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周美超
老實說,我是帶著敬佩和感激之情讀完吳禮明老師的這本書稿的。
在我的朋友圈中,甚至在整個教育界,可以說,吳老師都是個少見的有個性、有思想且有博大教育情懷的人。他真心做教育,癡迷于教學研究,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獻給了課堂、獻給了自己心愛的學生。教書育人在他這里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他行為的準則和生活的全部。他愛自己的學生,與學生做朋友,蹲下來與學生溝通,把學生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在越來越功利的當下,老師們的教育熱情也漸漸消減、冷卻,而吳老師卻依然故我,甚至有越來越熱而至有熊熊大火之勢。他說:“教學要做好該做的事,就要有所思考?!彼伎际裁??思考教學的內(nèi)容,思考教學的方法,思考怎樣打好學生的精神底子,思考怎樣在巨大的應試壓力下讓學生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他努力將自己的思考付諸實踐,滲透到每一個課堂、每一個教學行為之中,幾十年如一日,他以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一個普通教育者的良知和責任,而他的這本《中國醉美的古詩詞》正是他炙熱教育情懷的一次鮮明的體現(xiàn)。
吳老師反對應試教育,一直走在教改的前沿,但他并不盲目跟隨潮流,扎堆附和,人云亦云,而是冷靜地對待每一波教改浪潮、層出不窮的教育思想、花樣翻新的教學模式,更不屑于搞那些虛假的公開課、研討課以及任務性的課堂研究。他把全部的精力投注于課堂,他從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從每個學生的表情和精神狀態(tài)中,尋找教育的真諦,發(fā)掘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從他獨自所做的課題——“課堂教學現(xiàn)場化”與他所積累的大量的教學案例、課堂教學錄音中,都能清楚地發(fā)現(xiàn),他所做的一切都立足于課堂,立足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包括本書所提到的他在高三古詩詞教學中采用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吳老師既是個思想者,又是個長于行動者。實事求是,返璞歸真,使他的課堂教學達到了自如、自由的真境。
對于一個真教育人,情懷不可少,個性也不可或缺,但更需要的是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和智慧。吳老師就是個具有豐富教育經(jīng)驗和教育智慧的人。
我們都知道,古詩詞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軟肋,學生怕學,老師也覺得難教,教學效果一直很差。究其原因,恐怕主要還在于老師的教學目標錯位、方法缺席以及教師本人才識淺陋等方面。而吳老師卻克服了這幾個方面的缺陷,因而他的課堂顯得自由、隨意且效果頗佳。
所謂目標錯位,是說當前很多老師的課堂教學還是以應試為目的,以接近“標準答案”為宗旨,帶學生在題海中掙扎,妄圖借助大量的訓練,借助技巧、方法的總結(jié),達到考高分的目的,卻忽視了古詩詞的本質(zhì),即古人思想、情懷、氣質(zhì)乃至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表達,是古人與自我、與社會、與宇宙自然的真誠對話,是活的生命體,而非一堆死的文字。也就是說,要想提高古典詩詞教學的質(zhì)量,讓學生喜歡古詩詞,熱愛古詩詞,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走近古人,與先賢對話,理解他們的表情,觸摸他們的心跳,甚至是血脈交融,進而讓他們的深刻思想、豐富情感、高雅氣質(zhì)、高尚情操流入自己的身體,化作個性、化作精神、化作底氣。當然,古今殊異,教師又必須允許學生站在當代的立場上,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歷和生活體驗,去理解、評判古人的行事與思想。學習的目的是充實自己,是滿足孩子們生命成長的需要,而非模仿、復制古人。因此,古詩詞教學既要入乎其內(nèi),又要出乎其外,讓學生在仔細地品味、理性的思考、激烈的論爭和清晰的表達中,獲得有關思維品質(zhì)、閱讀能力、意志品德等方面的培養(yǎng)與提升。而吳老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一直強調(diào)要“品其滋味,析其道理,得其圓釋”,正體現(xiàn)著他對古詩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與準確把握。
吳老師說,他教古典詩詞,“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識讀與欣賞的方法,還要將對文學的一些精細的感覺傳遞給他們”。我認為,吳老師把握了古詩詞教學乃至深中中學語文教學之肯綮。他所說的對文學的“精細感覺”,實際上就是一種敏銳的語感。朱作仁教授說:“敏銳的語感既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可見,培養(yǎng)敏銳的語感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但“敏銳的語感”或者說“精細的感覺”的培養(yǎng)是離不開具體的語言實踐的,離不開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的。吳老師“講”古典詩詞,都是從語言入手,“順著語言的自然節(jié)律”,引導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把握意象的內(nèi)涵,進而深入詩歌的意境;同時對作品的主要意象,或者幽微深邃之處,或者“敏感的細節(jié)”,帶學生做重點的探討,反復揣摩品味。為此,常常要引入詩人的其他作品,或者用其他詩人的相關作品加以比照,或引述歷史人物、典故傳說來映證,或直接把當下的現(xiàn)實、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植入詩歌,幫助學生準確、深刻地把握詩歌的內(nèi)涵,領悟文字背后豐富、幽微的情味。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充分理解了具體的作品,而且能讓他們在長期的思維訓練中,最終形成對文學的“精細感覺”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理念也好,目標也好,方法也好,我認為,都還是外在因素,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學識才華。沒有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豐富的學識,是無法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高效的課堂的,而別人的東西再好,也是學不到的。吳老師不僅是一位教師,也是位作家,更是一位“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學者,他“每天都要讀書,每天都要思考”,筆耕不輟、思考不止,日積月累,所以,他的每一節(jié)詩詞課看上去樸拙、隨意,卻深藏機巧和用心。大巧若拙,沒有過硬的功夫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于平常不讀書的老師,更是望塵莫及的。
新一輪課改已經(jīng)持續(xù)十幾年了,應該說,新的課程理念已經(jīng)深入每一位老師的心中,但老師們普遍很少讀書卻也還是不爭的事實。高考的壓力,功利的思想,使得很多老師心浮氣躁,根本靜不下心來去讀教參、教輔以外的書籍,更談不上作系統(tǒng)的閱讀、深入的研究了。有的老師大學畢業(yè),本身就底子薄,多年不讀書,知識長期得不到有效更新與補充,以致視野越來越狹隘,對文字的感覺也逐漸鈍化,到最后,即使他們想改變,想有所作為,也是悔之晚矣。
因此,多閱讀、多思考,乃至會讀書、會思考,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只有我們會讀書、會思考,才能讓學生會讀書、會思考。老實說,這是我讀吳老師這本書的最大感觸,也是我在文章開頭提到“感激”的主要原因。
說著這些,我的眼前又浮現(xiàn)出吳老師深夜讀書、奮筆疾書的情形。
心有所感,手有所書,姑以為序。
2016年3月25日
周美超,安徽百年名校浮山中學語文名師、學科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安慶市學科帶頭人,安慶市首屆名師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