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故人情:中國歷代友誼詩 作者:


前言

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重視友誼是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之一。歷代詩人創(chuàng)作了不少歌頌友誼的名篇佳作,“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了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句,這不是偶然的現象。

從先秦的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于友誼是十分重視的??桌戏蜃诱f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曾子一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反省“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足見他十分重視朋友之間的信用。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浸透了封建宗法社會的等級觀念,“三綱五?!钡姆饨ㄕf教。本質上是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但唯獨在“五倫”之一的朋友關系上,不提倡等級。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間都不能平等,唯獨朋友之間可以平等相處。朋友之道,盡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封建時代的烙印,但卻與其他領域有所不同。

我國歷史上有不少友誼的佳話,也有不少歌頌友誼的詩篇。如春秋時代管仲與鮑叔牙的友誼、鐘子期與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等,都是千古傳頌的佳話。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有《伐木》《鹿鳴》等專門歌詠友誼的樂章,其后

歌頌友誼的詩篇,彬彬之盛,大備于時,以至不可勝數。它成為詩歌的一個門類,多以“贈答詩”“別詩”的形式出現在詩國之中。我們所選注的這百余篇,不過是九牛一毛。

我國古代的友誼詩,在形式上隨著詩歌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內容上又是無比豐富的。有不少詩篇,如考其背景,都有生動感人的故事。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边@種現象誠然存在,但是也應當承認,在歷史上確有不少文人,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沒有絲毫的文人相輕的陋習,而在“文人相親”方面都堪稱表率。盛唐時代的兩位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的友誼是人所共知的,李白流放夜郎后,杜甫寫了許多詩篇為李白鳴不平,一直關心李白的命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p>

柳宗元與劉禹錫的友誼也是感人至深的。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們同被貶,十年被召回之后,不到一個月再次遭貶。柳宗元因考慮到劉禹錫有位八十多歲的老母需要隨任,被貶的地方又是生活艱苦的邊遠“惡州”,他主動要求與劉禹錫對換貶所,自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在奔赴貶所之時,他們一路同行至衡陽,臨別依依,不勝傷情,留下了真摯的詩篇。數年之后,劉禹錫扶母柩路過衡陽時,聽到了柳宗元不幸逝世的噩耗,悲痛欲絕,馬上停母柩為柳宗元辦理后事,其后又親自為柳宗元編輯文集,并收養(yǎng)了柳宗元的一個兒子。他們的友誼,真可謂生死不渝。

元稹與白居易的友誼,也是有口皆碑的。元稹收到老朋友白居易的書信后,曾這樣描寫當時的情狀:“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得樂天書》)他們不但一生是好朋友,甚至希望“直到他生亦相覓”,即幻想來生仍然做朋友。白居易因母喪居渭村,貧病交加,元稹此時雖被貶江陵,景況不佳,仍時常分俸幫助白居易,濟其困乏,白居易對友人的情誼終生銘感不忘,曾自言平生之夢,一半以上是為元稹而生,這也可見兩人交情的深厚了。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或臨別依依,或別后相思,或生死與共,或患難相扶,發(fā)為吟詠,無不感人。

有些詩篇還涉及詩人與勞動人民之間的友誼,他們之間有的地位懸殊。如宋代的王安石在高郵發(fā)現了一個窮苦書生王令,對于這位“食無田、居無廬”的青年,王安石一見之下引為知己,并把自己的妻妹嫁給他。王令一不應舉,二不做官,布衣終身,年僅二十八歲因貧病死于常州。王安石懷著極為悲痛的心情,寫了《思王逢原三首》,并親自為其寫墓志銘。蘇軾在黃州也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多是市井小人物。清代的貴介公子納蘭性德,專愛結交窮知識分子,有不少年紀比他大三十多歲,成為忘年之交。這說明不少詩人已經擺脫了勢利名位的束縛而能以道義交友。

我國古代交友是講原則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妒勒f新語·德行門》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管寧、華歆)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世因稱與朋友絕交曰“割席”,割席并不是與朋友交而不終,而是要求所交的朋友要意氣相投。在我國古代的詩歌遺產中,有大量的友誼詩,也有為數不多的“絕交詩”,如朱穆的《與劉宗伯絕交詩》即其一例,朱、劉訂交之時,劉宗伯地位尚低,后來劉宗伯做了品秩二千石的高官,朱穆仍為郎官,成為劉的下級,劉卻擺起架子來,朱穆遂作《絕交詩》一首,與劉絕交。嵇康寫過《與山巨源絕交書》,孔稚圭寫過《北山移文》,這都是絕交的文字,由此可見古人的交友、擇友是有原則的。至于賣友求榮之輩,富貴易交之徒,向來是為人們所不齒的。

古人的交友很重視友道,重道義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對于朋比為奸的人,人們往往嗤之以鼻。朋友之間,不僅僅是相親相近,而應能互相幫助、互相勸勉。唐代詩人王建的《求友》詩,開頭便提出了朋友的重要性:“鑒形須明鏡,療疾須良醫(yī)。若無旁人見,形疾安自知?!彼孕蜗蟮谋扔髡f明人要認識自己,要了解自己的毛病,離開朋友是不行的。在詩中,他一方面提倡“生死不相離”的正直之交,鄙薄名利之交;同時又主張朋友之間除了互相信任之外,還要“重勸勉”“貴相規(guī)”,即互相之間進行批評,通過批評去掉各自的毛病?!安磺罅⒚?,所貴去瑕疵”,這種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一直講究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親”,不允許有異性朋友,友誼詩多是同性朋友之間的贈答,只有特殊身份的女性,如歌兒舞女、掃眉才子、女校書之類,方可與男性有些交往,而且她們與男性的交往,又往往被懷疑有曖昧之情,不承認他們之間的友誼。直到現代,仍有人認為男女之間沒有純粹的友誼,這種認識并不正確。以歷史上著名的女校書薛濤而論,她和當時的許多文人有過交往,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又有正義感,曾得到許多文人的傾慕,彼此也曾有詩歌贈答,彼此對離情別緒的表達是健康的、真摯的,為什么不可以算作男女之間的友誼詩呢?基于這種認識,本書適當選注了幾首反映男女之間友誼的詩篇。

有些友誼詩,作者與他的朋友是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業(yè)中結成的戰(zhàn)斗友誼。如陸游的《夜歸偶懷故人獨孤景略》、文天祥的《呈小村》。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一些遺民詩人,如顧炎武與歸莊、吳嘉紀與王太丹等,他們都有共同的理想,參加過結社活動,彼此都以氣節(jié)相尚,同命運,共呼吸。詩中歌頌了他們的戰(zhàn)斗情誼,不但感人至深,而且有較高的思想境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女權運動者,女詩人秋瑾,為革命事業(yè),她和許多有志之士結成了患難與共、生死相扶的朋友,如她與徐自華、徐小淑的友誼,完全是革命的友誼,這是最為崇高的友誼。友誼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鼓舞人們去戰(zhàn)斗,為著美好的明天而奮斗和獻身。

這是一本普及性的讀物,在選目上我們力圖發(fā)掘一些優(yōu)秀的友誼詩,我們力求注釋通俗、簡明,并注意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結合,凡有本事可考的友誼詩,力求把背景和本事注明。對藝術上有特色的友誼詩,做一點簡單的鑒賞。因此書涉及的范圍上下數千年、詩人七八十家,有些詩的系年、背景及詩中涉及到的人物生平,有的還不太了然,錯誤和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指正。

劉文忠

清 張廷濟 行楷書七言聯

清 查士標 行書湖上酬友詩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