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之父

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 作者:周成剛


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之父

深秋的倫敦陰雨連綿,寒風蕭瑟。我們的隊員一個個裹緊了身上的大衣,加快了步伐。幸運的是,這次我們走訪的不是牛津和劍橋這樣的郊區(qū)小鎮(zhèn),而是位于倫敦市中心布魯姆斯伯里的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地鐵出了名的便捷,很快我們就抵達了目的地。

我不是第一次造訪這所大學,可每次踏進校門,都會被學校高大肅穆的威爾金斯大樓吸引。這所建于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精英大學,到如今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近兩個世紀的風雨。學校主校區(qū)以灰色調(diào)為主,間以磚紅色的建筑群,整體風格古樸典雅。校區(qū)臨近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從校園建筑最高處放眼望去就是車水馬龍的倫敦街道,可謂地處黃金位置。倫敦房價高昂、寸土寸金,倫敦大學學院也因為自己的獨特位置成為當今“世界最昂貴的大學”之一。

倫敦大學學院的威爾金斯大樓

天氣陰晴不定,于是我們決定把采訪改在室內(nèi)進行。和年輕人的交流總是輕松愉快的,談話間我發(fā)現(xiàn),無論是理工科男生還是學法律的女生,初來乍到時他們都遇到了語言和生活方面的問題,但也都各自想辦法走出了窘境,收獲了克服困難后的樂觀和自信。青春的個體在異國他鄉(xiāng)接受挑戰(zhàn),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增強了生命的韌度。出國第一年對很多留學生來說是一種磨煉,過了這道坎,會更加從容和淡定。學生們侃侃而談時會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對母校的自豪,學校的精神之父邊沁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我跟隨同學們再一次來到邊沁遺體的陳列大廳。英國人有許多古怪的念頭、特立獨行的精神,把學校精神之父的遺體用一個古色古香的大柜子裝起來,安放在教學樓的大廳里展示,這也是大學里不多見的舉措。遺體旁邊掛著一個鏡框,里面的說明書上簡單地寫著:

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教授和改革者。

圓形監(jiān)獄的提出者

杰里米·邊沁是英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法學家和語言學家,也是功利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者。他3歲開始學習拉丁文,10歲可以用希臘文寫信,12歲就達到大學入學水平,真的是一個小天才。邊沁小時候個子不高,體弱多病,不太喜歡運動。但成年后像是變了一個人,經(jīng)常參加戶外運動,體格健壯,精力充沛。這為他以后的學習、研究和寫作帶來了很多幫助。

學校大廳里陳列的邊沁遺體

邊沁的本科就讀于牛津大學女王學院,但他的大學生活并不愉快,和導師關(guān)系不太融洽,和同學的相處平淡無奇。他認為牛津的有些學生放蕩不羈、不務正業(yè),有的人抑郁乖戾、缺乏生氣,不值得相交。畢業(yè)后,他沉醉于學術(shù)研究,更加珍惜自己的寶貴時間,很少參加一些無聊的社交活動。即使面對批評自己著作的文章,他也不聞不問。這種特立獨行的性格和我行我素的做法,使他能夠更加專注于研究本身,因此成就了多方面的突出貢獻。他的著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影響力輻射到英國之外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1792年,身為英國人的邊沁以突出的個人成就被法國大革命政府選為法國榮譽公民。

邊沁的思想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他提倡無神論,支持普選和同性戀合法化,倡導動物福利,這些理念和思想遠遠超越了邊沁生活的時代,多少年后仍然在當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影響著人們。

由于近代人文思潮的興起,當年人們對于犯罪者的看法和懲戒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罪犯從“被消滅的敵人”,變?yōu)椤氨徊倏v的靈魂”和“被訓練的肉體”。于是邊沁認為,監(jiān)獄也要有所改變。1791年,他設計出了圓形監(jiān)獄,立足點在于既滿足人道主義要求,又保證對罪犯的監(jiān)視和改造。圓形監(jiān)獄的整體結(jié)構(gòu)是一個環(huán)形建筑,在中心有一座瞭望塔,塔臺是一圈環(huán)形的窗戶。環(huán)形建筑里是一排排貫穿橫切面的小囚室,一面對著塔臺,另一面采光透風。這種監(jiān)獄設計的奇妙之處就是它能夠?qū)Ψ溉诵纬删薮笮睦韷毫?,瞭望臺在暗處,小囚室在明處,犯人看不到監(jiān)視者,而監(jiān)視者能夠看到犯人。犯人感覺到自己無時無刻不在監(jiān)視之下,肯定會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從而達到“正言行”的改造作用。這種權(quán)力的不對等性,讓監(jiān)視者自然樹立起權(quán)威,對被監(jiān)視者起到更大的威懾作用。

邊沁只是一個思想家,并不是建筑師。他關(guān)于圓形監(jiān)獄的設想,基本上都停留在文字說明上。好在他的弟弟塞繆爾·邊沁據(jù)此做了一些手繪圖,才讓后人對于這個偉大的設想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邊沁堅信圓形監(jiān)獄可以作為一個指向秩序、理性和道德的催化機構(gòu),僅憑借自身各部分的運作就能實現(xiàn)一個道德目標。后來,著名的思想家??掳l(fā)展了邊沁的理論,提出了“全景監(jiān)獄”的概念,來形容現(xiàn)代社會的治理方式?,F(xiàn)代很多管理者把這種思想理念用到了日常工作中,用“永不疲憊的第三只眼”來進行管理。沒想到,邊沁的圓形監(jiān)獄理念直到今天還在散發(fā)余溫。

倫敦大學學院精神之父

倫敦大學學院成立于1826年,彼時邊沁已經(jīng)78歲高齡。由于年齡原因,邊沁并沒有參與該校建立過程的很多具體事務,但倫敦大學學院是在他“人人平等”的教育改革思想啟發(fā)下建立的。作為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它是第一所在新生錄取時不分性別、宗教信仰、政治主張的英國大學。由于邊沁作為思想改革者的巨大影響力,其個人在倫敦大學學院發(fā)展史上體現(xiàn)出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被尊稱為“倫敦大學學院精神之父”。學?,F(xiàn)存有10萬份邊沁手稿,是全球邊沁思想研究的重鎮(zhèn)。

邊沁生前留下遺囑,主要有兩條:

其一,他希望捐獻自己的遺體用于科學研究,并且要求被公開解剖。這一遺囑內(nèi)容很快得到了落實,在他死后3天,他的遺體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學生面前被解剖。

其二,要永久保存他的衣物和軀體,并放置在學校里。按照邊沁的遺愿,他的遺骸經(jīng)過復雜的處理,整體形象與其生前一模一樣:戴黃色禮帽,著黑色禮服,手持手杖,從1850年起便端坐在倫敦大學學院主樓回廊的一個玻璃柜里。柜中的邊沁凝神思考,這是他生前寫作時的常態(tài),這就是為什么今天在學校里依然能看到他的遺體的原因。

邊沁非常提倡“效益即至善”,他堅決拒絕一場“基督徒式葬禮”,遺體的處理方式是他死前做的最后一件“至善”的事。這一與眾不同的遺愿促成了學校的一道特殊的景觀,每年慕名而來的參觀者絡繹不絕。

遺憾的是,當初在處理遺體時出了點差錯,頭部沒有保護得太好。為了不影響邊沁的整體形象,學校決定安放一個蠟像頭,同時把經(jīng)過處理后的真實頭顱放在腳邊,一起供大家瞻仰。雖然這樣的展示方式一般人不容易接受,倒也符合英國人的獨特口味。當然,更符合邊沁生前最后一本書《死者繼續(xù)為活人所用》中陳述的觀點。雖然書中有不少是玩笑話,他的“讓名人的遺體作為草坪裝飾物”的建議至少鼓舞和激勵了虔誠的追隨者。

上圖:倫敦大學學院校園;下圖:倫敦大學學院圖書館

可是好景不長,這種特別的展示方式很快就出事了。倫敦大學學院有一個對手,那就是同在倫敦城里的倫敦國王學院,這可能是很多名校不能免俗的小樂趣吧。大家都知道,就像哈佛和耶魯、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兩校同學都喜歡時不時搞點惡作劇,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樂此不疲地嘲弄或挖苦對方。這不,倫敦大學學院的鎮(zhèn)校之寶——邊沁的真人頭居然弄丟了好幾次,其中有兩次確認是被國王大學的一幫搗蛋鬼順走的。這幫搗蛋鬼居然把邊沁的頭偷去當足球踢,真夠狠的!倫敦大學學院為此傷透了心,費了不少力氣才把邊沁的頭找回來。現(xiàn)在,邊沁本人的頭顱已經(jīng)被鎖進了學校的保險柜里,應該是萬無一失了。雖然“身首異處”,直到今天邊沁照樣在參與學校的重大決策。據(jù)說每逢學校召開特別重要的會議,邊沁的遺體都會被推進會議室列席會議。一旦會議投票遭遇平局,校方就會默認邊沁投了改革派一票??磥?,改革不僅是昨天,也是今天的大趨勢。

如果哪天你有機會去倫敦大學學院參觀,一定放慢你的腳步,留心一下從邊沁遺體前路過的學生。如果遇上駐足向邊沁致敬的,那很有可能是來自哲學系。他們比一般人更加清楚,邊沁的許多思想和觀點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說到這里,我想特別提一句,邊沁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語言學家。也許是為了更好地闡釋自己的理論思想,他當年發(fā)明了不少英語新詞,其中有maximize(最大化)、minimize(最小化)、rationale(基本原理)、dynamic(動態(tài)的)、demoralize(使沮喪)和international(國際的)等,這些英語單詞至今仍在熱用中。這位倫敦大學學院精神之父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至今影響著一代代的年輕人,激勵他們忠于自我,大膽革新,改變世界,創(chuàng)造未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