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風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這首詩乍看是一首五言律詩。細玩格律并不嚴格,除“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一聯(lián),其余詩句均非律句,也不全遵律詩的粘對規(guī)律。如果覆去作者姓名,貼到網頁上,馬上會招來一片罵聲。然而宋人計有功不爾,不僅將它選入《唐詩紀事》,還稱道為“最有馀味”。可見詩味與格律,實在不是同一回事。
對于詠物詩來說,人格化是一個不二法門。特別是像“風”這樣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有一首外國小詩說得好:“誰看見過風呢?你沒有我也沒有,風正輕輕地通過,在柳樹彎腰的時候。”而在本詩中,“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一聯(lián),雖然調聲不嚴,卻是一篇之警策。因為它把風人格化了,使讀者感到實在。不僅如此,詩人還把自己放進詩中,與風對話。一開篇就說:“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薄懊C肅”是風的象聲詞?!皼鼍啊币蛔鳌皼鲲L”,但題目既然已有“風”字,用“景”字替換也是可以的。詩中寫到的一片“林壑”,不必是詩人的地產,但著一“我”字,就把自個兒放進去了,同時也就把讀者放進去了,好像那一片林壑,真是自個兒的了。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這兩句,借林壑之中隨時都有的煙、霧為陪襯,為風造型。當煙霧被驅趕散盡,就看到澗底的人家,或現(xiàn)山間的房屋,你就切實感覺到“風正輕輕地通過”。苛刻的讀者,會批評“驅煙”、“卷霧”的對仗,未免合掌。這類批評,雖“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藉)、“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毛澤東)等名句亦不得免。但林黛玉說得好:“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意趣果然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p>
詩的前六句或訴諸膚覺,或訴諸視覺,或訴諸內心感受,詩的結尾再追加一個聽覺形象,感覺就更加豐富,風的形象就更加立體了。松濤本是山中悅耳的天籟,故琴曲有《風入松》之名。而將“為君起松聲”的聽覺描寫放在“日落山水靜”的背景上,以靜襯聲,聽覺形象就更加突出了。
在宋玉《風賦》中,針對“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的說法予以駁斥,認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處境中對風有不同的感受,或為王者之“雄風”,或為庶人之“雌風”。徐文長筆下的西興腳夫也有“風在戴老爺家過夏,我家過冬”的俏皮話。而王勃筆下的風,不是冬季的寒風,也不專屬富人或窮人,而是夏秋之交,山中人都能感受到的清風。雖然詠風的詩文甚多,作者卻幾乎沒有運用一個典故,全部來自親身感受,一氣呵成,頗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