

世教不明,利風深入肺腑,其害已及于骨肉,而人曾不知悟,可為長嘆。故人家子弟,惟閉戶讀書為上著。萬不可早閱世故,以致沿染習俗。有識者當三復此言。龍泉先生曰:“待讀書明理,中有定見,自不妨再閱世故?!?/p>

曾子之學篤實。統(tǒng)觀其言自知,凡說道理愛高者,必其未嘗實行也。

今者教人之具皆亡矣,所存者圣賢幾部書耳,而人復不深信,若之何而可也?

有一段勤勤懇懇之心,然后可以處家。若先分出爾我來,則嫌隙從此生矣。

執(zhí)拗人隨勢婉導之,庶少有濟。

克己難于克人。

求勝之心太急,勝則驕,不勝則悲,苦隨之矣。

我有德于人,須認準是我自盡其心,理當如此。不可有責報心,一有責報心,足見我心不誠,而怨從此生矣。龍泉先生曰:“以德致怨,是亦我之自取也。”

無事時養(yǎng)得此心靜,有事時然后有力養(yǎng)心。何道寡欲而已。欲必非必沉溺聲色貨利也,只一念之偏,與不當思而思者皆是。當一切克之,然后此心專靜純一。

無論居何地、處何時,愛人利物之心不可少減一些,此發(fā)生之機也。龍泉先生曰:“仁只是生機,無生機則仁斷矣。”

誠自能格物,譬之火爇自能熱水,刀快自能入木,食多自飽,酒多自醉,故人不患不能格物,惟患不誠。龍泉先生曰:“人、物皆從天的一個誠出來,所以誠則自能格得動?!?/p>

人無禮,我心遽為之不平,是不能動人反為人所動也,恥莫大焉。

近看家庭間,是用功切近處,不覺心又入一層。龍泉先生曰:“人能將書推到事上,則讀書時即是辦事;能將事推到書上,則辦事時即是讀書。原非兩個?!?/p>

處今之世,譬如居家,庭堂以外非不欲其潔凈整齊,但由不得自作主,只得于現(xiàn)在所居之地整頓,得好便是我之分,便是盡我之分。昔人云:世無不容之圣賢。信然!人宜求其所以處己之道矣。

每于登山,便想為善之難;每欲登山至頂,四望豁然,便想為善之樂。

閑中觀兒童動靜,喜怒覺天機在人。后來欲感情牽,不及兒童多矣。可嘆!龍泉先生曰:“所以要養(yǎng)赤子之心。”

經師友一番提撕,便覺長幾分氣力。龍泉先生曰:“所以學要親炙?!?/p>

人不知道,受苦一生。

小人奸詐,不自知其為奸詐也。方且謂事必須如此做,不如此,則不甘。嗚呼,人至于此,亦不足與辨也。

以正學為迂者,已是為正學所動。其不敢直斥為非者,本然之良心。其疑為高遠難行、疏闊不切于用者,私欲害之也。龍泉先生曰:“亦是未窮理之故?!?/p>

多讀書,多閱歷,多涵養(yǎng),文未有不善者。

釋家收拾此心,全歸之于無用;吾儒收拾此心,正欲其有用。其相反在此。

人心本靈見善,則會人于善,見不善亦然。惟上智下愚者,當別論。

朱子訓門人曰:吾輩此個學[事],世俗理會不得。凡欲為事,豈可信世俗之言為去就?彼世俗何知。所以王介甫一切屏之。他做事雖是過,然吾輩自守,亦豈可為流俗所梗?

處紛擾中,心每不安,得勿是此心不靜之故。

近閱從前日記,皆系口說。著彼處心,卻在此處。何時此心脫然無累,入深山讀書數(shù)年,以了我愿乎?歲不我與,時不再來,世事隨起隨滅,何足著眼?

己不能容人,卻被人所容,可恥孰甚?

心清自見萬物之情。

吾于日記知此心之理無窮,左說左有,右說右有,果真能明理,此心豈有不樂之時?

受困折是好消息,正是我進德處,常人當之,則惟有難堪而已。享豐亨是惡消息,正損我德處,常人處之,則只有得志而已。此道豈足與世俗言?

只一不肯認錯之心,便足以殺其身。

覺思慮混濁,便須默坐以澄心。

學者先須辨清何者是身外之物,何者是向內之物,舍身內之物而不求,而專求身外不可得之物,豈不謂大愚乎?

山水之樂尚是虛的,真得我所有,乃為真樂耳。

居官以正風俗為本。正風俗者,正其父子兄弟之倫也。今之讀書者,父子之間有慚德者多矣,他日居官,尚望其正風俗乎?

常人一言一行合乎道,非彼之果有所摹仿,皆自然而然發(fā)乎性真,此性善之明驗也。至不能擴充,明于此,暗于彼,拘于小,失其大,此其拘物蔽之明驗也。

古者一夫百畝,壯而受,老而歸。其受也,無待于求其還也。不容于吝一飲一食,皆仰給于上也,故其心有制,其欲易足生。其勤儉之志,即所以養(yǎng)其仁義之心也。而且鄉(xiāng)閭有教,上下有教,教大同而無有異,禮一定而不可犯。善則賞,惡則罰,欲世之不平也得乎哉。今則不然,以匹夫之力即可富至敵國,而更無明禁。人之欲,本無窮,又習見事事可以遂其欲,有不相率而入于利者乎?究之欲心深者,則義心淺矣,甚者至忘義矣。彼愚民何知哉?又況專以利導之。培養(yǎng)無術,裁仰無術,有積久不成風俗者乎?父子兄弟大倫之不正有由哉!可慨也夫。

皋陶深明天道,故可以為士師。觀其言曰“天命有德,天討有罪”,蓋賞善罰惡,天之道,人所以代天行道也。代天行道,非德與天合者乎?龍泉先生曰:“古之圣帝賢臣,言行皆本之于天。天即理也。三代以下,多不解此,遂覺于天遠政術日卑?!?/p>

君子修身明道,盡其在我;窮通得喪,聽之于天。終其身而已。

以義理告人,反不之信,足見其心之有蔽也。

出門遠望,禾稼盈疇,生意栩栩滿目,此心亦因之而活。人與物同一源也,于此可想。

為初學講書,當引之自說,不惟易記,久之悟性自開。

利欲之心,所以為小人之根也。吾何樂常存此心,而不思所以克治之?

圣賢言語雖多,然人能打開一路走將去,將圣賢所言,一一叢集目前,皆是一串的事,圣賢言致知、言力行、言省察、言克治、言涵養(yǎng)、言誠敬,其言非一,真欲為學,便一齊都到。如人聞圣賢之學,便求如何為圣賢之學,此便是致知。既知其事,便求盡其事,此便是力行。然學以改過為先,自己有許多病痛,如何能行圣賢之行?此須省察己之過。用力克治之,然心不常存省察,克治必不得力。存心即涵養(yǎng)也。初學欲識涵養(yǎng),必由于敬。凡此數(shù)事,非真心行之,必不得力。又須誠也。思及此,暢快奚似?龍泉先生曰:“此條大于學有功?!?/p>

今日不能盡子道,他日必不能盡父道。

以正學教人,盡吾心以告之,迎其機以導之。至從不從,聽之而已。龍泉先生曰:“天下只宜盡其在我而已?!?/p>

常人之見,尚在富貴前一面逐逐。若達人高士,則已將富貴后一面打透,更何足動其心?此兩人相處,一言不能合。

處家有一毫責人之心,便足見其親愛之不至。蓋自責雖不足于化人,然人亦服于無言。若責人,是由我起釁也。龍泉先生曰:“圣賢感人,不重有心而重無心?!兑住匪^無心之感,謂之咸也?!?/p>

心一有偏重,則立言必偏,所以古人要正心。

心無所得,徒逐外物以為樂,日日縱情山水間,即圣人所謂佚游也。

后世禮樂之亡,是其本先亡了??锤腥耸呛蔚仍O施,是何等存心,全是一段公心。觀此則三代下小康則有之,求如三代一日之治安,無有也。功不成至言何樂?治不定更言何禮?后世亦非無禮樂也,然亦為后世之禮樂而已。

有德于人而責報,是以君子之道待人,而以小人之道待己也,孰輕孰重?

不忠不信,凡事做不成,故學以忠信為主。

篤實然后有光輝,學者工夫只在篤實上,日觀書冊而無一點書卷氣,其未嘗求益也可知。

古人有抱道終身,曾不能遇一知己,蓋德愈高而知愈難,況又無求知之心,故終生不見而無悶。

我有親族,周恤之,成就之,是我體祖宗之心,以求無愧于祖宗而已。我于此有沽名之心,不知我為我子孫艱苦創(chuàng)業(yè),亦有沽名之心否?為子孫創(chuàng)業(yè),則視為當然。于我親族中少有好處,便自以為功,何薄我親族之人,而獨厚我子孫乎?甚有待其父母,反不及待其子孫者,此尤不忍卒言,而世人反甘之,彼獨無人心哉!

為名而修言下便是偽。此心不除,其學未有至焉者。然世人見其功業(yè)亦有可觀,遂生出三代以下,怕不好名之說,不知是人若不好名,其學必不止此。今人但見好名之小得,不見好名之大失耳。

主一無適最難。龍泉先生曰:“不用功不知?!?/p>

居鄉(xiāng),人言亦可畏,誰言末俗無直道也?

居官于自殘骨肉之人與欺壓良善之輩,得其情,最宜深治。蓋其名雖非寇盜,其害實甚于寇盜也。龍泉先生曰:“寇盜劫人財而已,此則傷天害理,流害一家一鄉(xiāng),故害較甚。”

農事已畢,有子弟者正宜令其入塾,識字習禮,使稍知尊卑之義,善惡之分,于風俗不無少益。若百十成群,不得其教,相聚相效,豈非大可憂者乎?常嘆鄉(xiāng)村好事者,每甘聚斂錢財,修整寺觀,以養(yǎng)無益于人之僧道,于此事則不知其當作,無怪風俗之日薄也。

天下事之所難處者,以節(jié)節(jié)不能是一類人耳。圣賢之不能有為天下之,皆此之故。龍泉先生曰:“正學興,則天下一類矣?!?/p>

儒者之文懇切條暢,愈嚼愈有味。才人名士之文,乍見新穎可愛,實體之,難行處甚多。蓋天下惟中道可久,凡好奇者必理之未得其實也。

治家最要緊的,宜將君子是何等存心行事、小人是何等存心行事,常為子弟剖晰言之,又于隨事指點之。于其言行有合君子處,則獎勵以成之;于其言行有近小人處,則明白指示之。彼其耳濡目染之中,日復一日,既知正理之當由,則一切仰事俯畜之事,彼自知盡力以圖。若以此為不急之務,而諄諄然告以求利之方。利心既深,鮮有不侮慢其親者。予雖經事未久,然見此多矣,可為深戒。

常與世俗人處,每易生世俗心。

《溫氏母訓》云:“閉門課子,非獨前程遠大。不見匪人,是最得力?!鄙圃眨嗜酥砸?!

責人處多責己處少,學言處多學行處少,當力矯而反之。

伊川先生曰圣人之言不得已也。學者知其所以不得已之,故可以進德矣。

治家,學安貧是第一法。處世,學吃虧是第一法。求道,學受苦是第一法。龍泉先生曰:“此三者,生皆能之,難得之詣也?!?/p>

問家貧則一切財用不能不曲為籌劃,計較于細微,莫亦利心否?曰此處須辨明是分內分外。分外者一毫不可貪,分內者盡計較無妨。分內中,人事果盡,亦無不可養(yǎng)生之理。問分內如何?曰耕者盡力田畝,讀者盡力學業(yè),雖至儉至約以圖生計,皆分內也。耕者農事盡則衣食自不憂,讀者學業(yè)修必有為之地者。若舍其本業(yè),讀者妄事營求,耕者竟希捷獲,一時或少得,終必不可救。問安本業(yè),猶有不濟,奈何?曰此亦至少,雖有之,亦命也。人其如命何?問是有命固然矣。亦有守正而不得不以正而得者,此何術以破其心?曰此下等人之事耳!君子自有義在。不義,君子尚不欲得也。曰然則孟子言“求無益于得”,不可盡信歟?曰所謂不必求,非謂飽食安坐也。言能盡其道,自可得之。人但見小人不以道得富貴,遂謂小人得力于不以道。不知小人若以道亦自得,何致轉落一小人?龍泉先生曰:此條最切于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