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封
我觀察過本地區(qū)的貝殼化石和幾種石頭,覺得一定得就此說點什么。首先要提的,是一件非常罕見的標(biāo)本。那是村民在牧羊的山坡附近翻耕白堊土田地時發(fā)現(xiàn)的。因為外形奇特,村民把它交給了我。毫無好奇心的人會誤以為這只是條約4英尺長的石化的魚,軸節(jié)部分就是魚的腦袋和嘴巴。其實,這是一種雙殼軟體動物——林奈把它歸為貽貝屬下面的雞冠種,利斯特稱之為耙齒貝,魯姆菲烏斯稱之為小褶皺牡蠣,達爾讓維萊稱之為耳形貝或雞冠貝,收藏家則稱之為“雞冠”。我曾向倫敦的幾位收藏家求助,但至今仍未見得完整的標(biāo)本,書中所畫的,又都是殘缺的。我還去過萊斯特家的大收藏室
,并得到準(zhǔn)許,可以在里面尋找這種貝殼的化石,卻一無所獲。不過,在收藏室看到了若干種保存良好的貝殼,我還是感到非常高興。目前所知,這種雙殼軟體動物只分布在印度洋,寄生于名為柳珊瑚的植形動物上。至于我手上這塊化石,奇特的形狀、相互交錯的接縫處、間有凹槽的表面,圖畫比文字更容易說明。為此,我把化石拿去畫了圖,并進行了鐫刻。
菊石在塞爾伯恩隨處可見。村里曾開辟了一條通往垂林的路。修路過程中,工人經(jīng)常在山坡上發(fā)現(xiàn)菊石——尺寸很大,就埋在土壤下面的白堊里?!熬础鄙戏降男〉篮腿ネD沸ぬ氐穆飞?,路坡的淺黑色泥灰中也存在大量菊石——通常尺寸很小,非常軟。稍遠處是克萊塘。村民經(jīng)常挖出塘里的淤泥,用作肥料。在挖出的淤泥中,我偶爾會看到直徑達14~16英寸的大菊石。不過,由于它并非堅硬的石頭,而是一種土石,或者說是變硬的黏土,所以一旦暴露在雨水或霜露之下,這些菊石就會立刻碎爛。由此看來,這些菊石形成的時間似乎非常短。在垂林西北盡頭的白堊采石場,偶爾能發(fā)現(xiàn)尺寸很大的鸚鵡螺。
在毛石地最厚處,挖到深處,掘井的村民經(jīng)常挖到大扇貝。這些扇貝兩瓣外殼都有很深的紋路,或隆起,或凹陷,相互交替。構(gòu)成這些扇貝的成分中,采石場的石料占了相當(dāng)大的比例,甚至可以說是構(gòu)成扇貝的唯一成分。
- 注:這里,懷特的說法是錯的。此化石是海綠石砂,并不屬于林奈劃分的貽貝屬。
- 注:即阿什頓·立拂爵士的收藏室,史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室。1806年,阿什頓·立拂爵士出售了所有藏品。當(dāng)時,拍賣活動持續(xù)了65天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