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讓我們與大師相遇,與同學相遇,更與自己相遇,在青春中追尋夢想的花開,在學習中用心體悟和思索,熱愛真理、獨立思考、言勝于行、大盈若沖、大成若缺、大智若愚,這些詞語的豐富內蘊。
學生總是要畢業(yè)的,大學每一年都迎來送往,每一年都有學生入學,也有學生畢業(yè)。但人生沒有真正的畢業(yè),成長不是人生中某一個階段的事,而是每一個階段的事。
北大氣度
頤和園路5號,湛藍的天空下,陽光布滿了北大的西校門,從灰瓦屋檐,到厚重朱門,紋飾精美的門楣也更加絢麗,柔和的風迎面而來,帶著朝陽的氣息,帶著我走進北大。
北大西校門是燕京大學校友于1926年集資修建的校門,又稱為校友門,原本是燕京大學的主校門,現在為北京大學的正門,門正上方的匾額上“北京大學”四字是根據毛澤東在1950年給北大親筆題字放大而成的,字體大氣,蒼勁有力,與紅色的校門渾然一體。
北大西校門,坐東朝西,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筑,風格古樸、莊嚴典雅,與頤和園東宮門相似,透出濃郁的民族風格。西校門處于北京大學的主軸線起始點位置,是由耶魯大學畢業(yè)的設計師墨菲確定的。墨菲當初在繪制校園規(guī)劃圖時,他從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靈感,認為校園的主軸線,應該指向那座塔,校園的主要建筑和湖,都應在主軸線上,玉泉山的古塔作為端點,向東延伸作為校園的主軸線,由此確定了西校門的位置。
北京大學校園又稱燕園,在明清兩代曾是皇家的“賜園”,占地4062畝,與圓明園、頤和園毗鄰。北大校園是在九大園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九大園林分別是:淑春園、鳴鶴園、鏡春園、朗潤園、勺園、治貝子園、蔚秀園、暢春園和承澤園,后三處園林也歸北大所有,但在北大西門以西,不屬于燕園范圍。
我從西門進入,走過拱形優(yōu)雅平緩的校友橋,春水清亮如鏡,華表端莊如儀,華表前有兩棵百年大樹,繁盛有力的枝丫上新綠蔥蘢,讓我感受到北大的精神和文脈歷經百年春秋,依然生機盎然,向著未來,散發(fā)著一種欣欣向榮的生命力。
我走過北大辦公樓,未名湖近在眼前。一池春水,綠波塔影,沿著未名湖畔散步,東可觀湖光塔影;西可看鐘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處處有景,各有其妙:未名湖的南部有翻尾石魚雕塑,中央有湖心島,一橋與北岸相通。湖心島的南端有一石舫。未名湖的南岸上有鐘亭、臨湖軒、花神廟和埃德加·斯諾墓,東岸有博雅塔。
博雅塔的位置是設計者獨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和精心選擇,高挺的塔身,在校園內可見其不同角度的俊秀身影。博雅塔是建于1924年的水塔,共13級,高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鋼筋水泥建成,外形仿照通州燃燈古塔的樣貌,用遼代密檐磚建成。博雅塔作為校園供水不可缺少的建筑物稱得上是點石成金之作,它成了集使用功能、藝術造型、環(huán)境協(xié)調三方面高度統(tǒng)一的代表作。
我站在未名湖邊,靜默地看著掩映在樹木后的晚霞,橙色的柔光接著還不肯暗去而顯得莊重的藍天,沉靜的湖水清澈如鏡倒映著天空和環(huán)湖而立的各種樹木,樹木們伸展著枝椏在春日傍晚的柔光里沉思默想,春風吹來,吹醒了滿湖春水,梳理著百年縈懷的思緒。
我想起了在北大流行的一首歌:“未名湖是個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靈魂們都是一條魚,也會從水面躍起……”
百年前北大人文薈萃,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他們以思想的光芒引領著青年們一路前行,歲月如河,河面清澈如鏡,倒映出他們的身影,仿佛他們從沒有離開北大,他們是北大流動的文化風景,是北大文化生命的血脈!是他們穿透黑暗的深邃思想,讓這未名湖和燕園蘊含著百年不散的靈氣。
未名湖南岸的臨湖軒可以說是燕園中現存的最古老的文物。臨湖軒既有山林環(huán)抱,竹林掩映,又可眺山色湖光,環(huán)境特別幽靜。遠觀只見屋脊,入內則別有天地,布局上突出一個“藏”字。
1931年在燕京大學校慶的時候,冰心提議將其命名為“臨湖軒”,她還約請了胡適書寫了“臨湖軒”,然后制匾懸掛于大廳臨湖一面的門額上。
臨湖軒承載著中國古典建筑的特色,屋宇不大,但軒內故事不少。臨湖軒的遺址是清朝乾隆年間權臣和珅淑春園的“臨風待月樓”,1860年淑春園被毀時只有未名湖邊的石舫基座和這座樓保存下來。燕大建校時,校長司徒雷登的費城友人,喬治·柯里夫婦捐資修繕此樓,贈給校長司徒雷登作為住宅。司徒雷登常會邀請燕大的教授們做客臨湖軒暢談交流。
1929年,司徒雷登在這里主持了吳文藻和作家冰心的婚禮。1930年,國學大師錢穆應邀進入燕京大學任教。面對大家競相命名,但一直沒有明確的湖名,他向司徒雷登建議取名“未名湖”,從此未名湖聲名遠揚。
1935年,吳文藻的學生費孝通和王同惠也在這里舉行婚禮,主婚人還是司徒雷登校長。1952年,北大遷到燕園,馬寅初校長也曾在這里居住并迎接賓客。馬寅初離開校長職位遷出臨湖軒后,這里被改成貴賓招待所?,F在臨湖軒作為北京大學的貴賓接待室,每年要接待四方嘉賓。
在未名湖西南的坡地上有一座玲瓏的六角鐘亭,亭內懸掛著鐫有龍、海濤和八卦圖案的銅鐘,亭外有叢林翠枝與之相依,鐘亭掩映于綠蔭之中,又成為燕園中古樸清雅的一景,而聆聽新年的鐘聲,也是北大人每年歲末辭舊迎新的節(jié)目。
未名湖、博雅塔和圖書館構成北大著名的景觀之“一塔湖圖”。圖,是指北京大學圖書館,它有1100多萬冊(件)文獻資料,是亞洲高校中第一大圖書館,在這里蘊育出各科杰出的專家學者,是名副其實的學術殿堂。
我走在北大的校園里,既感受到皇家園林的雍容氣度,又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秀麗清俊,既感受到自然懷抱的天籟氣息,又有著濃郁醇厚的書香氤氳,北大既流動著百年綿延不絕的文化血脈,又綻放著當代輕舞飛揚的青春生命?!斑@真是一塊圣地,今天我來到這里,陽光月光星光燈光在照耀,未名湖是個海洋,鳥兒飛來這個地方,這里是我的胸膛,這里跳著我心臟。讓那些自由的青草滋潤生長,讓那泓靜靜的湖水永遠明亮,讓螢火蟲在漆黑的夜里放把火,讓我在燭光下唱歌,我的夢,就在這里……”這段歌詞飄散在北大的校園里,也回旋在北大人的心里。
謝冕先生的《永遠的校園》更是抒發(fā)了北大人對北大的一往情深,對北大之魂的理解,“在這小小校園卻讓所有在這里住過的人終生夢繞魂牽。其實北大人說到校園,潛意識中并不單指眼下的西郊燕園,他們大都無意間擴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園觀念:從未名湖到紅樓,從蔡元培先生的銅像到民主廣場。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園既具體又抽象,他們似乎更樂于承認象征性的校園的靈魂。”
是啊,我走在北大的校園里,北大天空的藍,會浸潤你,讓你沉迷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沉浸在與北大對話的狀態(tài)中,感覺心靈可以抵達的深度,感覺北大之心有力的跳動,感覺北大的氣度。
原載《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