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抄一頁小楷《入菩薩行論》;芒種,沖一碗二十年的茶餅;夏至,深夜在胡同里拍電影;立秋,回憶那年成都的菊花香味;處暑,聽老先生彈奏古琴曲《憶故人》;白露,跟隨虞山吳派余老師學琴;大雪,閉戶讀日本古典文學《徒然草》;至若清明掃墓,立夏觀雨,寒露聽風,霜降看琴……生活中的這些柴米油鹽、風花雪月,構成了讀書、寫作兩大主題的底色,它們更接近“不經意”的本來意思。恰如作者所言:“過日子,流水一樣,一瀉千里,得失成敗都是不經意?!弊x書、品茶、寫字、彈琴,跨出“界”,跨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不經意間的動人時刻;在嘈雜浮躁的現代社會里,保持一份沖淡隨和的心境,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