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哪里明
中午炒好了野芹菜香干,等米飯熟時,趁著空想讀幾篇《陶庵夢憶》。翻書簽的位置才發(fā)現,這回該讀《閏中秋》了。
最近偏忙,常常幾天不讀書,讀書也是利用零零碎碎的時間,比如電飯鍋煮飯時。讀書的時間不好找,好文章更不好找。
電飯鍋里的米飯蒸熟至少還有十分鐘,正好讀一篇《閏中秋》。大中午的,我卻讀出了月光如水。像月光那樣的水,我好像見過幾回:中午下雨,我見到了月光如水,像水那樣的月光,卻可遇不可求。
從張岱的文章中可以讀到水一樣的月光:
月光潑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夜半,白云冉冉起腳下,前山俱失,香爐、鵝鼻、天柱諸峰,僅露髻尖而已,米家山雪景仿佛見之。
這真像是一個傳說。在現代,還能有幾人用幾十字描述一場華麗的月光?我真想散步在其中。
許多年前上學時,曾稀里糊涂地背過幾句詩,有一句就是“月是故鄉(xiāng)明”,之所以仍記得大概還是和少小離家有關。那些年還不懂得珍惜,從來沒留意過故鄉(xiāng)的明月到底是什么樣。倒是背井離鄉(xiāng)后,常常會想想,可能是受了“千里明月寄相思”的古詩句影響。
月還是那個月,走到哪里,只因人不同而不同。我也不是沒見過明月。
二十歲那年的秋天,算是我在新疆待過的第二個秋天吧。我就是在前一年秋天被一列從上海開往烏魯木齊的火車拉到新疆的。二十歲的秋天,還是中秋,月亮真圓。月光灑在鹽堿地上,我沒見過類似的景色,想要形容真是讓人為難。
我是在石河子市見到此景的。準確地說,是在兵團八師一四七團。兵團就這么第一次走進了我的生活,六年后,我也成了兵團的一員。那輪月亮呢?我在文章中提到過多次。前些年寫詩時,還專門寫過兩首。
一群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經過一天高強度的勞動(社會實踐),從地里回來正是晚飯的時間,許多人連臉、手都顧不得洗就拿著瓷缸去打飯吃了。打了飯,席地而坐,狼吞虎咽。吃完飯才發(fā)現那些早已吃完的人在唯一的一部公用電話前排隊等著打電話。我這才意識到,那天是中秋。
中秋呀,對我們這些初次出遠門的孩子來說,打個電話回去是必要的,去排隊吧。終于輪到我,已經快午夜十二點了。此時,家人早已睡了,還是明天早一點再打吧。悻悻而回,路上見到了那輪月亮,真圓呀,離得真近啊。兵團條田的一望無垠,月亮就掛在上面,仿佛伸手可及。
回到宿舍卻睡不著。往常這時早已累得呼嚕震天了。戴上耳機聽收音機,都是關于中秋節(jié)回鄉(xiāng)思鄉(xiāng)的歌曲。越聽越不是滋味。起床靠墻坐著,望著漸遠的月亮,終于在多年后的正午,看到了張岱的形容,真貼切。
只是,月到底是哪里明,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