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明價值觀的思考
當今的中國社會,商品經濟大潮把人性中的劣根淋漓盡致地沖刷了出來,于是我們看到:世風日下,假貨橫行,貪污腐敗充斥于社會各個角落;人與人之間缺乏理解和信任,利益取代了友誼和愛;“狼性”被當做可貴的品質加以頌揚,而善良卻被視為軟弱可欺遭到恥笑……
這個社會究竟是怎么了?為什么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比如道德、正義、誠信、良心,竟變成了像純凈空氣一樣的稀缺資源?而強權、欺騙、唯利是圖卻像是充斥于空氣中的“PM2.5”一樣,污染著人們的心靈,毒化著我們的社會?
面對種種困惑,我想試著從人類的不同文明類型尋找答案。
人類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農業(yè)國家,經過千年的演變,形成了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儒家文化。農耕文明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為目的,除此并沒有更多的物質奢望,它只要求人們守望田園,男耕女織,因此只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而不需要訓練侵略和掠奪的戰(zhàn)爭技藝。農耕文明要求人們和諧共處,維持在一種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之內。盡管農耕文明并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斗和戰(zhàn)亂,但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業(yè)文明,總體上是和諧、穩(wěn)定和相對保守的一種文明。
以歐美為代表的現(xiàn)代西方文化,實際上是建立在工業(yè)文明基礎上的競爭型文化,它以達爾文進化論為理論依據(jù),強調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主張通過自由競爭和優(yōu)勝劣汰求得社會進步。西方工業(yè)文明就總體而言,更注重人對于物的利用、索取和占有,實際上更傾向于一種物質文明。如果說,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更強調和諧公平,那么以歐美為代表的現(xiàn)代西方文明更強調競爭和效率。盡管西方價值觀有著積極進取、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物質文明不斷提升的作用,但它卻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社會公平的失衡、人性的泯滅以及倫理道德的淪喪。
相對而言,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形容:東方文明是食草的文明,西方文明是食肉的文明;東方文明是節(jié)制欲望的文明,西方文明是放縱欲望的文明;東方文明是退守的文明,西方文明是擴張的文明;東方文明是守道義的文明,西方文明是重功利的文明。兩種文明各有利弊,各有得失。
100多年以來,西風東漸,中國人在受盡西方列強的欺負之后,開始反思并拋棄中華文化中落后保守的東西,學習西方文化中積極進取的東西,甚至有人主張全盤西化。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奪取了國家政權,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又借鑒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的經驗,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經濟現(xiàn)代化。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文明和西方價值觀,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無可避免地進入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給我們帶來生活改善、科技進步和經濟繁榮的同時,又帶來了個性自由的人生觀、利己主義的道德觀和金錢至上的財富觀。就如同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它滿足了人們的物質欲望,但精神瘟疫也接踵而至。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必然的歷史進程,西方價值觀中的精華和糟粕,我們都在承受。
其實,不光是我們中國,當今世界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其存在的種種問題,如資源過度開發(fā)、環(huán)境嚴重破壞、恐怖主義盛行、種族紛爭和局部戰(zhàn)爭不斷、軍備競賽有增無減等等,無不與社會達爾文主義價值觀大行其道有著直接關系。
客觀地說,完整的西方文明還應包括法律意識、契約精神和宗教情懷,而這三條,在某種程度上是同東方文明中的公正、誠信、和諧的精神相通的。
法律意識和契約精神,實際上是給欲望之獸套上了籠子,用正義之劍鏟除邪惡,用制度文明把私欲之水限制在一定的渠道之內,防止其泛濫成災。宗教情懷則是一種精神信仰,它鄙薄物欲,追求崇高,使人有別于動物。具體說來,宗教情懷包括:一、博愛—給弱者以同情和關懷,社會性博愛就是慈善;二、寬恕—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以德報怨而不是冤冤相報;三、懺悔—通過反省不斷去除人性中的劣根,在精神上進行自我救贖,拒絕墮落。
正是因為有了上述特質,西方文明才得以不斷克服自身弊端,被許多人當做具有普世價值的人類精神財富。
環(huán)顧當今中國,我們自己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已經失落了很多,而我們所效法的西方文明,其中的法律意識、契約精神和宗教情懷,卻沒有真正學來多少,反而把早期資本主義的“原罪”部分復制過來。于是,物欲橫流,“人”變成了“獸”,大款、富豪成了大眾追求的楷模,而精神、信仰卻長期缺位。
歷史是否定之否定。面對中國社會的現(xiàn)狀,面向世界的未來,我們都需要以辯證的觀點重新審視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重新評價兩種文明各自的優(yōu)劣短長,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形成信息化時代新的文明、新的價值觀,并使之成為人類共同的目標和行為準則。
有報道說,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后發(fā)表了一個共同宣言,其中提到:“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在構建人類共同文明的今天,“孔子的智慧”已經具有了某種超越國界、種族、意識形態(tài)的精神力量,并且得到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認同。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