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國禪意峨眉茶

戀戀鄉(xiāng)愁 作者:朱仲祥


佛國禪意峨眉茶

我對很多美好事物的追求,不在乎結果,而在于過程。比如品茶,我看中的就是采茶、制茶、泡茶的一系列程序,其間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具有審美價值,都充滿生活的情趣。不僅如此,我的有些朋友,對去山間尋茶也十分熱衷,曾數度置身茶林不知歸。

被詩仙李白驚為“邈難匹”的峨眉山,良好的氣候和地理狀況,使這里成為植物王國,也是茶樹生長的樂園。這里產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唐代學者李善在其所著的《昭明文選注》中記載:“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敝袢~青、峨蕊、雪芽、毛峰等仙山名茶,主要產在中山區(qū)的清音閣、白龍洞、萬年寺一帶。這里群山環(huán)抱,云霧繚繞,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明萬歷年間,由于神宗朱翊鈞與其母慈圣皇太后獨尊峨眉山,明神宗曾御賜茶園數畝給萬年寺,寺中僧眾在當家住持的引領下,在寺側開地建茶園近十畝,精心管理,每年采焙雪茗進貢。神宗的賞賜之物不是別的,而獨獨是一座茶園,峨眉山寺廟茶事之盛可見一斑。后來茶馬古道的興盛,也為這一地區(qū)茶葉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傳說康熙皇帝游峨眉,覺得峨眉山的茶特別好喝,便降旨每兩年向皇宮進貢一次。圣旨一下,到了采茶季節(jié)百姓們不能采摘,只能守著茶樹哭泣。一位綠衣仙子見狀,將手中白紗巾在茶樹上一繞,茶樹全變成了白枝白葉??滴醯弥蟠笈?,傳旨將峨眉茶樹全部砍光。但刀斧砍不盡,春風吹又生,峨眉山茶還是那么茂盛。有棵老茶樹,越砍越長,越長越大,眨眼間枝繁葉茂茶果累累。那縣令再叫砍樹時,滿樹茶果突然像下冰雹一樣直砸向縣令頭上。這撥人以為得罪了茶神,嚇得逃之夭夭再不敢來,于是“抗貢茶”的“美名”便傳揚開來。茶樹有灌木、小喬木和大喬木三種。大喬木有的非常高,可以長到幾十米,壽命達幾千年,也許“抗貢茶”就是大喬木茶樹。

我們到峨眉山訪茶問道,一般從五顯崗下車,一路步行上山。山道邊蒼山聳立,林木蓊郁,山嵐浮動,一片空濛。待到萬年寺時,山勢更加陡峭,樹木更加茂密,那印度式淡黃渾圓的磚殿屋頂,聳立于墨綠的林木之上,顯得格外莊嚴醒目。此時空氣的濕度更大了,細小的水珠漂浮在空中,有些“空翠濕人衣”的意思了。茶葉中品質最好的就是高山云霧茶。這樣的海拔,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最適合茶葉生長?,F在雖然已經沒有人知道什么“抗貢茶”了,但運氣好的話,有些明清時期留下的老茶樹倒是可以尋見。尤其在萬年寺附近轉悠,有時會與一兩株老茶樹不期而遇,給你萬分的驚喜。

中山區(qū)的萬年寺,海拔一千多米。“白水秋風萬年寺”是峨眉山十景之一,秋天到來時,這里山色空明,林木蕭然,水流澄澈,秋風清朗,一派天高云淡、風和景明。這景致與“云?!薄胺鸸狻薄叭粘觥钡认嗖⒘?,而且是以海拔、林木、流水、氣候等良好生態(tài)為構成要素,因此春天這里產出的茶葉,必定葉潤汁濃,色碧香遠。據資料介紹,在唐代以后,每年春天到來的時候,僧眾農禪并重,此中農事即為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峰、白巖峰、天池峰、寶掌峰一帶的中山區(qū),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園,采摘、炒制都有自己的講究,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禪茶文化。

來到寺里,在寺廟后面一面森林簇擁的緩坡上,我找到了那十畝御賜的茶林。雖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冰霜,那萬株茶樹依然蔥蔥地綠著,只是比普通茶園的茶樹高出了不少;也有個別茶樹布滿苔蘚,已顯出龍鐘滄桑之態(tài),只因為寺廟的僧人精心照料著才沒有死去。

峨眉山是普賢道場,寺廟僧眾皆多,禪茶之風自古盛行。在游覽了無梁磚殿、巍峨寶殿、白水池,以及牡丹園、彈琴蛙等景點之后,在寺廟特定的環(huán)境中欣賞一下峨眉山禪茶,還是不錯的體驗。

禪茶的境界,是慢慢品出來的。這“品”自然也包括沖泡過程中的觀賞。

說到禪茶的沖泡,就不能不說到茶具。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們喝茶,對茶具是十分看重的。沒有相應的茶具與優(yōu)質的茶葉配套,那茶就沒法喝了。因為茶具若是選擇不好,不僅會影響到茶水的品質,而且破壞了觀賞茶葉嬗變升華的心情。禪茶的四個標準中有個“雅”字,選用雅致、美觀、優(yōu)質的器皿作為茶具,用以襯托茶湯的液色,保持濃郁的茶香,是品味禪茶的重要條件??v觀中國的茶具,先后出現的有陶器、瓷器、銅器、錫器、金器、銀器、玉器、瑪瑙器、漆器,近現代出現了紫砂陶壺、玻璃器具、搪瓷茶缸等等,真可以說是琳瑯滿目,豐富多彩。但我不大贊成茶具過分講究奢華。我在電視上見過一個清末紫砂壺,壺出自名家,做工很好,價值不菲,但主人只把它作為觀賞品而不是用于泡茶。因為茶具太名貴,觀賞和收藏價值躍居第一位,泡茶的功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峨眉山地區(qū)的茶是綠茶。所以在茶具的選擇上,一般人只鐘愛玻璃茶具。這種茶具可塑性大,形態(tài)各異,有雍容大度的玻璃茶壺,也有亭亭玉立的玻璃茶杯,有刻花繁復造型別致的,也有簡潔大方形體勻稱的。一只或一套玻璃茶具擺在案幾上,看起來賞心悅目,不落俗套。用它泡茶的優(yōu)勢更在于,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全在你的注視之中。

萬年寺的禪茶,所用茶具是青花茶盅。你看小師傅拿來幾只青龍盤繞的陶瓷茶盅,放在一張?zhí)贄l編織的小圓茶幾上,古樸典雅,莊重大方,不奢華也不流俗,和佛家追求的境界極為吻合。他用勺子將茶葉分別往里一放,再將茶壺高高舉起,讓煮沸的茶水飛流直下;待茶水滿及杯沿,便將茶蓋輕輕蓋上。稍等片刻之后,再將茶蓋揭開慢慢觀賞,只見那外形扁條、形似竹葉的茶葉,經開水沖泡后,仿佛又活了過來。一片片葉子先是上上下下舞蹈般漂浮,不久后就都陸續(xù)沉到杯底,整齊而莊嚴地直立著。不知它們是否也是在經歷了人生沉浮后,逐步悟透世事看破紅塵,進入這般超然物外的境界。師傅說:“瓷器茶具的魅力就在于,先是給你一種神秘的期待,在期待中增加對禪茶的敬畏和遐想。如果用玻璃杯泡茶,就失去了喝禪茶的魅力,不能領略禪茶的況味?!?/p>

沖泡鐵觀音等茶葉,講究的程序很多很復雜,有百鶴沐?。ㄏ幢⒂^音入宮(落茶)、懸壺高沖(沖茶)、春風拂面(刮泡沫)、關公巡城(倒茶)、韓信點兵(點茶)、鑒賞湯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等多種程序,里面不少環(huán)節(jié)有亂世紛爭和低俗淺陋的嫌疑,和佛家提倡的“禪”大相徑庭。而沖泡綠茶就簡單多了,在簡單的沖泡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更多的心思從繁冗的儀式中解脫出來,更多地領悟茶中的“禪意”。

大多數人在平日生活中,因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在喝茶上也就比較隨意。通常是在早晨起床洗漱完畢,用鋼精水壺燒上一壺水,然后將水倒入早已準備好茶葉的杯子,再一口一口地淺斟慢飲。如果是晴好天氣,便約幾位朋友去太陽下的茶園(有臨水或鄰樹的位置最好),泡上數杯綠茶擁茶而坐,然后漫無目的地東拉西扯;或者什么也不談,就那么靜靜觀賞茶杯里景物的變幻。人們喜歡茶葉在杯中的翻騰旋轉,浮浮沉沉,在觀賞翻騰起伏中去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甚至去梳理自己半個世紀的人生。正如有副茶聯所講:“香茗入杯中,起落沉浮昭事理;佛茶來水上,屈伸舒卷悟人生?!?/p>

摻茶的師傅講:“沖泡禪茶,除了茶葉要好之外,水也要優(yōu)質。明代許次紓在《荼疏》中說:‘精茗疏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f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味的回味,都是通過茶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所含的多種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參禪悟道的緣由。”他強調說:“我們萬年寺泡茶,用的是門外‘彈琴蛙井’里沁出的山泉水,這水純凈無污染,富含礦物質,加上它是流動的,泡出的茶活性元素也較多。所以同樣的茶,用這里的水沖泡,感覺就不一樣?!蔽倚睦锇底运枷耄€因為是沾染了佛家空靈的禪意。因為這里的一石一溪一草一木,每天都受到寺廟晨鐘暮鼓、唱經念佛的熏陶,它們在耳濡目染中其實也在修行,它們最懂得“能徹悟自性便成佛”的禪機。參透禪機的茶水,當然與眾不同。

當然有了好水,還要講究煎茶的方法。古人煎茶,是比較麻煩的,一是在爐子上將茶煮來飲用,一是在爐子上現燒水現沏。當然,泡好茶還得用心盡情。首先對好茶懷有真情實感,其次自始至終要靜心泡茶。同時,泡好茶,必須懂得泡茶之道。這個道,就是“天人合一”的茶道。唐代“茶圣”陸羽認為,一個懂得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儉德之人”。善茶之人,必須有“五美”,即位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飲之美、境之美。有句話叫“喝茶如修行”,茶道是通往內觀世界的方便之門。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好味道。

泡好茶,靜靜觀賞茶葉在水中升騰沉浮,也是一種享受。片刻之后,再輕輕揭開茶蓋,只見悠然飄出的水霧,如出岫之云一般升騰變幻,或直如大漠孤煙,或裊如敦煌飛天。而伴隨水霧升起的茶香,帶著或濃或淡的草木馨香,伴隨香爐里彌散的裊裊的佛香,撲入你的鼻孔,直入你的臟腑。你的心態(tài)自然平和下來,如茶盅里翻騰的茶葉回落到了杯底,進入一種寧馨超然的境界。這時你舉盅慢慢啜飲,耳聽著大殿僧人們鳴鐘擊磬、唱經念佛的梵音,眼觀著茶霧與香爐的青煙相互交融,心便雜念全無,變得安寧澄凈起來,靈魂也仿佛被茶水洗濯過一般。記得《紅樓夢》里的妙玉說過,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彼院纫槐貌枰缱x一本佛經要慢,慢才能細心體味,慢才能排除俗世的煩思雜念,達到“禪茶一味”、空靈通透、澄澈明凈的至高境界。

昌福禪師曾說,品味禪茶的至高境界是“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一”,講求茶品、茶人、茶道、茶事四大理念,“攬?zhí)斓厣剿?、人文性情于一體……”我們誰也不敢說自己達到了那樣的境界,但卻能在淺啜慢飲中,讓甘醇清香的茶湯,從茶杯流到喉嚨,浸潤著你的心脾,舒展著你的神經,滲透著你的靈魂,達到“靜慮”的目的。這時,一切俗念已置之度外,感覺靈魂已被茶水洗滌得空靈純凈,眼前有岸芷汀蘭,胸中有清風明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