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專題論集,由兩輯內容組成,主要涉及趙樹理研究和對山西當下作家的評論。趙樹理研究并非顯學,但世紀之交以來卻持續(xù)升溫。而對他的重新關注和種種評論,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現了學界的“闡釋焦慮”。本書第一輯聚焦于趙樹理的三重身份問題、可說性文本問題、文藝傳播觀、文學語言觀等,并引入西方學者本雅明的視角和中國作家汪曾祺的維度,試圖對趙樹理其人其作進行重新解讀。該組論文寫得扎實飽滿,曾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過,產生了較大影響。第二輯涉及鄭義、李銳、趙瑜、聶爾、魯順民、葛水平、浦歌、張暄、白琳、悅芳、弱水等十余位山西作家。雖然他們使用的文體不一,創(chuàng)作風格有別,但都個性鮮明,特色明顯,且不同程度地繼承了趙樹理的寫作傳統。本輯內容聚焦于他們的重點作品,并在公共性、文學性與在地性之間進入問題,展開評析,既呈現了當下“晉軍新方陣”創(chuàng)作實力的一個面向,也展示了作者以“論筆”行文的寫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