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該讀最好的(代序)

精選宋詞三百首 作者:胡躍榮 注


讀書該讀最好的(代序)

讀書自然應該讀最好的書,若讀好書成了習慣,人便自然有了高品質(zhì)的素養(yǎng),思想和靈魂便純凈了,境界和品位也就高遠了,那些不好的東西自然就入不了眼,當然就不容易被荒謬庸俗的東西所愚弄或誘惑,具備抗體的精神與心靈也決不至于受糟糕的環(huán)境所污染。

本詞選要實現(xiàn)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遴選出真正是最好的宋詞,當然會拒絕收錄任何有語病的宋詞作品,而是否實現(xiàn)了編者所期待的目標還得交由讀者鑒證,所以,有必要將本詞選的評選標準與評選過程給讀者一個簡明扼要的交代,也可作為讀書人選讀好書和評鑒藝術之參考。

一、如何評價詩詞作品的真實水平

明白了語言藝術的本質(zhì),自然就會明白,寫詩要從寫實著手,也只有將實情實景寫出了神、生成了魂,才會懂得什么叫造境,為何要造境。才會有可能借“造”出來的情與境傳達作者所希望寄予其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和意境,情便因此鮮活而生動、意也由此而幽深廣遠了。換句話說,任何虛擬都必然直接或間接地依托于存在。這便說明了詩詞藝術的本質(zhì)特征中必然有三個最基本的要素:

(1)一首詩首先是一篇文章,必然要具備完整的語言邏輯結構而且必須遵守規(guī)范的文字公約,才可能有效而準確地傳達信息。

(2)是格律詩就必然會有可以激活情感意態(tài)的韻律結構,并且其韻律規(guī)則還是其激活情感意態(tài)的倚仗,于是才可能用語音美來誘導情思意態(tài)。

(3)詩中的文字信息要能引導和運作讀者對場景的聯(lián)想和描繪,因而能引導讀者定向的情感思維,雖然其定向的情感思維可以有多維性和多層性,卻不是不著邊際的漫天遐想,這通常被人們描述成詩詞意境。

這三條才是詩詞藝術的共性和特質(zhì),尤其是詩詞中的文字引導和運作讀者對場景的描繪和構想,并由此產(chǎn)生定向的思維情感共鳴所獲得的美感效益,才是詩詞最根本的內(nèi)在品質(zhì),這個品質(zhì)只與文字組合所內(nèi)含的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方式有關而與詞藻無關。所以,詩人都得先過語言關。

簡單地說,任何一首詩都少不得這樣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完整系統(tǒng):情境描繪(前提環(huán)境)、誘發(fā)情感(思維過程)、產(chǎn)生感覺(獲得效果)——沒有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的邏輯系統(tǒng)就沒法談詩詞藝術,盡管詩詞藝術可以是形象思維的藝術,也可以是抽象思維的藝術,而且無論其形式如何簡略,一樣地都少不得這樣的一個邏輯過程。于是,這便是評鑒好作品最基本的標準。

進而,宋詞不僅是詩的藝術,而且還特別有依托詩聲而獨創(chuàng)的詞調(diào)藝術和突破傳統(tǒng)的詩句模式而創(chuàng)生的語法。句法藝術,其個性化特點也是通過語法。句法而創(chuàng)新詩聲的語音聲律(詞調(diào)),并因此而誘導和激發(fā)讀者的生理性感應,以至能使人先一步獲得生物性美感。所以,一個好的宋詞格律(詞調(diào)),常常還不需要認真解讀其填寫的文字內(nèi)涵,只要能與其文字聲調(diào)與節(jié)奏相合了就能讓人直接感受其中的語音語調(diào)美,這就為享受宋詞的語言美制造了一個大環(huán)境。于是,宋詞作品是否具備語音語調(diào)所生成的美感與親和力,是評價宋詞作品質(zhì)量的一般標準。

宋詞的這種語言藝術還是其他文體形式所無可比擬的,盡管后來的元曲也追求過這同樣的目標,但其為渲染情調(diào)和唱腔而摻入了過多的俗語和襯字襯句,使其在文學藝術品質(zhì)和高雅性方面大打折扣,也必然會受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特定時期的民風民俗制約而難以穿越時空而不朽。或許,這也可以提醒讀者,要創(chuàng)作劃時代的優(yōu)秀詩詞,特別忌諱使用不合語言規(guī)范的當下流行語,尤其忌諱使用那種暗語式的自創(chuàng)語言或生造文字。簡單地說,高品質(zhì)的藝術總是可以穿越時空的,都可交由時間檢驗。

二、評價詩詞水平的基本標準

這樣說來,本詞選選擇詩詞作品的標準自然要包括以上內(nèi)容,可概括成四個最基本的要求,其首要的自然是文學水平與語言品質(zhì)的評價。

1.文辭品質(zhì)(30分)

其中包括語言邏輯結構(10分)、詩詞謀篇(10分)、文辭達意及組詞造句的水平(10分)。于是,凡是有違犯語言邏輯乃至違犯思維邏輯的,凡是生造、臆造詞語和拼湊語句或韻腳的,凡是情與景不相合的,凡是作者想要表達卻沒有表達出來而又不得不通過作品以外的其他文字作解釋的,都在劣質(zhì)作品的范圍內(nèi)。若要比拼作品的文辭品質(zhì),評價的也將是其文辭所要達到的目標和全篇原本可以達到的目標及其實際取得的效果,自然,其語境就是最直接的比拼對象,而且,所有的構詞都要經(jīng)得起反復推敲。

語言評價中最簡單的手法是:若用替換詞替換原作的某個詞句之后,該作品品質(zhì)就可以上好幾個臺階了,這就足以說明原作的文字水平太差,這類作品當然地沒有資格進入本詞選而作為語言范本了。文辭經(jīng)不起推敲的也將在比拼中淘汰。

既然本詞選的目標是將其作為最基本的語言范本,在文辭品質(zhì)上扣分當然是極其嚴酷的,犯規(guī)就得出局。這是因為:語言障礙必然帶來思維障礙,思維有障礙的人便無法涉及語言藝術,而且還會貽害讀者,為精神病人鼓噪的人只是因為他病得比精神病人更厲害。

2.詩詞意境(30分)

其中包括造境的手法15分(起句、過片、結句的功能實現(xiàn)各占5分),語言效果15分(本原意境、自然感覺或稱感染力或稱信息可識別度、可誘發(fā)的聯(lián)想,此三項各占5分)。此處評價的是由造境、聯(lián)想和入境而自然產(chǎn)生的詩境意境的激活、引申和擴展的可能性與可靠性,更包括引導讀者情感共鳴所能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虛而不實的假情假意是無法讓人入境而產(chǎn)生共鳴的,自然就入不了圍。詩詞入境其實說的是引導讀者入境的真實狀態(tài)。

作品把握住了詩詞意境實際上就把握住了題材的選取標準,對相關題材的有效描述或形容才可能產(chǎn)生詩詞意境。特別地,只有來自于生活的題材才具備親和力,才可能產(chǎn)生好作品,只有真實的生活中才會有真善美,才會產(chǎn)生真實而動人的情感,只有情感涌動時才會產(chǎn)生美好的意境,換句話說,只有認真而真實地生活著的詩人才可能創(chuàng)作好詩詞。所以,評價作品的意境時,只需站在讀者的角度著眼就是,其中的讀者是男女老少、在各行各業(yè)生活著的各個社會階層里的每一個只要能識字的人,唯一不包括自詡為詩詞權威的所謂“理論家”(正如辛棄疾所言“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詩詞原本是給每一個現(xiàn)在活著的和以后會活著的人欣賞的,只能給詩人看的就已經(jīng)不可能是好詩了,即便詩人可以空談意境也沒用,這里不選。所以,本詞選自然就不需要再為作品題材的選擇特別地設立評選標準,卻會自然包括生活中的各種情感情態(tài)與各類生活素材。于是,這種自然評選所產(chǎn)生的關于那種題材內(nèi)容的詩詞作品越多,就直接證明了人類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在那個方面的需求就越重,所以才會魂牽夢繞,其現(xiàn)實性無論從什么角度思考,也無論從什么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都沒有理由可以回避。

3.聲律效果(20分)

其中檢驗的自然是語音語調(diào)是否合格(10分),然后評估聲律是否和諧(10分),膾炙人口才可得兩個滿分。

詩詞的平仄格律不僅僅是平仄語音組合的基本規(guī)范,還需要作品本身的語音組合產(chǎn)生的和諧效果。換句話說,語音合了平仄格律可以基本保證讀起來不至于太拗口,但不太拗口并不代表就一定語音優(yōu)美,不合語言規(guī)范的文字組合、拼湊的字句和生澀用詞的直接表現(xiàn)之一通常是“拗口”。尤其是宋詞的詞調(diào)還包括了語態(tài)、語調(diào)、句型、句法等許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這些共同作用的最終結果只有兩個字——自然。所以,不能有基本語音語調(diào)美的詞作都屬于被直接淘汰的范疇,也就是說,在比拼聲律效果時比拼的就不只是文辭品質(zhì),還要看其句讀所產(chǎn)生的美感度,評價的也只以效果為準,不談虛空理論,好聽就是,因為這里是選詞而不是選文,詩聲詞調(diào)自然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這實際上是評選的必要條件之一。而評選結果也充分說明,若詞牌格式有先天性語音語調(diào)不和的毛病,凡屬該詞牌詞式的作品基本就無須評價而自然失去了參與評選的機會,因為這樣的詞牌詞式原本就沒法產(chǎn)生好作品。

4.獨創(chuàng)性(20分)

其中檢驗的自然是:句型句式(10分)、妙句(5分)、自創(chuàng)妙句(5分)。特別地,“自創(chuàng)妙句”可以重復得分,即先得了“妙句”分(得5分)之后再來評價是否是獨創(chuàng)(再得5分)、化用(得2分)、改寫或借用(得0分)。自創(chuàng)妙句分設置不高的道理也是因為此項得分的重復率其實是很高的,譬如“文辭達意及用字水平”就可能因此得滿分(在其他語句都符合文字規(guī)范的前提下),而妙句的產(chǎn)生必然會有造境而來的鋪墊,所以“語言邏輯結構”和“詩詞謀篇”也都可能因此而得滿分,于是,某件作品中即便無一個句型句式,只要有特別感人的或膾炙人口的語句也會當然地脫穎而出,這與本詞選的根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要的就是語言美。自然結果也充分證明了,進入本詞選的作品都有妙句,而且大都是自創(chuàng)的妙句。

三、充分理解宋詞是對唐詩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唐詩宋詞其實都是講究句型句式的,比如排律詩就有字數(shù)、句讀和對仗的明確規(guī)定。宋詞既然是唐詩的傳承與發(fā)展,宋詞中的句型句式則更加豐富多彩,但一般不會像排律詩那樣作硬性的“必定”要求,有不有和有多少句型句式,全憑作者按自身能力和創(chuàng)作題材自己作主。這就說明,有無句型句式的作品,各自的文學品質(zhì)通常就已經(jīng)不在一個檔次了,尤其是在具備文學品質(zhì)高的前提下還能做到雅俗共賞、老少皆宜,更是難得。進而,由于宋詞藝術對句型句式的寬松態(tài)度,充分體現(xiàn)了有句型句式的作品也就有了相對的獨創(chuàng)性,至少就絕不會是一般的散文語句,于是,這項指標就不能不作為遣詞造句的基本內(nèi)容進入評價標準。

又,宋詞中的唱和是最流行的創(chuàng)作模式之一,于是,其中大都先天性就有了一種特定形式的“臨摹”而弱化了“創(chuàng)作”,所以其中大多無好詞,至少在比拼時,同等條件下就應該優(yōu)先獨創(chuàng)作品。本詞選對改寫別人的作品,無論是否改換了詞牌詞式都不?。ɡ缂湓~)。尤其在進行宋詞作品質(zhì)量比拼時,獨創(chuàng)語句自然要優(yōu)先于化用語句,基本不接受改寫語句,卻可以引用,因為引用也是文章表達的一種方式,而改寫通常會有剽竊之嫌。同時,此方法還可自然減少作品的相似性而擴展所選作品的題材、風格與情調(diào),以贏取更廣泛的讀者并擴充讀者的視野以及擴充本詞選內(nèi)容的覆蓋范圍。所以,設立獨創(chuàng)性評價指標就是要排除那些特別沒有個性的作品和雷同作品。

讀者或許會問:自度曲豈不是最典型的獨創(chuàng)?這是一種誤會,“創(chuàng)新”必須是在比別人做得更好的前提下因“創(chuàng)”而“新”,其中的“新”不是另類而是好而新奇的意思,大多數(shù)自度曲作者的出發(fā)點其實只是“己力之不及故別開蹊徑”,以使得人們無可比較而可以任其或任其一伙人自吹自擂而已。自度曲之所以成為自度曲畢竟是未能被人們所接受,否則被大眾所喜愛的話就不再有“自度”的概念而會被稱為“首創(chuàng)”,光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這類被冠以“自度曲”的詞牌詞式中原本就沒有太好的作品(已經(jīng)被前人最廣泛地驗證過了)。本詞選對此不給予特別關注其實還是堅持“一視同仁”的原則,也還是出于尊重的態(tài)度,并不帶任何偏見,遵循“道法自然”就是,真有實力的作品也自然會有機會脫穎而出的。

進而,這里不對“首創(chuàng)”設立評價指標,是因為宋詞格式(不包括唐詞格式)中最終被大眾所接受的詞牌詞式原本就沒有一個不是被其他人修繕之后才定式的,即:宋人的首創(chuàng)詞式大都有聲律不夠和諧的問題,其實大都是沒法真正成為“正格”的。于是,設定“首創(chuàng)詞式”這樣一個評價指標,對體現(xiàn)作品的實際水平毫無意義,反而會成為降低詞選水平的因素,只有排除了一切干擾因素所選出來的作品才是對讀者負責。最終的評選結果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四、評選方式與評選范圍

1.本詞選的選擇范圍

宋詞是一種特定的詩歌藝術體裁的專用名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重要和最璀璨的中華國粹之一。因為這一特定的語言文學藝術形式成熟并定型于宋代,而且宋代的宋詞還是繼唐詩之后的中華詩歌藝術的又一個頂峰,因而得名。本詞選所談的宋詞,自然是建立在這個本原概念上的,但為了全面而真實地反映出宋詞文化發(fā)展頂峰時期的藝術水平與狀態(tài),本詞選所言及的宋詞還限定了一個特定的范圍,即專門指宋人創(chuàng)作的宋詞。換句話說,本詞選所選定的宋詞只能是由宋人創(chuàng)作的,宋代之前和之后的其他人創(chuàng)作的宋詞都不在本詞選的評選之列,盡管其中也有高水平的作品同這一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相去不遠,卻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不選入本詞選也不至于會影響讀者對宋詞文化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或者還可將本詞選的選擇范圍更清晰地圈定為:按中華歷史年鑒,宋朝起于公元960年,止于公元1279年,于是,凡是于這個時間段內(nèi)曾經(jīng)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任何成年人的宋詞作品都在本詞選的評選范圍內(nèi),不論民族和地域,即包括跨越過這個時間段的任何成年詩人都被本詞選定義成了“宋人”。所以,本詞選的選詞范圍涵蓋了《全宋詞》中的全部作品,并在《全宋詞》的基礎上再擴張,盡可能不遺漏這一時期的每一件特別好的作品,并保證進入本詞選的作品就一定會有相當?shù)目勺x性。直接地說,在這一時期內(nèi)的頂級宋詞作品一定會在本詞選內(nèi),但本詞選中的宋詞未必都是頂級宋詞,即便是將全部頂級宋詞加起來,原本也不過一百多首,所以,可讀性強的文字其實就已經(jīng)是很好的了。全都是頂級作品只能是給天才看的,將人人都當成天才只能扼殺天才。所謂可讀,便是說有其教益,但三百首的指標畢竟還是稍許少了點,卻不可概而求全。

2.本詞選的評選方式與過程

既然《精選宋詞三百首》以選取最優(yōu)秀的宋詞作品為目的,其評選方式就必須堅持廣博而無遺漏、摒除偏見而公正公平的原則,所以,評選方式便采取了以海選入圍加擂臺比拼的方式進行。

第一輪,海選。

即從兩萬余首宋人寫的宋詞作品中,以基本滿足“評選標準”為基準,用拔尖分層法(五層)海選出400~500首候選宋詞,無論取到哪一層,取樣大于400了就止于這一層,以保證公平而無遺漏。第一輪完成后再將入圍作品按詞牌歸類,以此打亂拔尖分層時所生成的次序,防止先入之見干擾下一輪的復評復選。

第二輪,初選。

即重新用拔尖分層法(優(yōu)中選優(yōu))于第一輪所得400首左右的作品中再逐層次取出更好的300首作品作為初選對象,前三層整層入圍,若不足300首時,在下一個層次用簡評拔尖的方式補足初選300,所余者放入初選被淘汰作品之中等候比拼。

之所以要“重新用拔尖分層法”比選,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和避免前一輪可能會因為“色彩繽紛使人有目不明、音響交錯使人有耳不聰、山珍海味使人食欲不振、良莠混雜使人失其取舍”所產(chǎn)生的失誤。

將初選作品按詞式的字數(shù)排列詞牌、按詞作內(nèi)容調(diào)整次序,這樣可以比拼掉一些內(nèi)容和格調(diào)可能雷同的詞作,同作者同題材同格律的詞作一般也不重復選取,但不拒絕情感角度完全不同的作品,保證多樣化,并由此盡可能為讀者多介紹一些特色鮮明的宋詞好調(diào),但有少數(shù)好調(diào)因為缺少好的作品而不能入選,在所難免。也以此方式打亂拔尖分層時所生成的次序,防止先入之見干擾下一輪復評復選。

第三輪,比拼。

將海選出來后沒能進入初選的作品,逐個依次向進入了初選的300首中相應系列(短令、中式、長調(diào))的每一首按評選標準的各項指標作比較(品質(zhì)似乎有些可比性的就按各項評選指標打分拼比),優(yōu)勝者(分高者)留下,失敗者(分低者)出局。

如此評選完畢之后再作檢驗。先給每一首被選定的詞作編號,再作各項數(shù)據(jù)分析,獲取定性規(guī)律,并以此檢驗所選作品在這個定性規(guī)律中是否符合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和評選結果是否符合詩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若有例外就必須找出產(chǎn)生例外的原因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用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鑒定評價標準的合理性。

之所以要海選加比拼,說穿了,無非就是要遵循“道法自然”的規(guī)律。道法自然就可以摒除偏見而實現(xiàn)真正的公正公平。

為保證評選的準確性,在做完數(shù)據(jù)分析之后還要將被淘汰出局的作品再重復一輪上述擂臺式比拼,有出入時就得檢測新舊數(shù)據(jù)分析之間是否有出入,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果有變化時就得以新的數(shù)據(jù)分析為標準,重新鑒定評價標準的合理性并再重復一輪上述擂臺式比拼,直至兩者都沒有出入時才能定稿。

五、本詞選的評比案例

【例一】關于趙以夫的《鳳歸云》的參評過程。原作為:

正愁予,可堪去馬便馬非馬非。擬折一枝,堤上萬垂絲。離思無邊,離席易散,落日照清漪??嗍墙谴吖?,虛床難寐,夢魂無路歸飛。

陡寒還熱,急雨隨晴;化工無準,將息偏難,更向分攜處、立多時。吟鬢凋霜,世味嚼蠟,病骨怯朝衣。我有一壺風月,荔丹芝紫,約君同話心期。

這是嚴格仿制柳永體的作品,文字方面無大礙,聲律卻被柳永體給束縛住了。柳永原創(chuàng)的此調(diào)有明顯的不足之處。

一是,下闋起句處應增一韻,例如將此詞下闋“將息偏難”中的“難”字改“遲”字就是,不害意境和句法,還避免了用上闋已經(jīng)用過而沒必要重復的用字。雖然慢詞的韻腳可稀,但凡事都該有個度,過極必反。

二是,上下闋結句宜改六字句為七字句,將上闋“歸”字前添一“倦”、下闋“話”字前添一“醉”字即可。平韻詩與仄韻詩的聲律原理及其整體的聲律效果是極不相同的,這類問題在唐詩中以及在宋詞對唐詩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早已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所以,不能隨意將仄韻詞的“煞聲”方式用于平韻詞。這樣針對問題的修改可使每組句子的句末處全為“仄平平”,詞調(diào)也就清晰了,聲律效果會更好,而且合理的韻腳還可使詞式中的句法清晰可見。

所以,該作品的詞調(diào)不清晰,于是導致整體聲律效果有欠缺,而聲律效果是評價宋詞水平的核心標準之一,其基本底線未能達到,故不能入選。

此例說明,宋代“首創(chuàng)詞式”通常都是需要修繕的,關于這一點,有大量詞牌定式的過程可鑒證。如何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應該想明白的問題。

【例二】關于宋祁的《錦纏道》的參評過程。原作為:

燕子呢喃,景色乍長春晝。睹園林、萬花如繡。海棠經(jīng)雨胭脂透,柳展宮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醉醺醺、尚尋芳酒,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里人家有。

(1)獨創(chuàng)性評價:

其中核心句還可讀成“醉醺醺、尚尋芳酒,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里人家有”,這句屬于地地道道的改寫(不屬于化用)的“借問酒家何處是,牧童遙指杏花村”,勉強算妙句得5分,但自創(chuàng)妙句得0分;又,該詞是宋祁的自度曲,盡管其中僅有添襯字的強調(diào)句型而不見對偶這類高品質(zhì)的句式,原本也可將“自度”作“獨創(chuàng)”這樣抬高而讓該項可以不扣分,可因為此句讓讀者感覺與上闋對應句式相差太遠(其實只是再添了一個襯字“問”而已),以至于后人根本就不識詞式了,甚至還為其句讀而爭吵不休,更是讓后人連臨摹都是怪模怪樣的,如此與讀者不通心自然就失去了可效法的意義,句型句式又可以不給分,守中吧,算一半,得5分。

(2)聲律效果評價:

下闋結句與整個聲律系統(tǒng)有些不和諧,是源于緩聲促調(diào)處理不當,以至于后人連其調(diào)都把握不了,所以,從公眾反映的自然效果評價,聲律和諧最多能得一半分5分,這應該夠?qū)捜萘?;又因為自度曲原本就無拘無束而無可比較,語音語調(diào)全憑作者自己隨意而為,“聲調(diào)合格”項給分本身就有些說不清,給滿分更會讓人不服,既然已經(jīng)明顯會被淘汰了,不妨更寬容一些,還是拔高將滿分八折給8分吧。

(3)詩詞意境評價:

該詞僅僅是直敘風景的消遣詩而已,即便有意境也是改寫別人的,尤其在造境、鋪墊、入境等各個方面都無亮點(不是自然產(chǎn)生而要勉強進入別人已經(jīng)設定的意境原本就有些不得已),甚至讀者對做這些的必要性都感覺不到,就改寫而來的核心句而言,其中有空洞的“醉醺醺”的情態(tài)描述(醉了還要酒,很俗的普遍現(xiàn)象,無創(chuàng)意可言),可讀者卻找不到絲毫感覺,而人家的原作中原本就沒有“問”者的任何描述,卻一個“遙”字便可讓讀者明確地感受到了“問”者的饑渴,何況還是寧靜而人煙稀少不得不逢人就問(找酒家卻問小孩而不是問成人)的自然場景可入境。為避免爭吵,還是拔高,此項就給一半分吧,得15分。

(4)文辭品質(zhì)評價:

作為直敘的風景詩而沒有任何可激活情感情態(tài)的文字及文字組合,大約除了語言不犯規(guī)之外便難見所長,為避免爭吵,還是拔高,此項還是給個及格分吧,得18分。

該作品總得分56分。

宋祁的該作品在第一輪時入圍,第二輪時末批進入初選,第三輪比拼后出局,最后檢驗時被確認淘汰。可因此評估本詞選確定入選作品的過程與細節(jié),本詞選雖然只取300首宋詞,但每淘汰一首有可讀性的作品都是十分慎重的,都會反復評估所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尤其是對讀者生成基本素養(yǎng)的影響。

【例三】關于吳激的《春草碧》的參評過程。原作為:

幾番風雨西城陌,不見海棠紅、梨花白。底事勝賞匆匆,正自天付酒腸窄。更笑老東君、人間客。

賴有玉管新翻,羅襟醉墨。望中倚闌人、如曾識。舊夢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陳跡。落盡后庭花,春草碧。

此詞質(zhì)量原本就很一般,卻被不少詩評人過度而虛空地夸張了。例如:起句說的是眼前的景象,接下來說的卻是往日的輕狂,但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轉承(可參考賀鑄《鶴沖天》,同樣是先說眼前,然后是“當時早恨難歡偶”轉承說及當年的美景與今日的相思)。于是,要從起句開始反自然語言邏輯地認出作者“接著說的是往日的輕狂”,還真需要讀者有寬仁之懷,而且還要有能力幫作者補充內(nèi)容而自圓其說才行。否則,問題就復雜了:既然不見海棠紅、梨花白,又如何“勝賞”?“勝賞”卻又“匆匆”的話須得見過什么之后才好說的?;蛘?,樹上的不見了可能在地上,如果樹上、地上的都不見了,自然就與近日的“幾番風雨”無關了,也與結句中的“落盡”沒什么關系,倘若將“不見”改成“落盡”(可這個又被下闋用了),此句就可勉強說過得去,即“底事”就有了著落(在此處,“不見”的事沒法談“底事”),指的是“春已盡”,而“勝賞”也可勉強地解釋為“過去曾經(jīng)賞過的繁華”(但太過突兀而仍然屬用詞不當,還有如“春光又陳跡”與“春草碧”中的兩“春”之尷尬),“匆匆”也就塵埃落定了。但按這種“幫人圓場”的方式疏通語句語意的話,再接的下句麻煩又來了,其中又少了邏輯轉承(因為前面沒交代是“過去”),此時從哪來的酒興還嫌“酒腸窄”?尤其此時能有這副情腸么?至少“笑”得毫無道理,也非苦笑——別把莫名其妙當成是藝術手段!這些麻煩還將繼續(xù)傳下去:上闋結句完全是一個離塵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下闋卻又是凡夫俗子的相思切切,不僅沒有轉承,而且根本就不是一個滋味。還有,下闋結句完完全全重復了上闋起句,上闋全不要也罷(相關的重復了,剩下的全不相關)!但只要半闕的話,起句又有問題了。

知識總是相通的,真藝術總會是和諧的,即便是書法中的每一筆都要考慮這個字的整體結構、每寫一個字又都要兼顧前后左右的其他字符的架構,詩文中語句、語意不連通能行么?此詞的語言邏輯問題多多,自然不可取,若給評分更是多此一舉,所以初選就沒能入圍。

文人夸張許多冷僻文字時,大多都是幫助作者添加了許多作品中原本就沒有的文字和內(nèi)容以及作者或許想說卻沒有說出來的意思,其實還是為了詩評者的自我表現(xiàn),或者,之所以要用一些假大空的贊語,只不過是要特別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已,至于要讓讀者注意作品還是注意詩評人自己,應該是顯而易見的。此例也可能是有人對吳激出于某種憐憫,才拼命地想將吳激說成是一個“愛國者”,才會過分吹捧這首詞。這首詞本就屬于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后語、上闋無關下闋之范例,這正是作者矛盾人生的直接寫照。

且不說這首詞是否是吳激的作品還有爭議,僅就許多人將該詞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鈴》、鄧千江《望海潮》、辛棄疾的《陂塘柳》、晏幾道的《鷓鴣天》等優(yōu)秀作品并列而言,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因為過分吹捧這首詞的“詩評家”太多,編者卻又不可能將其編入本詞選,自然就不得不用此方式特別地交代幾句,或許這樣也可以將其作為一個典型例案表現(xiàn)本詞選在評選過程中直接淘汰某件作品的示范。

此例也足以說明,真正的藝術都有著天然而純粹的個性,不需要也絕不會顧忌或迎合某些人的嗜好或說法而失去自我,是好的則人人皆知其美,不美的也絕不會因為誰將其涂脂抹粉就改變了其品質(zhì)。

【例四】關于李清照的《南歌子》的參評過程。原作為: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竹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該詞的確很好,尤其聲調(diào)情境自然流暢,特別有“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雖然只是生動地表達了“物是人非”而已,但仍然屬妙句,只可惜前段結句中的“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同樣也是用“衣”作為媒介表現(xiàn)情境的,而且“涼生”與“解衣”有些不對景,至少字面上就難與讀者通心,即便將“起解”作“起取”解也沒有用,文字的意境是自然引導讀者感同身受的,而不是給讀者的思維增添負累的。還有,《南歌子》詞式中的字數(shù)已經(jīng)不少了,完全可以另換物景表現(xiàn)情境而不至于單調(diào),即該作品在謀篇酌句中還是存在明顯的缺陷。又因為《南歌子》作品中,同級別的好作品實在太多,更從人們的生活內(nèi)容和情感情調(diào)的覆蓋面考慮以及受選詞數(shù)量的限制,就只好忍痛割愛了。所以,這首詞是在最后定稿時才出局的。

六、關于簡注

正因為“天下皆知其美為美”,所以,高品質(zhì)的詩詞作品自然都能與讀者通心,原本就是不需要加注釋的,本詞選之所以要給詩詞作品加疏注,無非是幫助相關知識不夠豐富的讀者(譬如少年兒童)省下查閱資料或查閱字典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而已,以使得讀者在品讀詩詞的時候能夠即時而直接地品味詩詞意境、享受和獲取靈魂深處的美感與共鳴,同時還能讓讀者更深層次地掌握成語和典故并學會如何運用。

對于生成詩詞意境的關鍵性文字,當讀者不得不放下作品去查閱資料或詞典才能理解時,這種美感與共鳴的興奮度通常就會打折扣了,于是便少了許多讀書的樂趣,也降低了讀書的效益。本詞選既然要為讀者創(chuàng)造愉悅的讀書環(huán)境,給詩詞作些簡單而必要的注釋自然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服務內(nèi)容。之所以是簡注而不是詳細地解釋作品,意味著稍加點撥而已,決不能越俎代庖地代讀者讀書或幫讀者理解,那樣會讓讀者找不到讀書的感覺。只簡單地注釋或提示讀者可能“不得不”查閱的資料以解讀詞義或典故,讀者能夠輕松意會而能連通作品的內(nèi)涵與意境就好了,多言數(shù)窮、知止而止。需要讀者深化理解、聯(lián)想、映射與引申時,讀者自己會去做的,幫讀者做就是誤導。尤其在理解能力和聯(lián)想水平這類問題上,誰也不會比誰高明,何況好詩詞的真正妙處就在于可以激活讀者的多向聯(lián)想呢?何況其中可能還有許多可以聯(lián)想的內(nèi)容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呢?“學無先后、達者為先”,而達與不達都得交由時間和未來鑒證,不是任何人可以確定的,自以為比讀者聰明就不只是對讀者的不尊重了,而且還是對讀者的侮辱。至于以此藍本教幼兒讀書則是家長和老師的責任,而不承擔責任的人就不該不負責任地瞎摻和。所以,本詞選的簡注只要保證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可以教子讀書就行了,除了對已經(jīng)被證實有普遍性誤讀(或已經(jīng)被誤導)的問題,編注者才略加說明之外,本詞選都不對其中的作品作任何解讀。

還有,本詞選之所以要加簡注,也是為了提醒許多“現(xiàn)代詩人”:生造和臆造詞語從來就不是人類文化與文明,別把自己因為語言基礎太差而讀不懂的文字誤認為是中華詩詞藝術可以隨意地濫用文字或拼湊文字符號的依據(jù)。所以,本詞選加簡注還為了告訴讀者一個簡單的道理;中華語言是源遠流長的,每一個文字的使用者都必須堅守文字公約,也只要按文字公約檢索就沒有讀不懂的字句,否則就不屬于人類語言的范疇,與使用這些文字符號的人是否有“詩人”或“文學家”的頭銜無關。

于是,理解作品和評價語言文字的水平必須由作品自身說話,而不能聽作者解釋,尤其不能聽作者的追隨者或崇拜者的解釋,任何用于人類社會交流信息的文字必然要符合文字公約,而符合文字公約的任何體裁的文字中所表達的信息內(nèi)涵都只能是特定的和有限的,絕對不會因為讀者而改變,更不會因為讀者的改變而改變,只會因讀者自己悟性太差而錯讀或讀不出的信息,卻不會因為讀者“聰明”而增加這些文字中原本就沒有的信息。所以,本詞選的簡注決不會自作聰明地誤導讀者。好詩總可以同讀者通心,詩詞原本就是不需要作者或別人幫讀者解釋什么的,尤其要杜絕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給詩詞作品添加原作中原本就沒有的任何信息內(nèi)容而誤導讀者。何況人們對宋詞藝術原本就知之甚少,對宋詞藝術的研究從來都沒有深入到其藝術內(nèi)核之中去過,無非是在其周邊觀望揣測而已(《后記》中將會有特別的見證),這些都是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最大障礙,在這種情況下,若是誰還要想注釋其聲其調(diào)自然很難讓人信服,又何必誤人誤己?

如此說來,注釋詩詞需要“廣征博引、源流分明”么?如果這樣,一定是譯注者試圖將自己的主觀意念強加于作品之中,讀者完全可以斷然拒絕,而本編注者更是不屑于此。所以,本詞選的簡注只會盡可能地簡略而不會自作多情或自以為是地加油添醋。誰曾聽過或誰曾見過哪篇文章或者哪個人會在引用了一句唐詩宋詞之后再加注釋來解釋他所引用的唐詩宋詞的?引用的文字還要解釋的話,只能說明這個人的表達能力太差了。

同理,本書編者既然只是為讀者推薦詩詞作品,所以只需要關注讀者能直接從作品中個性化地品味和感知作品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只需要關注怎樣給讀者帶來讀書的愉悅和情感的共鳴,自然就認為除詩詞作品中的文字以外的任何信息都將與此無關,將那些不相關的東西摻入其中都是誤導讀者或者是刻意添加詩詞作品中原本就沒有的其他信息內(nèi)容,當然不能取!所以,本詞選不會在“簡注”中添加詞作者的個人簡介或傳記文字,關于作者的簡單信息也只作為“附錄”另外列出于書后。

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本詞選僅僅只是詩詞讀本而不是詩詞文化的研究論著,讀者若對詩詞文化的研究或?qū)υ娫~作者的生平軼事之類的內(nèi)容有興趣,應該去找專項資料研究才是,這些都不屬于本詞選應該提供服務的范圍。

七、排除干擾

1.張揚讀者個性,拒絕名人恐嚇

讀書也是讀人,卻總是以“文如其人”為基準的,而絕不是“人如其文”。一篇詩文只能反映作者某個方面的品質(zhì)素養(yǎng)和意識形態(tài),并不能代表作者的整個人品和其全部的文學造詣,一篇文字的水平最多也只能反映作者是否擅長于用某個文字體裁表現(xiàn)某個題材而已,未必能代表其真正的或全部的文字底蘊。反之,一個高水平的文學家未必都擅長各種文字體裁或者都擅長表現(xiàn)各種生活題材和個人情感。簡單地說,可以根據(jù)文字折射作者的品質(zhì),卻絕對不可以根據(jù)作者的名頭來評價作者的文字,尤其是那些被人抬出來的名人是最可怕的,他們不僅誤導了人類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還會讓讀者產(chǎn)生思維障礙和心理障礙。于是,讀者對名家了解愈是少,則對其作品的認知就可以愈是純粹,正所謂“大慧出,有大偽”。

本詞選之所以不將詩詞作者的個人簡介或傳略放在“簡注”之中,而另作附錄,不僅僅是堅持“只為讀者提供精選的詩詞讀本”的基本宗旨,最關鍵的還是要解放讀者的思想,剔除名人干擾,讓讀者處在自由和自主的環(huán)境里,可以無拘無束地個性化地認知和了解真正的詩詞藝術,不受任何人的誤導和不受權威以及從眾意識的壓迫。本詞選的讀者都是上帝,可以不信名人的邪,可以重新評價和定位宋代名家,可以對有許多人捧場的作品說“否”!讀者還可以本詞選作為知識基礎和可比較的資料,在平等恬靜的環(huán)境里同任何人討論和研究真正的宋詞藝術,在愉悅地讀書中獲得真正的教益,這才是本詞選的最根本的出發(fā)點。

2.穿越時空的不朽作品是不受創(chuàng)作背景制約的

不知從何時起,許多讀書人都養(yǎng)成了一種壞習慣,老喜歡在品賞文學作品時,總急于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甚至是時代背景,更有甚者還特別將此作為賣弄學識的資本。這很可笑也很可悲。

僅從作品價值方面來說,假如讀者只能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中了解作品,其潛意識中就已經(jīng)限定了該作品只有在該背景下才能產(chǎn)生,才能被人理解,也只有在與這個背景相同的環(huán)境下才會有其存在的價值,于是,當社會發(fā)展、時代變遷之后,這些作品是否就會被自然宣布了其生命的終結而都應該被自然淘汰?如此說來,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還會有多少可以繼承和可以發(fā)展的?還有,在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下的藝術家們,或者同一個藝術家在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中時又該如何創(chuàng)造人們可以普遍接受的藝術作品?

再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大方面來說,社會發(fā)展的動力起源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和主導,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思維的產(chǎn)物,而思維是通過語言進行的,尤其是語言文學藝術都是思維產(chǎn)品,思維總是可以超脫于人的生存環(huán)境的,所以,語言文學藝術作品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來自于生活(卻未必就是作者的生活)而又能超脫于生活,于是人類才有了神話、科幻小說。唐詩宋詞中被廣為傳頌的寫閨思閨情的大都是男人的作品,是否也要考證他們當時是否服用過雌激素?或者是否可以由此得出“中國人在數(shù)千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雌激素”的結論?人們考證過許多世界名著的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是如何入境的,甚至一些作家當時還會哭得昏天黑地,那也是作者為當時自我的生存狀況產(chǎn)生的情感情緒才至于痛哭流涕么?

如果作者創(chuàng)作時都不能擺脫自身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又能怎樣“超脫”?又何須“造境”?又能從何處著手于“抽象”?直接描述當時的環(huán)境就是了!如此又何須讀者研究該作品的“背景”,按這種邏輯,其創(chuàng)作背景不就在作品中么?直接研究作品就是了,又何須在作品之外喋喋不休!所以說,名人軼事與其作品的內(nèi)容和真實水平毫無關系,反過來,好作品卻可以讓讀者深切地感受作者在他的軼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風采。

真正的好作品必然是劃時代的,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當然可以借助于當時的心境、情緒,卻絕不可以被當時的心境情緒所制約,否則的話是寫不出好作品的。尤其就詩詞藝術而言,作品中能做到“全然有我、全然無我,實景皆虛、虛景皆實”才叫境界,又怎么可以將讀者限制于作者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中呢?要知道,真理和美都是要交給時間檢驗的!

3.根本剔除作品之外的信息干擾

眾所周知,宋詞牌有兩種基本來源,一是記錄和樂而詩,表示該作品可以合什么樂曲,于是曲牌名就成了詞牌名,即詞曲共享而同名;另一種來源是作者為作品取的題目,或是詞中之典型用句。

就詞牌名的第一種來源而論,宋詞作為文學作品,其中的遣詞用句除了把握句讀節(jié)奏與其所和的樂曲節(jié)奏相合之外,根本就與宋樂曲無關,尤其對宋代以后的人類來說,該作品能合什么早已不存在的唐宋樂曲與該作品的質(zhì)量水平一點關系都沒有,給宋詞作品加上“唐教坊曲名”、“南宮調(diào)”、“般涉調(diào)”之類的字眼除了恐嚇讀者之外還能有什么實際意義呢?本詞選只為讀者推薦文學詩詞,所以一概剔除這些毫無關系更是毫無意義的字眼。

就詞牌名的第二種來源而論,相對地說,其數(shù)量更多,以至于宋詞牌名數(shù)不勝數(shù)。在許多詞牌名被人們接受之后,大多數(shù)宋人創(chuàng)作宋詞時只會有個詞牌而不會再添加其他信息,幾成習慣,因此有人說“宋詞有名則無境”。

給文字作品取名原本就是很有講究的,默定成規(guī)是要傳遞作品的核心信息,即:作品名本就是表明作品內(nèi)容的信息代碼,通常是作品內(nèi)容的總概括。所以,給作品題名便是為其作品提供格外的信息,這對評價作品的真實水平來說,是對沒給作品題名的作者和作品的明顯不公。還有些宋詞作品,會在作品前說明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緣由,這就相當于是作者對其作品進行了某種形式和某種程度的詮釋,盡管這可能只是作者對自身生活或者對創(chuàng)作靈感的一種記錄而已,但對讀者而言,完全有理由認為這些附加的信息或情感是原作中根本是、或者基本是不可能由讀者直接在感受作品的文字中獲得的,也就是說,作品中的文字可能原本就沒有這些內(nèi)涵,自然就可能直接干擾讀者對作品真實水平和內(nèi)容的感受與評價,這些做法相對于只有詞牌名的作品也太不公平了,作為品賞詩詞作品原汁原味的詞選而不是文學發(fā)展史資料記錄,對這些附加的文字自然就不宜取納。

本詞選既然只是推薦作品而已,而且,其中所收錄的作品之真實水平還得由讀者自己評價和確認,本詞選當然地就會既不評價作品的水平,也不評價作者的水平,自然更不會為研究作者提供任何其他的信息服務,理所當然地要將這些作品之外的附加信息全部剔除。并且,為方便于讀者品讀和比較,本詞選將凡是同一格律的作品的名字,全都統(tǒng)一地替換成相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更熟悉一些或更多一些親和力的詞牌。

本詞選的編注者希望以上舉措能夠給讀者提供最完美的服務,能讓讀者欣賞和品味最純粹的文字藝術,至于是否是真正的好書,還是交由讀者說了算。

胡躍榮

2013年6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