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子》
薩爾曼·魯西迪
—
1981
1993年,薩爾曼·魯西迪的代表作獲得了“特別布克獎”[1]的極高榮譽(yù)。他在寫這部作品時,選擇不去考慮讀者的敏感和脆弱,他說自己不會做出這“糟糕而可怕的讓步”?!段缫怪印分孛鑼懙氖撬麖膫€人經(jīng)歷中了解的印度。他覺得1981年以前的英語文學(xué)都沒能充分展示自己心中的印度?!笆堑模业拇_覺得,雖然當(dāng)時英語文學(xué)世界佳作甚多,但并沒有哪一部作品充分描寫了我所成長所了解的那個世界,引起我的共鳴?!濒斘鞯显诮邮芨鐐惐葋喆髮W(xué)南亞研究所教授葛莉·薇思瓦納珊采訪時說:“那些小說的語氣都非常冷靜、溫和,富有古典主義的意味,在語言學(xué)上比較遵循正統(tǒng)。我心里就想,印度不是這個樣子。印度那么混亂、喧鬧、粗俗、擁擠,跟正統(tǒng)一點兒也不沾邊。那里有花天酒地,有性騷擾,包羅萬象?!?/p>
“1976年的某一天,日期我記不大清了,一個年輕又一無所成的作家正為一個還舉棋不定的宏大故事而糾結(jié),他決定從頭開始,這次要用第一人稱來敘事。那些寫下的東西,成了《午夜之子》開頭的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边@是魯西迪2008年寫給《衛(wèi)報》(The Guardian)的一篇文章的開頭,他在文章里介紹了自己筆下那位敘事者對剛剛贏得獨(dú)立的印度進(jìn)行的探索。
魯西迪出生在孟買,對印度的描述有理有據(jù)。他有個最令人難忘的比喻,說印度是“一群人”?!澳阍趺慈ブv一群人的故事?怎么去講眾人的故事?核心的敘述必須推開人群,找到出路?!蹦敲此窃趺醋龅哪??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敘事者,撒利姆·撒奈伊,并寫道:“到現(xiàn)在我還能喚起那時候發(fā)自內(nèi)心的愉悅,我剛剛發(fā)現(xiàn)了撒利姆·撒奈伊的聲音,由此也發(fā)現(xiàn)了我自己的聲音。我一直覺得,那天,那個時刻,我才真正成了一名作家,之前的十年都只能算錯誤的開始?!?/p>
撒利姆是魯西迪的工具,后者用前者來為印度描繪了一幅不為外界熟悉的肖像。這肖像給人一種生機(jī)勃勃的感覺。盡管西方讀者對這肖像完全陌生,卻又有所共鳴。接受《巴黎評論》的采訪時,他說:“書中有個主題越來越鮮明,那就是任何一個地方的故事,也是其他所有地方的故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道理我早已明白,因為我出生和成長的印度,就是個東西方完全混雜的國度。我一生中的種種際遇,讓我有能力寫出把全世界不同地方匯聚在一起的故事,有時候這種匯聚非常和諧,有時候會產(chǎn)生矛盾沖突,有時候兩者兼而有之,通常都是最后一種情況?!?/p>
[1] “特別布克獎”,即“Booker of the Bookers”,是當(dāng)代英語小說界最高獎項布克獎為了紀(jì)念設(shè)立二十五周年而頒發(fā)的特別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