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生一面舊城東——紀念胡適之先生

師友襟期 作者:周汝昌,周倫玲整理 著


平生一面舊城東——紀念胡適之先生

(上)

誰能寫寫胡適之先生?海外人士自然不乏其人,如唐德剛兄即是一位絕好的“胡學專家”。臺灣也會有之。在大陸,卻成了“問題”——日前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百年人物·胡適在1917 》專欄來找我,定要講講胡適。家人說:他1918年方生,而1917年已是“五四”運動之年了,胡先生是主要人物——他如何有資格講胡適?中央臺女士不答應,說如今再找不到與胡適相識之人了。

我聽了不禁一驚——原來已經這樣子了,連我都成了能說“開(元)、天(寶)遺事”的“白頭宮監(jiān)”了。這雖有點兒比擬不倫,可是再“倫”些的比擬又往哪部書里去查呢?

我對胡適之先生,其實談不上什么了解與認識,因平生只有一面之緣,魚雁傳書有過六七通;他的著作我只讀過兩篇考證《紅樓夢》的淺顯文章。我的“學識”和“水平”,能講胡先生的什么呢?

但默坐沉思,好像又有些可以一說的話——這“可以”包括不妨一說和也想一說的兩種意念。

我是一名村鎮(zhèn)里的小后生,不想有幸結識了許多的名流碩學,而且都是比我年長的忘年之交。今日回想起來,這么多位之中,還得推胡適之先生為首位。

這理由很多了,并非震于盛名而故獻諛頌之俗意。我試舉數(shù)端,以資品論——

第一就是他的影響沒人能比。在海外此情最顯:世界上漢學專家除外,一般人對中國文化的“常識”是有兩位名人:一個是Confucius(孔夫子),一個就是Dr. Hu Shih(胡適博士)。他的代表性之大,于此不難想見矣。

還有,我見臺灣出版的胡適全集,附印有他所獲世界各大學贈予的榮譽學位,列成一個驚人的長串!我想,古往今來,國際上學位最富的人也許就算“觀止”了吧?

再說,據(jù)云他的全部著述多達兩千萬字。我也不知道人類歷史上還有誰的“字數(shù)”可以與之方駕而齊驅。

這是中國百年來的文化巨人偉大中的首位,大概名次不會有異說——比如梁啟超、陳寅恪、錢鍾書,只怕皆須遜讓一籌。

第二,從人品性情而察之,胡先生是一位忠厚長者,君子仁人。

我這樣說,有事實依據(jù)。

仁者待人,必以寬厚,不忮刻,不猜忌,無自大之態(tài)勢,有熱情之心腸。信任別人,尊重別人。朗爽,平易真誠,大度。

我于1947年之秋,發(fā)現(xiàn)了《懋齋詩鈔》,因而得雪芹的蹤跡比先前豐富了很多——此時離胡先生發(fā)表《紅樓夢考證》已有二十六年之久(1921—1947年),然而他的學術熱情依然不減當年。因于報端見到拙文,立即寫信給以響應。

以此為始,通信頻繁,討論切磋。他從趙萬里先生處得知我只是燕京大學的青年學生,和他的學術地位實有“云泥”之隔,但他依然以平等的態(tài)度相待,信札的語氣一貫客氣委婉,真率關切。這兒沒有做作的氣味。

就是這樣的交往關系,我竟冒昧地想借他珍藏的《甲戌本石頭記》《四松堂集》兩部乾隆抄本和有正書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頭記》。這三部書,一經我寫信請借,他毫不遲疑地應允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甲戌本的到來和入目,事隔五十多年,其情景仍然歷歷如在目前。

那是一天的下午,當時無課,也未到圖書館(一般情形是必到那里,不在宿舍屋里),忽聞叩門有聲。迎接看時,卻是孫楷第先生,樣子剛從城里回來,手持一個報紙包,交給我,說:是胡先生捎給你的。

我向他致禮道謝,多費了辛勞。他說:“沒想到你這么用功。”因不肯多坐,告辭而去?!疫@才急忙來看那個“紙包”。

三層日報紙(看過的日報)裹著,正面極濃的朱筆字寫著我的學校、宿舍、姓名——這三張舊報我保存了多年,家人不知其意義,大約后來給“處理”了,十分可惜。

打開看時,一個不太大的舊布函(俗呼“書套”),函內四冊敝舊的抄本書。

掀開第一頁——我不禁驚住了。原來我所見過的那所謂《紅樓夢》,都讓人大大地“改造”過了!眼前的景象,絕對不是想象力所能揣度得出的。

那黑字寫得質樸厚重,似乎老練中又帶點兒“稚氣”。黑字之外,上下左右,還有數(shù)不清的“紅字”——朱批滿布于眉上行間。紙已微黃,明顯已經發(fā)脆了,我小心翼翼地翻轉葉子(葉,是中國式的雙折葉,不是今天的“頁”,洋文的page,而該叫l(wèi)eaf)。

急看第一回的正文,入眼的大黑字明白寫道是:“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來雖近荒唐,細諳(流行本皆作“按”)深有趣味?!倍皇橇曇姷摹白髡咦栽埔驓v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的那一段“不像小說”的“悶話”。

2005年,著者在《我與胡適先生》一書宣傳畫前留影

1947年12月7日,胡適先生致著者函之一頁

細看時,原來那段話本非正文,而是回前的卷頭總《凡例》中的最末一條。流行的本子是沒有了“凡例”,而把這一條拉進了首回,混成了正文的開端。

總之,一切使我驚奇不止,對書發(fā)“愣”,久久才從興奮激動中“醒”過來。

這部書,今日人人皆知,乃是連城之璧,無價之珍(1980年美國的紅學大會上才公開露面,大家驚為奇珍異寶;聽說攜至會上的保險費即高達數(shù)萬美元)。而在1947年世人未見之珍本,我說了一句話,就慷慨地捎給了我——而且,從此以后,再無一言詢及,書是否還用,何時歸還……這些情理中的惦念之意,半字皆無,簡直好像是忘了它!

一個不深知的青年學生,對他竟然如此信任,我想世上未必還有第二例。

也許有人會說:他當時并不重視此書,故視之淡然。是這樣子嗎?反面的證據(jù)可以舉出兩點:第一是他告訴我說此書將來要獻給公家。第二是他在北平解放前夕離開北平時只攜帶兩部書,其中一部即是《甲戌本石頭記》古抄。說他未加重視,顯然不是事實了。

然后,講講他的熱情關切學術研究和青年學子的事業(yè)。我也可以舉出親歷的事例。

當我見到了甲戌本之后,感觸實在太深了,就寫信說:(只記得大意)您得到此本之后,寫了《考證》,未再對它再作研究,迄今已有二十幾年。觀此雪芹原本真相,被后人變動篡改得太厲害了,亟應校訂出一部新版來,恢復雪芹的本來面目,此為一件大事。

此原是我向他建議之意。

很快接到了回信,他對建議表示出興趣和支持:(大意說)這是個異常繁重的巨大工程,所以無人敢于承擔;你如愿意做這件事,我可以提供書籍(指可資校訂的版本)。

這就是說,他的身份地位,已不容他去做這種浩繁而瑣細的??惫ぷ髁?,他將我之建議轉而讓給了我,并附以熱情的支持——這種支持也并非空頭話,后來果然又借給我大字《有正本》,當時已十分難得。書上印有“胡適的書”四字白話印(這也是他的創(chuàng)例)。

后來經趙萬里先生主動介紹,引我到東城王府大街北口東廠胡同一號去拜會胡先生。事后他的信中除答我之話外,并言說到見我身體不甚強壯,囑我不要太用功,要注意健康。

這一切,都可表明他對青年人的一種真誠的關心與扶持。

由這兒也就可以窺見我的歷程:開頭發(fā)現(xiàn)《懋齋詩鈔》是“曹學”,而由“甲戌”“有正”二本(加上后得的“庚辰本”)才是進入“紅學”的真開端。飲水思源,豈能不念之理?人家批我是“胡適派”,當時害怕,想諱言或否認,如今再思,也夠可笑可愧了。

次后再講講他的仁厚高風。

詩曰:

肯將秘笈付何人,不問行蹤意至真。

誰似先生能信我,書生道義更堪珍。

(下)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鋪直敘最是索然而乏味,昏昏以催眠了。但我行文至此,真不知怎樣才是“起伏頓挫”“跌宕生姿”了——這實在不是“夢筆生花”的事情。

寫胡先生的大度,也可分為兩個階段而觀其大略,并非“單文孤證”可比。

從一開始,討論新發(fā)現(xiàn)的《懋齋》詩內所表示的雪芹生卒年問題,胡先生只同意拙見的一半(卒年),而不贊成拙說之生年“雍正二年”說,理由是若生得那么晚,“就趕不上繁華了”。我即與之辯論,若依他的假設將生年提前五年(即康熙朝之末),那時曹家已十分不幸,父子相繼病亡,過繼一個幼侄勉支門戶,兩世孤孀,家口零落,生計艱難——哪兒還有什么“繁華”可趕?

適之先生不肯接受此言,而且后來連他表過同意的卒年(乾隆癸未)也撤銷了(仍主卒于壬午)。當時我少年“氣盛”,說話莽撞,但他并非介意,依然和藹“對話”。

更有嚴重者,是我在文稿中譏諷了他的“白話文”的主張,批評他贊賞“程乙本”。這回措辭更是太欠委婉,態(tài)度太不平和了。他的反應是只將這一頁用紫色筆打了“×”,加了一句批語,將稿寄還給我。此后也并無芥蒂的跡象可尋。

再講一層更為麻煩的“關系”。拙著《紅樓夢新證》創(chuàng)始于1947年,主體完成于1948年,稿內涉及胡適名字之處,原是一概敬稱先生,亦無不恭之詞。學術見解略有分歧,從未觸傷交誼情分。但到正式印制成書時,已是1953年之9月,這期間已然經歷了天翻地覆的革命變化。主編者當然要把政治和思想意識的關,就將稿內的敬稱刪凈,建議加強對他的批評批判之詞。

其實,我想和胡適“劃清界限”只用這點兒辦法是不靈的——后來的運動中,“與胡適的關系”成為我所生地村鎮(zhèn)中的一樁特大政治案件,家兄祜昌因與我合作??闭姹尽都t樓夢》遭人“告密”,說是寫作“反動的書”,與胡適有“政治關系”,以致三次抄家,書籍稿件片紙無存,并且最后“掃地出門”了!

與此成為“遙映”的情景發(fā)生在當時的“海外”(此乃指“海外關系”一問的用語)。據(jù)后來傳悉:臺灣有一位人士,買了一部《新證》送給胡先生,意在“挑逗”——讓他看“周某批胡”的地方,惹他的惱怒。誰知,胡先生讀了此書,大加稱贊,卻要他再為代購幾部,以便分贈友人。據(jù)傳他說:此書雖有“可以批評之處”,卻是一部好書。并云:撰者的治學功力,令人佩服;是他的“一個好學生”。(這句話,中央電視臺《讀書》節(jié)目邀我講《紅》時,曾于映出胡適相片時特以醒目字跡映出。)

再據(jù)我后來所見他文章中敘及戚蓼生時,完全是采用了拙著中《戚蓼生考》的研究收獲。

這些事實,充分表明了他是有仁者之心的厚道人,不計較那些歷史造成的瑣末細故。若是一個雞蟲得失、唯恐失一毫毛的器量狹小的卑流人物,就會“懷恨在心”,找個什么“機會”也要施以報復之計,方為稱懷快意。

從這一點,我可以進而說明一點:據(jù)我五六十年來有幸接觸交往的很多位鴻儒碩學中,稱量其為人的氣度氣象、胸襟視野,我感到唯有胡適之能夠得上一個“大”字。

這個“大”,就是中華文化上講的那個“博大精深”的大。這是個“形而上”的命題,并不同于圖表數(shù)據(jù)——需要體會感悟,而不是“計算”。

我確以為,百年以來,與胡先生同世的名流學者,都還于這個“大”上難與相比。多數(shù)是專精于一科一門,競競自守,門庭不廣,抱負有限,成就表現(xiàn)也遠遠顯得區(qū)域廣狹不同。

也許我的估量偏高了吧?但我還是希望中國學者,應該有此“大”者才行,才像個中華大國的氣概。

本文的標題是出于1987年胡適之先生百年誕辰時我作的一首七律,其時我正在北美,周策縱先生要到臺灣去參加紀念大會,便將此詩攜去(后來《傳記文學》曾有刊載)。記得那是1948年的某日,由趙萬里先生的引介,我到東廠胡同一號胡府上去拜會他。平生一面之緣,至今已成為十分珍貴的歷史記憶。當我第二次再造府門時,啟扉迎客的是他的長公子,口稱家父事忙,已不及接談——我是專程送還甲戌本的,便將書函交付他手,作辭拱手而別。

我與胡適之先生的緣分,至此告一段落。

我方才說過:胡先生之為人治學,堪當一個“博大精深”的大字。至于精深,是為另一標準,我不敢妄評如何了。記得見過一篇文章,說梁漱溟先生評論胡先生的學術時,用了三個字,是“簡、顯、淺”。倘若如此則與精深即有距離了。

胡先生的兩千萬字的著述我未讀過,并無資格發(fā)言;我只能從他對待《紅樓夢》版本這個問題上略略窺見他對文學與語言的識見與主張,因而感到他在這方面確實傷于簡淺了。

例如,在1982年以前的八十年的長時期,普通流行的“標準本”《紅樓夢》就是胡先生自己珍藏的“程乙本”的“化身”,胡先生為之制序、考證,成為“經典”。但此本實是程、高之輩偽續(xù)而又篡改前八十回大量文字的一個最壞的本子——即去真最遠的假“全本”。胡先生賞識此本而為之印制推廣于天下,理由只是它改得“更白話化”了。至于文字的優(yōu)劣美惡,情趣氣味的高下雅俗,他就一概置之勿論,“一視同仁”了。

我對這一點,特別敏感而難以“忍受”——也許是天性吧?我對朋友個別談心乃至某種聚會場合中,都不諱言這一點。我的駭俗(甚至傷眾)的話是:一個人連雪芹的原手筆與程、高等人的妄改偽加之文字之惡劣都不能區(qū)辨,不能感受兩者的巨大而深刻的云泥霄壤之別,則此人有無可能(資格水平)來研究中國漢語文的文學,從根本上就是一個問號。

難道大師如胡適之,竟會如此嗎?

至于他在新文學運動中力倡“白話文”之有功,人人皆曉,何待煩言。可是我看他對白話與文言的“走極端”的態(tài)度,也深感詫異!

我時常疑念這一點:胡先生把“文”“白”機械地割離分裂,使之成為“絕對對立”,令青年人覺得“文”是極壞極可畏的“洪水猛獸”、避之惡之,唯恐不及——這對嗎?這“科學”嗎?這于中華大文化之發(fā)揚發(fā)展,有利還是有害?百年來學術界有識之士,深思熟慮過這個巨大無比的中華文化嗎?

事實上,只要平心靜氣地好好學一點中華漢字語文的話,就會悟知: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史上,“文”“白”不是像有人想象的那樣如同棋子,一邊純黑,一邊純白,兩邊是“仇敵”,“你死我活,不共戴天”!這樣理會,我老實說(無法委婉含蓄),是可笑的。

這樣看待中華語文,是錯的,不科學的——對自己民族的語文是不曾好好學習認識的。

“文學改良”(或“革命”)的命題是無可厚非的,誰也不會反對——小說、劇本、童話、兒童故事……,都該是“白話”——文學嘛。但事不止此。學術研著、政治文件、一封信札、一個通知、一張請柬……,依胡先生,都絕對不可有一絲毫“文”句。中華的“文各有體”的明智科學的傳統(tǒng),到此無人再講——真是千篇一律,啰嗦無比!

這種“白話災”,人亦不思:寫個什么,動輒“洋洋萬言”——這“萬言”的寫、抄、打、印、?!詈蟮摹八ⅰ保ㄓ∫玻?,所費的白紙,所需的人力、時力、物力……簡直驚人極了!

可是,誰也不來算算這筆驚心動魄的大賬篇!

這種后果,胡先生自然是不曾想到,也不會以為是什么可憂的“大事”的吧。

其實,百姓口中天天說些“文言”。廣東方言中簡直就是“文言”講話。

我開過玩笑:直到“打倒文言”的百年之后的今日,我接到的各種請柬百分之九十九最后一句還是“敬請光臨”。這怎么“白”起來呢?建議改寫成“恭敬地請求您渾身發(fā)亮地到來”!這夠“白”嗎?

假使中華人所寫的“語文”都成了這種“改良”或“革命”的“現(xiàn)代新中國話”,我們還能“活”得下去嗎?太可怕了吧?

我感念胡適之先生的人品道義,與我對他的語文主張完全是兩回事。我懷念他,是心里話,以前不便暢言。對他的語文主張有不同之意見,也是心里話,不說就不誠實。如果什么地方什么人士借此來別生是非,那就是道義學術以外的事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