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山凌云佛凌云

戀戀鄉(xiāng)愁 作者:朱仲祥


青山凌云佛凌云

發(fā)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悠悠穿過富饒的成都平原,穿過秀美的岷江小三峽,來到樂山城下,同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匯合,然后滔滔東去匯入長江。在三江匯合處矗立著一壁山崖,下臨碧波萬重,上有奇峰凌云。這就是樂山著名風景勝地凌云山。

凌云山是造山運動留下的奇跡,形成于距今1億2千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發(fā)育在巨厚層棕紅色沙礫巖沉積層上,在漫長的地質(zhì)構造升降過程中,經(jīng)氣候、侵蝕、風化、河流長期沖刷下切等共同作用,于距今1萬多年前,最終形成屹立江岸“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丹崖絕壁。凌云山峰頂圓緩、山腰陡峭、巖崖丹紅、山形多姿。站在山崖上眺望江面,只見碧水婉轉,江濤回旋,令人膽寒。它的背山面是一片水網(wǎng)交錯的平壩,煙村十里,阡陌縱橫。從空中俯瞰凌云山,宛如一條騰躍的蛟龍。更為震撼的是,凌云山巔峰巒疊嶂,九峰崢嶸,山勢錯落,氣勢磅礴。其間古木參天,修篁深秀,舉目四望,滿眼青蔥。站在山巔縱目遠眺,三江水盡收眼底,鳳洲島、太陽島如漂在波濤之上的闊大綠葉;而在大渡河盡頭,在一片云煙縹緲之處,峨眉山橫眉修羽,如畫家筆下不經(jīng)意的一抹黛青,令人神往。樂山自古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譽,凌云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古人感嘆:“夸父之巧,巨靈之工,一至是耶!”宋代文人邵博曾贊美說:“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云?!?/p>

凌云山上九峰環(huán)立:東面就日峰、丹霞峰,東北望云峰,南面祝融峰、兌悅峰,西面棲鸞峰、集鳳峰,北面靈寶峰,居中擁翠峰,九個峰呈蓮花狀分布于樂山大佛身后。明朝安磐《凌云山》詩云:“林竹斑斑日上遲,鳥啼花暝暮春時。青衣不是蒼梧野,卻有峨眉望九嶷?!痹娙税扬L景優(yōu)美的九座山峰,比作洞庭湖畔有著娥皇女英傳說的“九嶷山”,足見對凌云九峰之喜愛。

由山門拾級而上,右邊絕壁之下,大江東去,舟如漂葉,令人目眩;左邊崖壁雕刻著唐代至清代的石像和題詠。上行數(shù)十步有一長坪,江風陣陣,濕氣襲人,水池中滴滴答答的水聲時緩時急。唐代詩人岑參《登嘉州凌云寺》一詩有“回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的句子,后人即取其意稱這里為“龍湫”。清朝嘉定知府史致康草書的巨大“龍”字鐫于水池巖壁之上,字大約三米,一筆書就,矯然道勁,就像一條飛舞的巨龍,因此,龍湫又被稱作“一筆龍”。龍湫左上方巖壁上還刻有一草書“虎”字,也取意于岑參詩中“虎穴”二字。

由龍湫上行不遠,有明代開鑿的兜率宮,內(nèi)有彌勒菩薩像一尊,高約二米。宮左是明代雨花臺故址,巖壁上刻有“雨花臺”。雨花臺現(xiàn)已不存,臺址改建為載酒亭。據(jù)《吳船錄》載:東坡詩“少年不愿封萬戶侯,亦不愿識韓荊州。頗愿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云游?!焙笕巳∑湟庵d酒亭于山上。原載酒亭已毀,現(xiàn)為新建,正好與兜率宮右面石壁上明朝嘉州知州郭衛(wèi)宸書“蘇東坡載酒時游處”石刻相對。在載酒亭上小憩,近瞰三江,煙波浩渺;遠眺峨眉,青山隱隱。宋代詩人范成大亦曾到嘉州,登上丹崖峭立的凌云山,遙望飄渺的峨眉連山,憑吊蘇軾載酒泛舟的遺跡,寫詩贊曰:“聊為東坡載酒游,萬龕迎我到峰頭。江搖九頂風雷過,云抹三峨日夜浮?!笨芍^賞景絕佳之處。

在凌云山之巔,聳立著千年寶塔靈寶塔。靈寶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聳立在凌云寺后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nèi)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的結構和風格與西安小雁塔相似。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四處眺望。登臨塔頂,視野開闊,東面山巒重疊,氣勢雄偉;南面可見藏經(jīng)樓、東坡樓;西面江水似天外瀉來,三峨如舟浮云海;北面鳥瞰樂山全城,如一只展翅彩鳳俯臥在綠波之上。真是東西南北,氣象萬千。清人有詩:“秘開靈寶擘云根,三水交投萬馬奔。光相婆羅坪外見,諸峰羅列此峰尊?!睋?jù)專家介紹,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使過往的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他們安全渡過急流險灘。

凌云山是樂山睡佛的壯美身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一位廣東游客在大佛附近發(fā)現(xiàn)了樂山大佛背后的由烏尤山、凌云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型睡佛景觀。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巨型睡佛四肢齊全,體態(tài)勻稱,安詳?shù)仄P在青衣江山脊線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云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佛頭由整個烏尤山構成,山上的石、翠竹、綠蔭、山徑、亭閣、寺廟,分別呈現(xiàn)為巨佛的發(fā)髻、睫毛、鼻梁、雙唇和下顎,景云亭如“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由凌云山構成的佛身,山上九峰相連,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個體態(tài)十分逼真、自然、和諧,這是大自然無意的巧合,是鬼斧神工的奇跡,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鑿成。這究竟是山水的杰作,還是佛的禪意?無人能夠明白。

凌云大佛所在的山巖,被稱作大佛巖。大佛右側,有九曲棧道垂掛在絕壁之上。欲觀賞大佛全貌或要朝拜大佛,就須沿著九曲棧道下到江邊,站在大佛腳前的平臺上,以最大角度仰視才行。即便如此,也只能看到大佛的下頜,看不全整張臉。不知當年蘇軾或者陸游載酒泛舟,是否就是從這里登舟的。大佛左側的山崖上鑿有幽深隧洞,是分流朝拜人群用的。人們從這里可以到達大佛左面的碧津樓,從碧津樓處乘船過江;或者經(jīng)過麻浩崖墓旁的濠上大橋,去往緊鄰的烏尤山。烏尤山原本和凌云山是連體兄弟,戰(zhàn)國時開明王鱉靈率部族掘開連接處,使烏尤山獨立于江心,成為四面環(huán)水的離堆。秦時蜀郡守李冰在這里繼續(xù)治水,使凌云與烏尤之間的河床進一步下切,江水得以分流?!妒酚洝ず忧份d:“蜀守冰,鑿離堆以避沫水之害?!睘跤壬脚c凌云、馬鞍三山并立畔,統(tǒng)稱青衣山。凌云山峙其右,馬鞍山居其左,烏尤山介于中,古稱青衣中峰。相傳遠古時代,有青衣女神在山中種桑養(yǎng)蠶,人們?yōu)榱烁屑て浣堂裥Q桑,在山上供奉青衣神。它中流砥柱,孤峰兀立,林木茂盛,綠蔭重疊。古人曾贊道:“何處飛來縹緲峰,獨立江心江四曲。環(huán)水有山不見山,一叢云樹插天綠?!薄盀跤取倍值挠蓙?,一說因山形似烏牛突出水中而被古人稱作烏牛山,到宋朝時,詩人黃庭堅覺得“烏?!倍植谎牛旄拿麨闉跤壬?,取意此山竹樹茂盛,墨綠尤甚。另一說山中原有唐時銅鑄觀音菩薩的化身“面然”,也稱“烏尤大士”的佛像,因名“烏尤”。

從凌云山經(jīng)麻浩東漢崖墓,過濠上橋登山,沿石階而上至烏尤山頂。石階兩旁竹木凝翠,不時傳來陣陣鳥語,繚繞在濃蔭之中,十分幽雅恬靜。行到半山有止息亭。亭內(nèi)石壁上刻有晚清名士趙熙的題詞:“登山有道,徐行則不躓,與君且住為佳。”饒有風趣,耐人尋味。由止息亭向前,過普同塔,登完石階,便到烏尤寺寺門了。寺門左側數(shù)十步有一牌坊,上書“萬松深處”四個大字。由牌坊前向左下行,半山處有化城亭,再往下便是連通烏尤、凌云兩山的濠上橋,也就是同凌云相通的陸路了。烏尤山景色幽美,無論是三江春潮,還是煙雨秋波,皆清秀俊美,四時滴翠,極富詩情畫意。清人張船山有詩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抱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鄙缴铣昝麆x烏尤寺外,還有曠怡亭、爾雅臺、景云亭、結茅亭等名勝古跡。

曠怡亭位于羅漢堂右側,原是明代以前爾雅臺的故址,明成化年間改為曠怡亭。曠怡亭懸于壁之上,為竹樹叢蔭所環(huán)繞,憑欄面江,景色悠遠,是曠覽江山勝跡、怡悅心志的好地方。當年岑嘉州來到烏尤山中訪問惠凈法師。他走進惠凈幽寂的禪房,感覺心里特別熨帖。擁著一杯清茶,他和法師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之后,他們來到臨江絕崦上,觀賞青衣美景。還是三江眼底來,峨眉秀天外,但在佛家禪林中,心情和感受又有些別樣。猿啼和鳥聲交織于樹林中,使人憂樂參半,有說不出的感慨?;氐蕉U院,惠凈抓住機會請他賦詩。岑參也不推辭,慨然吟道:“……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蘭若向西開,峨眉正相當。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繩床。”詩后標注:“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凈上人幽居……”

亭內(nèi)左邊懸匾上刻著蘇東坡手書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筆墨飛舞,氣勢磅礴。據(jù)說蘇東坡曾在凌云、烏尤山中苦讀,在岷江之上載酒泛舟,從而深愛這里的山水風光,至今還存留洗墨池、載酒亭等紀念他的遺跡。右邊懸匾上刻著趙熙撰書的《如此江山》,描繪了烏尤山的幽雅和雄奇。亭門柱上懸一對聯(lián):“蘇和仲山高月小,范希文心曠神怡”,是趙熙集蘇軾《后赤壁賦》和范仲淹《岳陽樓記》語句而成。曠怡亭周圍珍楠挺拔,竹木相映。這里可覽樂山城廓,三江匯流。水光山色,蕩人心目,確實令人心曠神怡。

而景云亭是觀賞樂山風光的最佳景點之一。登亭向西北眺望,嘉州古城盡收眼底。三江繞廓奔騰而下,凌云山峰拔江而起,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驚險壯觀的場面,自然使人想起烏尤山臨江危崖上四個巨大的古代刻字——中流砥柱。真正是江山這邊獨好。難怪清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王士楨要大加贊美:“真作凌云載酒游,漢嘉奇絕冠西州。九峰向日吟江葉,三水通潮抱郡樓。山自涪翁亭畔好,泉從古佛髻中流。東坡老去方思蜀,不愿人間萬戶侯?!?/p>

凌云山的山川形勝,還與一個詞有關:三龜九頂。九頂所在凌云山上游有龜城山,也是臨江而立,峰巒疊翠,連綿起伏,橫亙數(shù)里,和山腳下的滾滾岷江,以及上游的東巖山一道,成為樂山城的天然屏障。龜城山自上而下,分為上龜城、中龜城、下龜城,和凌云山的就日峰、丹霞峰、望云峰、祝融峰、兌悅峰、棲鸞峰、集鳳峰、靈寶峰、擁翠峰等九座山峰一道,組成“三龜九頂”的壯麗山水畫卷。在龜城山與凌云山相接處有一條滄桑的小街,長僅二百米,居者數(shù)百人。據(jù)傳此街為蜀王開明鱉靈的肇始之地,也就是最早建“開明故城”的地方。鱉靈去了成都平原之后,這里便稱作“鱉子街”,今實口誤為“篦子街”?!端?jīng)注》載:“南安縣(今樂山)治青衣、江會,襟帶二水焉。即蜀王開明故治也?!睒飞饺甑挠凭脷v史,自此算起。龜城山后有道教遺跡八仙洞,那里排列著八個神奇的山洞,傳說是鐵拐李、何仙姑他們曾經(jīng)修煉的地方,綠樹掩映,洞穴幽深,清風徐來,野花飄香,如世外仙源。

凌云山,以其獨有的地位和魅力,襟帶三江亦連綴三山,組成一幅天然的畫,寫成一首絕世的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