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柒 爾虞我詐

表達與傾聽(上下冊) 作者:


柒 爾虞我詐

1.不如晚救之以敝晉,齊實利

晉人伐邢,齊桓公將救之。鮑叔曰:“太蚤。邢不亡,晉不敝;晉不敝,齊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晉,齊實利。待邢亡而復存之,其名實美?!被腹烁ゾ取#ā俄n非子·說林上》)

——“春秋無義戰(zhàn)”,觀看上述掌故,對這一格言的認識又深了一層。齊桓公、齊國大夫鮑叔牙都是世人廣為稱道的明君賢臣,但在是否援救被晉國侵略的邢國、何時出兵援救一事上,尚且如此算計,叫人怎么能相信這些聲名顯赫的所謂的正人君子呢?

2.奈何以賤妾之故廢嫡立庶?

獻公私謂驪姬曰:“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斌P姬泣曰:“太子之立,諸侯皆已知之,而數將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賤妾之故廢適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殺也?!斌P姬詳譽太子,而陰令人譖惡太子,而欲立其子。

二十一年,驪姬謂太子曰:“君夢見齊姜,太子速祭曲沃,歸釐于君?!碧佑谑羌榔淠庚R姜于曲沃,上其薦胙于獻公。獻公時出獵,置胙于宮中。驪姬使人置毒藥胙中。居二日,獻公從獵來還,宰人上胙獻公,獻公欲饗之。驪姬從旁止之,曰:“胙所從來遠,宜試之?!奔赖兀貕?;與犬,犬死;與小臣,小臣死。驪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弒代之,況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弒之!”謂獻公曰:“太子所以然者,不過以妾及奚齊之故。妾愿子母辟之他國,若早自殺,毋徒使母子為太子所魚肉也。始君欲廢之,妾猶恨之;至于今,妾殊自失于此?!碧勇勚夹鲁?。獻公怒,乃誅其傅杜原款。或謂太子曰:“為此藥者乃驪姬也,太子何不自辭明之?”太子曰:“吾君老矣,非驪姬,寢不安,食不甘。即辭之,君且怒之。不可?!被蛑^太子曰:“可奔他國。”太子曰:“被此惡名以出,人誰內我?我自殺耳?!笔挛焐?,申生自殺于新城。此時重耳、夷吾來朝。人或告驪姬曰:“二公子怨驪姬譖殺太子。”驪姬恐,因譖二公子:“申生之藥胙,二公子知之。”二子聞之,恐,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保其城,自備守。(《史記·晉世家》)

——春秋時期,晉國是諸侯國中的大國,地位舉足輕重。因為一介女子欲壑難填,晉國便進入了無休止的內亂當中。在上述故事中,驪姬為替兒子謀求太子之位,將鬼蜮伎倆運用到了極致。一方面在晉獻公面前口是心非,裝出一副善解人意、可憐兮兮的模樣,換取晉獻公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則暗中使壞,為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設置陷阱,挑撥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感情。僅從表達方面來看,驪姬的表演委實是功夫到位,陰森可怖。

3.韓急則折而入楚矣

《戰(zhàn)國策》曰:楚圍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于秦,冠蓋相望,秦師不下殽。韓令尚靳使秦,謂王曰:“韓之于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殽。臣聞之:唇亡者其齒寒。愿大王熟計之?!?/p>

太后乃謂尚子曰:“妾事先王,先王以其體加妾之身,妾困弗支也。盡置其身,妾不重,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救韓,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耶!”尚靳歸報王,王遣張翠。

張翠稱病,日行一縣。張翠至,甘茂曰:“韓急矣,先生病而來!”

張翠曰:“韓未急也?!?/p>

甘茂曰:“韓之急緩人莫弗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

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楚矣,臣安敢來?”

甘茂曰:“先生勿復言也!”乃入,言于王曰:“公叔且以國南合于楚。韓、楚為一,魏氏不敢不聽,是楚以三國謀秦也。如此,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

秦王曰:“善。”果下師于殽以救韓。(《太平御覽·人事部·權謀下》)

——戰(zhàn)國時期列國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相互之間斗智斗力,各懷鬼胎,爾虞我詐,由上述掌故可知其一斑。韓國使臣張翠在韓國被楚國中兵攻打的危難之際出使秦國求援,可謂一身而系韓國之安危。但臨危受命的張翠來到秦國以后卻顯得從容不迫,原因在于他不僅深諳“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而且對秦國君臣企圖坐觀成敗的鬼域心態(tài)看得一清二楚。于是,不慌不忙的張翠用一句“韓急則折而入楚矣,臣安敢來?”便四兩撥千斤,輕而易舉地說服了秦王及其權臣甘茂,順利地完成了使命。

4.恐一日之亡國,而憂大王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讓周,以其重秦客也。

游騰謂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鐘,載以廣車,因隨入以兵,厹由卒亡,無備故也?;腹ゲ桃玻栄苑コ?,其實襲蔡。今秦者,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焉,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長兵在前,強弩在后,名曰衛(wèi)疾,而實囚之也。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恐一日之亡國,而憂大王?!背跄藧偂#ā稇?zhàn)國策·西周策·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不僅成了徒具虛名的擺設,而且不斷受到諸侯國的欺凌。秦國相國樗里疾以車百乘來到西周時,周天子因害怕秦國,而超高規(guī)格安排迎接,不想卻得罪了與秦國敵對的楚國。為了平息楚國的憤怒,西周大臣游騰奉命出使楚國向楚王作解釋。從游騰對楚王的說辭可知,游騰是一位老練的外交家。通過援引春秋時期晉國智伯討伐毫無戒備的鄰國狄國(即厹由)和齊桓公假名伐楚而突襲蔡國的故事,將西周超高規(guī)格接待秦國相國樗里疾解釋為是為了楚國著想。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理由居然討得了楚王的歡心,從而化解了一場政治風波。官場上的相互糊弄、相互欺蒙、爾虞我詐,由此可見一斑。

5.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碧锖钤唬骸昂卧??”“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蹦似鸨?,曰:“軍于邯鄲之郊。”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碧锖钤唬骸吧啤!蹦似鸨瞎ハ辶?。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戰(zhàn)國策·齊策一·邯鄲之難》)

——“兵不厭詐?!睉?zhàn)國時,趙國抵擋不住魏國對邯鄲的凌厲攻勢而求救于齊國,圍繞著救與不救、如何相救諸問題,齊國君臣之間爭論不休,而段干綸勸齊王救趙國的主張里,卻計中有計,暗藏玄機。不是要救出一個生機勃發(fā)的趙國,而是要在趙國、魏國兩敗俱傷的時候才救援趙國,從而使兩敗俱傷的趙國、魏國都不能成為齊國的對手,這便是段干綸要為齊國謀求的利益最大化。

6.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

韓、齊為與國。張儀以秦、魏伐韓。齊王曰:“韓,吾與國也;秦伐之,吾將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賜我也?!蓖踉唬骸吧??!蹦嗽S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得交于齊,遂與秦戰(zhàn)。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齊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舉燕國。(《戰(zhàn)國策·齊策二·韓齊為與國》)

——俗云“春秋無義戰(zhàn)”,戰(zhàn)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蘇秦的苦心游說下,山東諸國好不容易才結成同盟,六國合縱共同抵御秦國??墒呛镁安婚L,秦國采用張儀的連橫戰(zhàn)略,利用山東各國爾虞我詐的心理,又將合縱戰(zhàn)線打了個稀里嘩啦。從齊國將領田臣思(即陳臣思)露骨的話語中,齊人陰暗的心態(tài)昭然若揭。

7.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

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趙侯將不許。趙利曰:“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罷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君不如許之,許之大勸,彼將知君利之也,必輟。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保ā稇?zhàn)國策·趙策一·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

——趙利對趙侯所說的這番話,將政治家的心機權變、口是心非表達得淋漓盡致。既講明了利弊,又開列出了方法步驟,還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了如何把握說話的分寸火候,真是一篇表達藝術學不可多得的范文。

8.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

秦、趙約而伐魏,魏王患之。芒卯曰:“王勿憂也。臣請發(fā)張倚使謂趙王曰:‘夫鄴,寡人固刑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請以鄴事大王?!壁w王喜,召相國而命之曰:“魏王請以鄴事寡人,使寡人絕秦?!毕鄧唬骸笆涨毓ノ海贿^鄴。今不用兵而得鄴,請許魏?!?/p>

張倚因謂趙王曰:“敝邑之吏效城者,已在鄴矣。大王且何以報魏?”趙王因令閉關絕秦。秦、趙大惡。

芒卯應趙使曰:“敝邑所以事大王者,為完鄴也。今郊鄴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

趙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戰(zhàn)國策·魏策三·秦趙約而伐魏》)

——張儀耍弄楚懷王的故事盡人皆知,芒卯、張倚合力作弄趙王的故事與張儀所為如出一轍。一方面是芒卯、張倚的藏奸使詐,言而無信,另一方面是趙王及相國的見利忘義、偷雞不成蝕把米。各色人等的鬼蜮心態(tài)昭然若揭,爾虞我詐的面孔也因這個人們或許不太熟悉的故事徹底曝光。

9.周之祭地為祟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鄭朝。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復取之。”周君予之,鄭朝獻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為祟?!壁w乃還之。(《戰(zhàn)國策·東周策·趙取周之祭地》)

——小伎倆有時候也能派上大用場,戰(zhàn)國時發(fā)生的上述故事即是明證。日漸微弱的周天子江河日下,以至于到了任人欺凌的地步,連祭奠祖先的祭地也被趙國掠奪了。求助于諸侯國,顯然無濟于事;見諸武力,又不是人家的對手。于是,鄭朝便出了這么一個歪點子,用數目很少的資金買通趙國主管占卜的官員,輕而易舉地拿回了被趙國奪走的祭地。機智乎?可憐乎?無奈乎?任爾想象。

10.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賈捐之與楊興善。捐之數短石顯,以故不得官,稀復進見;興新以材能得幸。捐之謂興曰:“京兆尹缺,使我得見,言君蘭,京兆尹可立得?!迸d曰:“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使君房為尚書令,勝五鹿充宗遠甚?!本柚唬骸傲钗业么渥?,君蘭為京兆。京兆,郡國首,尚書,百官本,天下真大治,士則不隔矣!”捐之復短石顯,興曰:“顯方貴,上信用之;今欲進,第從我計,且與合意,即得入矣!”捐之即與興共為薦顯奏,稱譽其美,以為宜賜爵關內侯,引其兄弟以為諸曹;又共為薦興奏,以為可試守京兆尹。石顯聞知,白之上,乃下興、捐之獄,令顯治之,奏:“興、捐之懷詐偽,更相薦譽,欲得大位,罔上不道!”捐之竟坐棄市,興髡鉗為城旦。

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猶懼不克;況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ā顿Y治通鑒》卷二十八)

——賈捐之、楊興都不是什么好鳥,而是西漢政壇上的野心家。他們用邪路子對付權宦石顯,只是為了自己在政壇上出人頭地。殊不知姜是老的辣,老奸巨猾的石顯一眼便看穿了他們的心機,故而反手一掌遂將他們二人置于死地。耐人尋味的是司馬光所作的評論:“君子以正攻邪,猶懼不克;況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雖然司馬光說得義正辭嚴,但反觀歷史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許多時候,單靠光明正大的路子扳不倒老奸巨猾的奸臣,往往是亦正亦邪兩手并用,才能扳得倒巨奸大惡。與司馬光同時代的宰相王曾就是采用以邪攻邪的招數,才最終戰(zhàn)勝了不可一世的權奸丁謂。

11.吾欲問汝借一物

卻說曹兵十七萬,日費糧食浩大,諸郡又荒旱,接濟不及。操催軍速戰(zhàn),李豐等閉門不出。操軍相拒月余,糧食將盡,致書于孫策,借得糧米十萬斛,不敷支散。管糧官任峻部下倉官王垕入稟操曰:“兵多糧少,當如之何?”操曰:“可將小解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眻嬙唬骸氨刻仍梗绾??”操曰:“吾自有策?!眻嬕烂孕□稚?。操暗使人各寨探聽,無不嗟怨,皆言丞相欺眾。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問汝借一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眻嬙唬骸柏┫嘤煤挝??”操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耳?!眻嫶篌@曰:“某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養(yǎng)之,汝勿慮也?!眻嬙儆詴r,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門外,一刀斬訖,懸頭高竿,出榜曉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于是眾怨始解。(《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兵行詭道,統(tǒng)兵之人出于軍事上的需要,經常使用一些人們不敢想象的招數,但是像三國時曹操如此使用邪招的并不多見。公開向人家借腦袋用,還不準人家吝嗇,這樣無恥至極的話只有曹操這樣的無恥之徒才能說得出口來!想想也是,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在這一信念支配下,只要是需要,便沒有什么話是說不出口來的。

12.軍事尚權,期于合宜

及關羽圍曹仁于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碧嬖懭撼迹撼枷萄砸水斆苤?。昭曰:“軍事尚權,期于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墒箖少\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倘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碧嬖唬骸吧啤!奔措肪葘⑿旎我詸鄷渲鴩锛坝鹜椭?,圍里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

——自古“兵不厭詐”,而曹操手下的謀士董昭又將這一把戲發(fā)揮到了極致。三國紛爭時期,蜀漢大將關羽自荊州率軍北上圍攻襄樊,天下為之震動,曹操為之膽寒。戰(zhàn)事進行到膠著狀態(tài)時,東吳孫權為了乘機收復荊州而插了一杠子,派人北上聯絡曹操,愿意聯手南北夾擊關羽。對于如此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曹操自然喜出望外,打算允準孫權所請,為其軍事行動保密。而謀士董昭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建議,勸曹操將這個消息泄露出去,一則鼓舞被圍困在樊城的曹軍士氣,一則擾亂關羽及荊州兵士的心智。“軍事尚權,期于合宜?!比绱怂刮闹Z說白了就是: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通權達變,只要對我軍有利就行。戰(zhàn)場上如此,商場上、官場上也不例外。

13.臣得戲君,子得戲父?

孫權使太子嘲諸葛恪曰:“恪食馬矢一石?!贝鹪唬骸俺嫉脩蚓?,子得戲父?”權曰:“可。”恪曰:“乞太子食雞卵。”權曰:“人令卿食馬矢,卿令人食雞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睓啻笮Α#ā豆沤褡T概·酬嘲部》)

——人與人之間對話交流所遭遇的一個尷尬就是不對稱的尷尬,身份不對稱即是孫權和諸葛恪之間的最大尷尬,故而作為臣子的諸葛恪面對孫權指使太子的當面嘲弄,便不能簡單地反唇相譏,而必須采取巧妙的方式。

14.請兄入甕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勣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鞫之,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取。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史,請兄入此甕?!迸d惶恐,叩頭服罪。法當死,太后原之。二月,流行嶺南,在道,為仇家所殺。(《資治通鑒》卷二百四)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來俊臣修理周興的故事,對這句話作了生動的詮釋。

周興、來俊臣是武則天當政時期的兩個惡棍,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了他們手中。等到武則天不再需要周興的時候,來俊臣便接受了審理周興謀反案的命令。于是,深知周興手段高明的來俊臣便玩了這一手現炒現賣的絕活,而讓周興不得不乖乖就范。后人對這段軼事津津樂道,多是從惡人自有惡人磨的角度來理解。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分析,則當對表達和傾聽的無窮變數又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15.通判醉甚,不可當也!

張易升平中上元令,后以水部員外郎通判歙州,刺史宋匡業(yè)使酒凌人,果于誅殺,無敢犯者。易赴其宴,先故飲醉就席,酒甫行,尋其少失,遽擲杯推案,攘袂大呼,詬責蜂起,匡業(yè)愕不敢對,唯曰:“通判醉甚,不可當也。”易巍峨喑啞自如,俄引去??飿I(yè)使吏掖就馬。自是見易加敬,不敢復使酒,郡事亦賴以濟。(《智品·能品》)

——發(fā)生在南唐時的上述掌故可謂是以毒攻毒的范本。刺史宋匡業(yè)經常使酒凌人,誅殺無辜,歙州通判張易便依樣畫葫蘆,借酒發(fā)狂,竟然把刺史宋匡業(yè)給嚇傻了。從此以后不僅對張易敬重有加,而且不再使酒任性了。

16.將此以賜仁肇

宋太祖忌江南留守林仁肇威名,賂其侍者,竊取仁肇畫像懸別室。引江南使者觀之,問:“何人?”使者曰:“林仁肇也。”曰:“仁肇將來降,先持此為信?!庇种缚震^曰:“將以此賜仁肇?!笔拐邭w,白江南主,不知其間,鴆殺仁肇。(《益智編·設間》)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宋王朝以后,念念在茲的就是吞并南唐小朝廷。南唐李后主軟弱無能,主動要求取消國號,自稱南唐主。南唐留守大將林仁肇力主抗戰(zhàn),頗得民心,對南唐后主李煜的卑躬屈膝不以為然。故而宋太祖趙匡胤費盡心機,使出了這出離間之計。可嘆的是,雖然趙匡胤的心思路人皆知,所使用的伎倆也破綻百出,但愚昧的南唐后主李煜竟然上當受騙,對林仁肇起了疑心,并毒殺了這位忠臣。

17.徐老不我毒!

方應龍疏上,階往謁,慰藉甚。嵩喜,頓首謝,世蕃亦盡出妻子為托。既歸,其子密啟曰:“大人受侮已極,此其時矣?!彪A偽罵曰:“吾非嚴氏不至此,負心為難,人將不食吾余!”嵩遣所親探之,語如前。蓋階已知上猶眷戀,未能即割也。嵩既去,書問不絕,久之世蕃亦忘舊事,謂“徐老不我毒”。(《綱鑒易知錄·明紀》)

——明代的大奸臣嚴嵩縱橫官場幾十年,極善于以曲求伸,以陷害他人為能事,沒想到臨老栽倒在徐階的手上。徐階在嚴嵩的陰影下存活多年,深知嚴嵩的厲害。為了徹底打倒嚴嵩,讓他永無反手的機會,徐階煞費心思,上面所述即是一例。在言官方應龍上書彈劾嚴嵩之后,嚴嵩不惜放下身段,千方百計地和徐階套近乎,并在暗中偵察徐階的言行。而徐階更是謹言慎行,即使對自己的兒子,也不肯透露半點口風,始終給嚴嵩以不會落井下石的印象,從而在嚴嵩麻痹的時候給了嚴嵩致命一擊?!盃枱o我愚,我無爾詐”的意思本來是相互之間坦誠相見,不欺不詐,而徐階和嚴嵩則將勾心斗角、相互欺詐演繹到了極致。

18.二人權太重,臣請以計間之

岳正,字季方,漷縣人。正統(tǒng)十三年會試第一,賜進士及第,授編修,進左贊善。

……時亨、吉祥恣甚,帝頗厭之。正從容言:“二人權太重,臣請以計間之?!钡墼S焉。正出見吉祥曰:“忠國公常令杜清來此何為者?”吉祥曰:“辱石公愛,致誠款耳。”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為耳。”因勸吉祥辭兵柄。復詣亨,諭令自戢。亨、吉祥揣知正意,怒。吉祥見帝,免冠,泣請死。帝內愧,慰諭之,召正責漏言。

會承天門災,正極言亨將為不軌,且言:“陳汝言,小人。今既為尚書,可用盧彬為侍郎。二人者俱譎悍,若同事必相龁,乘其隙可并去之?!毙煊胸懺傧陋z,復云:“用有貞則天變可弭。”帝皆不納。及敕諭廷臣,命正視草。正草敕曰:“乃者承天門災,朕心震驚,罔知所措。意敬天事神,有未盡歟?祖宗成憲有不遵歟?善惡不分,用舍乖歟?曲直不辨,刑獄冤歟?征調多方,軍旅勞歟?賞賚無度,府庫虛歟?請謁不息,官爵濫歟?賄賂公行,政事廢歟?朋奸欺罔,附權勢歟?群吏弄法,擅威福歟?征斂徭役太重,而閭閻靡寧歟?讒諂奔競之徒幸進,而忠言正士不用歟?抑有司阘茸酷暴,貪冒無厭,而致軍民不得其所歟?此皆傷和致災之由,而朕有所未明也。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爾群臣休戚惟均,其洗心改過,無蹈前非,當行者直言無隱。”

敕下,舉朝傳誦。而亨、吉祥構蜚語,謂正賣直謗訕。帝怒,命仍授內侍書。明日,謫欽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旬日。陳汝言令巡校言狀,且言正嘗奪公主田。遂逮系詔獄,杖百,戍肅州。行至涿,夜宿傳舍。手拲急,氣奔且死。涿人楊四醉卒酒,脫正拲,刳其中,且厚賂卒,乃得至戍所。亨、吉祥既誅,帝謂李賢曰:“岳正固嘗言之?!辟t曰:“正有老母,得放歸田里,幸甚?!蹦酸尀槊?。

……正博學能文章,高自期許,氣屹屹不能下人。在內閣才二十八日,勇事敢言,便殿論奏,至唾濺帝衣。有規(guī)以信而后諫者,慨然曰:“上顧我厚,懼無以報稱,子乃以諫官處我耶?”英宗亦悉其忠,其在戍所,嘗念之曰:“岳正倒好,只是大膽。”正聞自為像贊,述帝前語,末言:“臣嘗聞古人之言,蓋將之死而靡憾也?!逼渥孕挪换厝绱?。然意廣才疏,欲以縱橫之術離散權黨,反為所噬,人皆迂而惜之。(《明史·岳正列傳》)

——上述掌故發(fā)生在明英宗復辟之后。英宗復辟,捏造罪名處死了忠臣于謙,奸臣石亨、曹吉祥乘機攬權擅政。一向為英宗所賞識的新進閣臣岳正便在他們之間使用離間計,不料被石亨等識破,于是,石亨、曹吉祥、岳正和英宗之間便展開了一連串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最后,企圖算計石亨、曹吉祥的岳正反而被石亨、曹吉祥所算計而獲罪流放。志大才疏的岳正因此而留下了抹不掉的笑柄。

19.丁寶楨智殺安得海

而其誅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頗用事。八年秋,乘樓船緣運河南下,旗繒殊異,稱有密遣。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fā)者。至泰安,寶楨先已入告,使騎捕而守之。安得海猶大言,謂:“汝輩自速辜耳!”傳送濟南,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清史稿·丁寶楨列傳》)

——清山東巡撫丁寶楨智殺太監(jiān)安得海的故事讓人解氣提神,故而廣為流傳。安得海因受到慈禧太后寵幸而小人得志,張狂跋扈,公然蔑視清朝不允許太監(jiān)出宮的祖制,前往江南采辦物品,路過山東時,栽倒在了丁寶楨手上。品味丁寶楨誅殺安得海的絕活,饒有意趣。丁寶楨揣著明白裝糊涂,面對貨真價實的安得海,硬說是個冒牌貨,并以此為由奏明朝廷,名正言順地砍了安得海的項上人頭。

20.狐貍和狗

狐貍偷偷地溜進羊群里,抱起一只羔羊,假惺惺撫摸著他。狗問狐貍在干什么,他說:“我在逗他,與他玩耍呢?!惫酚终f:“現在你若不放下這小羊,我將叫你嘗嘗狗的撫摸?!保ā兑了髟⒀浴罚?/p>

21.狼與老太婆

一只饑餓的狼四處尋覓食物。當他來到一家農舍時,突然聽見小孩的哭聲。一老太婆嚇唬小孩說:“快別哭了,不然我馬上把你丟出去喂狼?!崩锹犚娏?,信以為真,便站在門外等著。天漸漸地黑了,他又聽見老太婆逗哄那小孩說:“好寶寶,如果有狼來,我就殺了他?!崩锹犃诉@話后,一邊跑一邊說:“這老太婆怎么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伊索寓言》)

22.斑鳩與人

有個人捕捉到一只斑鳩,要殺死他。斑鳩請求赦免,并說:“請饒恕我吧,我會為你捉到更多斑鳩?!蹦侨苏f道:“你更要被殺,不然你的親戚朋友將會遭受你的陷害。”(《伊索寓言》)

23.狼與獅子

有一次,狼從羊群中搶走一只羊,正叼著羊往回走,碰上了獅子。獅子立刻從狼口里搶走羊。狼遠遠地站著,自言自語地說:“你搶我的東西太不正當了?!蹦仟{子笑著說:“那么,這東西是朋友正當地贈送給你的嗎?”(《伊索寓言》)

24.狼和狐貍

我們常常喜歡,拿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送人。因為轉彎抹角吐露的真理容易被人容忍,我們且用這則寓言來說明道理。

一只狐貍把雞窩里的雞吃了一個飽。它把一堆零碎好肉貯藏好,到了黃昏時刻,躺在草垛下睡大覺。

忽然它看到,一只餓狼蹭到它這里來作客。

“親家,我真倒霉透啦!”狼說道,“連一小塊骨頭我都沒地方弄到,饑餓把我折磨死啦,狗兒兇得要命,牧人不肯打盹,我只好去上吊!”

“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p>

“多可憐的親家,那你要吃一些干草嗎?這里有整整一大堆:我愿意為親家效勞?!?/p>

可是親家要吃肉,不想吃干草。但是狐貍對于貯存的肉一字不提,于是我們這個灰色騎士,耳朵聽夠親家的同情安慰話,還是只好不吃晚餐回家去。(《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