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的生平和《瓦爾登湖》
當我們急于探索和學習一切的同時,我們總希望一切都神秘而未被人發(fā)現(xiàn),希望陸地和海洋永遠原始,因為奧秘,而使我們無法測度。
——梭羅
康科德鎮(zhèn)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zhèn),是約翰·梭羅及其妻子辛西亞的第三個孩子。梭羅在他的日記中曾經(jīng)這樣寫道:“每次我一想起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地方,而且選在最難得的日子出生,總是不由得感到吃驚不已?!保?856年12月5日)從懂事起到四十五歲逝世前,他都一直住在這座位于波士頓西北方約二十里處、人口僅有兩千的康科德小鎮(zhèn)上,一次也沒有長期離開過那里。
理由有如下數(shù)點:首先,康科德四周到處都是丘陵、湖泊、河川、森林和牧草地,有許多動植物,自然資源極其富饒。其次,那里是美國革命的發(fā)祥地,在美國人心目中,可以說是革命圣地。最后,這座小鎮(zhèn)是領先時代、被稱為超越主義運動的文學思想活動的搖籃之地,該運動的核心人物愛默生、霍桑等無數(shù)優(yōu)秀文學家和思想家不是定居在這里,就是頻繁造訪該地。
梭羅出生時,一家人寄居在辛西亞的母親米諾特夫人位于維吉尼亞街的農場里。第二年,梭羅家搬到北方約十里處的契爾斯福特,開了一家食品店,但是經(jīng)營得似乎并不順利,于是1821年又遷往波士頓。梭羅四歲時,會經(jīng)常跟隨母親從波士頓返鄉(xiāng)回康科德探望外祖母。出生以來第一次親眼看到的瓦爾登湖,給幼小的梭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23年,梭羅六歲時,一家人再度返回康科德,父親約翰開始從事鉛筆制造業(yè)。比起經(jīng)營商店來,這似乎更適合個性篤實、沉默寡言的約翰,不久他的事業(yè)即上軌道,全家的經(jīng)濟狀況逐漸穩(wěn)定下來。
梭羅的父親約翰是個身材瘦小、性格穩(wěn)重的紳士,喜愛看書和音樂。相對地,母親辛西亞則身材高大、容貌秀麗,喋喋不休得有時候幾乎讓人不知所措,是個活動型的女性,在康科德由女性組成的慈善協(xié)會和反奴隸制度協(xié)會中非常活躍。不過這種對社會的關懷,包括梭羅在內,姐姐海倫、哥哥約翰、妹妹索菲雅,梭羅家的兄弟姊妹也都共同具有,甚至梭羅對自然的愛和關心,也可以說是繼承自雙親的精神遺產。
哈佛大學以他為榮
1833年,十六歲的梭羅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到二十歲畢業(yè)為止的四年間,似乎并無特別值得一提的事件發(fā)生。故鄉(xiāng)康科德離大學只有二十多公里,可以經(jīng)常返鄉(xiāng)去享受他最喜歡的大自然,另外為了補足學費,他也在課余做家教的工作。日后雖然他常常語帶諷刺地評論母校哈佛大學的教育,但是成為他創(chuàng)作基礎的希臘、拉丁文學的豐富素養(yǎng),就是在大學時代扎實培育起來的。從E.T.恰寧格教授的修辭學課程中,梭羅也獲益不小。作為課堂上的作業(yè),三年之間梭羅一共寫了五十篇小論文,其中的二十八篇現(xiàn)在也還保存著,這是研究他的大學時代的珍貴資料。梭羅并非所有的科目都拿手,但絕對不是偷懶的學生。1837年,他以優(yōu)秀的成績畢業(yè)。
大學畢業(yè)后,梭羅返回故鄉(xiāng),成為自己以前就讀過的小學的教師。但是拒絕體罰學生的他,與強烈要求體罰的鎮(zhèn)教育委員會尖銳對立,兩三個星期后就辭去了教職。
1839年夏天,他在自己家里開辦私立學校,隨后借用康科德學院的建筑物,與哥哥約翰共同專心致力于學校的教育和運營。鎮(zhèn)上的很多有力人士子弟紛紛入學,后來以《小婦人》蜚聲文壇的露易莎·梅·奧爾科特也在那里就讀。梭羅兄弟的教學法走在時代前端,不但沒有采用當時被認為是理所應當?shù)捏w罰,而且注重戶外教學和觀察,將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從《瓦爾登湖》中,也可以看出他們的這個教育理念。梭羅兄弟的學校經(jīng)營得非常順利,然而1841年卻因哥哥約翰病情惡化,不得不將學校關閉。
和梭羅擦肩而過的女人
梭羅終身未娶,但這并不表示他不愛女人。不過他一生中唯一可以稱得上戀愛的,只有跟愛倫·雪沃爾那次。這個住在馬薩諸塞州西丘耶特的姑娘,由于她的弟弟埃德蒙是梭羅兄弟學校的學生,所以她就跟梭羅相識了。在梭羅母親的招待下,愛倫于1839年7月在梭羅家做客兩個星期。那年愛倫十七歲,梭羅二十二歲。
1840年秋天,梭羅寫信向愛倫求婚,但因為父親的反對,愛倫拒絕了。在愛倫那保守的父親看來,超越主義者的梭羅,只不過是個狂熱的激進主義分子罷了。雖說愛倫對梭羅的愛并沒有強烈到足以打破這個障礙,但要向一個十八歲的少女尋求像白朗寧夫妻那樣的戀情,也未免太強人所難了。如果從現(xiàn)代的美國來看,父親的觀點竟然具有這樣強大的影響力確實讓人感到怪異,不過當時的美國,父親的意見可以左右女兒的婚事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1841年,名叫瑪麗·拉塞爾的女性俘獲了梭羅的心?,旣愂邱R薩諸塞州普里馬斯人,1841年夏天擔任愛默生的兒子沃德的家庭教師。這場戀情很短,不久瑪麗即與哈佛大學的同學瓦特遜結婚,在瑪麗的家鄉(xiāng)普里馬斯定居。
男人常常會在青年時代對比自己年紀大的女性懷有淡淡的慕情,而這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代的知識青年身上更是常見。梭羅也有幾個這樣的對象。露西·杰克遜·布拉溫夫人是愛默生夫人的姐姐,曾在梭羅家住過。她不只是愛默生家和梭羅來往親密的至交之一,也是個有教養(yǎng)的女性,是梭羅談論文學的對象。露西的丈夫因金錢問題陷入窘境逃亡到外國去了,有一天,梭羅從窗戶扔了一束紫羅蘭給這位夫人,花束上系了一首日后被視為是他最杰出的詩,有一句是“人生就是像這樣的”。露西住在梭羅家是在1837年春天,比梭羅跟愛倫交往還早,因此或許是梭羅投注愛情的第一個異性。
莉蒂安是愛默生的第二任妻子,在愛默生的第一任妻子死后第四年,也就是1835年,和愛默生結婚。1841—1843年,梭羅寄居在愛默生家時,兩人有過親密的交往。然而這次的戀情不只是柏拉圖式的,也像是弟弟對姐姐的愛。
而在知性的世界中,讓梭羅懷有敬意并關心的女性之一,是愛默生的伯母瑪麗·穆迪·愛默生小姐?,旣悰]有結婚,住在康科德的時間也非常長。從梭羅的日記中,可以看出,跟愛默生和梭羅比起來,她的信仰更為保守,但是秉性慧黠,大大地影響了梭羅的人格形成。
提到知性上的交往,就不能忽略瑪格麗特·富拉——后來的奧索里侯爵夫人?,敻覃愄夭派?zhèn)洌人罅_大七歲,年輕的梭羅會被她吸引是不難想象的。
最后還有一個向梭羅示愛,提出結婚要求卻被拒絕的女性——蘇菲亞·福特。她1845—1846年在康科德?lián)螉W科特家和愛默生家子弟的家庭教師。這個女人并沒有肖像留下來,不過據(jù)描述是個皮膚黝黑、身材矮胖的婦女,比梭羅大十五歲。在那期間,她深深愛上了梭羅,感受到靈魂相依般的親近感。1847年,蘇菲亞返回馬薩諸塞州的故鄉(xiāng)米爾頓。1847年11月14日,梭羅從康科德寄信給在歐洲的愛默生,在信中訴說了這場戀愛的悲劇結果。
梭羅的拒絕對蘇菲亞造成的打擊非同小可。她一心期待如果在塵世不能與梭羅在一起,也要在天堂跟梭羅結合,她絕望得差點自殺。蘇菲亞比梭羅多活了二十年,到死為止,她都一直堅守著對梭羅的愛。
事實上,蘇菲亞的愛只是單方面的,梭羅早已下定決心,為了維護自己生活的自由和獨立,他寧可犧牲婚姻生活。再說將沒有固定收入的生活作為理想,以對抗人性的機械化和疏離感的生活形態(tài),也非犧牲婚姻生活不可。另外,一般認為梭羅在就讀哈佛大學期間曾經(jīng)休學的原因是肺病,而讓梭羅早逝的是肺結核癥,或許正因為這種痼疾,才使得梭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態(tài)并不適合結婚。但是無論如何,從結果來看,梭羅跟女性的交往全都沒有到達結婚的階段。
亦師亦友的愛默生
至于梭羅是什么時候結識大他十四歲的愛默生的,無法確定。1834年愛默生在祖先的土地——康科德定居,同年出版可以視為超越主義綱領的《自然》,創(chuàng)立超越俱樂部,其周圍文人和知識分子越聚越多。愛默生這部將自然視為人的德行、語言、藝術、學問等進步的原動力,以詩一般的文體滔滔地訴說自然的偉大和神秘的作品,給梭羅的人格、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位作者既然住在他的家鄉(xiāng),那么兩人的相遇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梭羅成了超越俱樂部的會員。
“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一詞原本是從康德哲學的“Transzendentalismus”而來的,但是“康科德集團”對這個詞的定義,并沒有那樣嚴密地遵從康德哲學,而是以“認識實在,比起客觀經(jīng)驗來,更重視詩的直觀洞察力的態(tài)度”的意義,相當籠統(tǒng)地定義了這個詞。一般認為他們有很多是經(jīng)由英國詩人、評論家柯勒治和思想家卡萊爾的著作,選擇性地吸收德國觀念論哲學的一面。不過愛默生和梭羅相信自然的偉大,只要從自然引出無限的教訓和潛能就夠了。
不久,梭羅即參加1840年創(chuàng)刊的“超越主義者”重要刊物《日晷》的編輯工作,在愛默生的鼓勵下,經(jīng)常在該雜志上發(fā)表詩、文章和翻譯作品。四年間,他在這份雜志上發(fā)表的作品多達三十一篇。就這樣,他開始認為自己是個職業(yè)作家。
1842年,他最愛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好的哥哥約翰突然因破傷風去世,一度無法承受打擊的梭羅逐漸振作起精神,又開始在《日晷》上頻繁發(fā)表作品,并且經(jīng)常在以前就頗為關心的市民教養(yǎng)研習會上演講。他的很大一部分作品就是以研習會上的演講稿為底本寫成的。
1844年秋天,愛默生為了使瓦爾登湖四周的森林不受破壞,購進了湖北岸的部分土地。梭羅早就想在這樣的地方蓋一間小木屋,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將他跟已逝的哥哥約翰共同搭船游康科德河和梅里馬克河的往事寫成一本書,因此在征得愛默生的同意后,立刻親手在湖畔蓋了一間小木屋,于1845年7月4日,也就是美國獨立紀念日那天搬了進去。他就這樣開始了兩年又兩個月在瓦爾登湖畔森林里的獨居生活。
湖畔孕育的反抗精神
住在湖畔的那段時間,他依照計劃完成處女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馬克河的一周》,隨即就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瓦爾登湖》。在這個時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梭羅的入獄事件。梭羅雖然獨居于森林之中,但仍然對社會非常關心。1846年7月,梭羅因反對支持奴隸制度的墨西哥戰(zhàn)爭,拒絕繳納人頭稅而被送進監(jiān)獄。后來他將自己不惜入獄的信念寫成題為《市民的反抗》(1)的論文。這篇論文力主人的靈魂是神圣的,即使是國家,也沒有侵犯靈魂的權力,與其服從惡法,入獄反而是更大的榮譽。這對日后甘地和金恩牧師的反抗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離開瓦爾登湖后,梭羅主要從事土地測量的工作以賺取生活費,另外也繼續(xù)創(chuàng)作活動。再度跟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他協(xié)助父親制造鉛筆,研發(fā)出高品質的鉛筆芯(黑鉛),對父親的事業(yè)發(fā)展頗有幫助。
從1840年年末起,他對博物學越發(fā)感興趣,將自己所收集到的魚類、爬行類、哺乳類、植物等標本寄給哈佛大學的博物學教授路易斯·阿葛西,并成為波士頓博物學協(xié)會的通信會員。1853年,雖然被推舉為科學振興協(xié)會的會員,但是梭羅以自己的科學研究太過于超越主義式為由,婉拒了這個推舉。他的博物學研究成果,除了發(fā)表成早期的《馬薩諸塞州的博物志》(1842年)、后期的《樹林之年輪》《種子的擴散》(1861年左右執(zhí)筆)等論文之外,也留在他那“浩瀚”的《日記》里(《種子的擴散》直到1992年才在美國出版)。
梭羅從很早起就嚴厲批判美國的奴隸制度,暗中援助南方來的逃亡奴隸經(jīng)由康科德抵達加拿大。1857年,梭羅與以堪薩斯州為中心展開激烈的反對奴隸制度運動的約翰·布朗相識。1859年,布朗一伙人突襲位于弗吉尼亞州哈潑斯渡口的聯(lián)邦政府兵工廠,失敗被捕,梭羅隨即在康科德鎮(zhèn)大會堂發(fā)表為布朗辯護的演講?!稙榧s翰·布朗上尉請命》《約翰·布朗最后的時光》等文章,可以說是跟《市民的反抗》(又稱《不服從論》)、《馬薩諸塞州的奴隸制度》同為他對社會的真摯關心,以及對“良心”的忠實證明。
1860年12月,梭羅在費海芬山觀察樹木的年輪時染患嚴重的感冒,使得長年以來一直糾纏著他的肺結核惡化。第二年春天,在醫(yī)生的建議下,梭羅試著到明尼蘇達州做易地療養(yǎng),但是并無效果,身體一天比一天孱弱。他自知死期已不遠,開始整理文稿。1862年5月6日,他在故鄉(xiāng)康科德鎮(zhèn)平靜地咽下最后一口氣。
著作贏得永恒
梭羅在世時,只有《康科德河和梅里馬克河的一周》與《瓦爾登湖》兩本著作出版。不過他生前已經(jīng)在雜志上發(fā)表了大量的隨筆散文,加上晚年沒有發(fā)表的原稿,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已經(jīng)做好了結集成書出版的準備。
梭羅死后出版的作品當中,有兩部最為重要。梭羅尚住在瓦爾登湖畔的1846年,第一次去探訪緬因州的森林,對森林的生態(tài)體系和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的習俗深感興趣。之后,他又在1853年和1857年分別采勘了緬因州的森林,寫下三篇杰出的旅行記。梭羅死后,這三篇文章以《緬因森林記游》為書名,于1864年出版。梭羅離開瓦爾登湖兩年后的1849年,第一次去探訪柯德岬,被大西洋的疾風怒濤吹襲沖刷的岬角沙丘那荒涼的景象,以及棲息、生活在那里的動植物、漁人和燈塔管理員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隨后又分別在1850年、1855年、1857年探訪岬角,寫下了一連串精彩的旅行記。這些文章于1864年題名為《柯德岬》出版。
以上四部是公認的梭羅的主要作品,另外還有他從1837年(即大學畢業(yè)那一年)開始寫,終其一生寫成的卷帙浩繁的《日記》。至于這本使梭羅永垂不朽的名著,原書名是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瓦爾登》或《森林的生活》),而中譯書名則以《瓦爾登湖》最為大家熟悉。當然,這也成為他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
至于1906年于波士頓所刊行的二十卷全集,其中的十四卷為日記,其他的則收錄旅行記、隨筆、論文集、詩集等,到了今天仍然是流傳最廣的范本。但是自從1970年以來,普林斯頓大學又陸續(xù)出版了新的全集,預計最后將可達二十五卷。梭羅生前文名雖然不高,但是進入20世紀后,其作品重新獲得好評,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無可撼搖,這從其全集的再度刊行亦可窺得端倪。
在梭羅留下的日記冊頁中,不時出現(xiàn)他親筆畫下的各種橡葉的形狀,從這些圖案不難窺知,他對康科德鎮(zhèn)的每一棵樹、每一個湖泊、每一條河流是多么深愛和熟悉。如果說瓦爾登湖畔是梭羅魂魄畢生所寄,也非言過其實。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不只是梭羅的代表作,作為美國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也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喜愛。文中栩栩如生的自然描寫,直到今天仍然被視為是第一流的散文,廣受喜歡。
梭羅原本打算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馬克河的一周》出版后,很快就刊行《瓦爾登湖》,但因《一周》的銷售情形不佳,出版社猶豫良久,最后才在1854年交由狄克諾與菲爾茲公司出版,距離初稿完成已隔了八年。但是這個延遲對作品來說也并不全然是壞事,因為在這期間,梭羅改寫了八次,終稿的分量也比初稿增多了約一倍。
他織進《瓦爾登湖》的素材,有很多都取自他自己的《日記》。就日期來看,從1839年4月到出版前的1854年4月,長達十五年。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本書也可以說是他花了大半生去觀察和思考的集大成作品。
梭羅在推敲過程中最耗費苦心的是結構,以及每一部分和每一部分之間的緊密結合,還有部分和全體的關聯(lián)。特別是1852年寫成的第四稿,整本書的結構和每一章都經(jīng)過重新檢討,一再調換組合,使其成為交織著復雜微妙、具有統(tǒng)一感的作品。
本書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嚴肅批判,敏銳地撼動了讀者的心。光是貫穿全書的那些描寫自然的精妙詞句,就足以使讀者覺得接觸這本書后絕對不會后悔。瓦爾登湖的四季變遷、使湖面泛起漣漪的風、從原野上升起的彩虹、作者在雪地上踩出的通向小木屋的小徑,處處都充滿著如夢似幻的詩情。作者所嘗試的孤獨禮贊,吸引了在喧鬧的紅塵中筋疲力盡的人們,并且向成天從事毫無快樂的勞動的人們訴說閑暇的喜悅的那一部分,也讓人感受到甜美的回響。
有很多評論家將本書譽為“死與復活的神話”。如果把這本書比喻為一篇寓言的話,故事應該從主人翁住進自己親手蓋的小木屋的那個仲夏開始,他一個人傾聽從森林中傳來的各種聲響,面對自然界的生命活動,額頭上流著汗,忙著從事農耕。在《湖》那一章,故事從夏天轉到秋天,而在接下來的數(shù)章中,則訴說人類的愚行、動物性和精神性,描寫動物的高潔、儲存食物過冬的行為等。在小木屋的周圍被雪封住的冬天,雖是冬眠、回憶和思考的季節(jié),但作者的目光依然投向外面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世界。當湖面的冰開始融化,霜凍過后,動物和植物迎接再度喚醒大地的春天時,就在訴說生命復活的喜悅,全篇在期待哪一天人類精神上的春天和黎明會來造訪中結束。就像這樣,全篇以從夏天開始到春天結束的構成,暗示著時間的永續(xù)性和“自然”的不滅性,以及過著自然的生活的人的不滅性。
梭羅一再強調他的這部作品是他與自然共存的忠實記錄,也是為面對“人生之最大目的為何”“人生該怎樣過”等根本問題而苦惱的年輕讀者所寫的書。他毫不留情地揭露出“虛妄與蠱惑常被尊為最健全的真理,而事實真相卻被當成神話”的人類世界的實況。梭羅認為就連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也都被叫作“虛榮的妄想”所蒙蔽,遠離本來的目的。文學、藝術、教育、宗教、慈善事業(yè),由于人們只重虛飾而忽略實質,所以也墮落了。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則失去節(jié)制陷入貪婪,而被視為與之相結合會給人類帶來重大恩惠和財富增加的科學技術,則只不過是散播叫作“方便”的幻想罷了。作者基于“生也好死也好,我們所渴求的只是事實真相”,不斷重復提出什么是“事實”、什么是“幻想”這種極其哲學式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本書也可以說是探求“事實”的書,是具有本質意義的哲學書。
但是對梭羅來說,“事實”并非存在于人所無法觸及的遠方虛空,也不是在抽象的思考內部,而是就在我們的生活圈里。他認為,即使額頭流汗,也不是殘酷地驅使肉體的快樂勞動、簡單樸素的自主獨立生活、跟生動的自然的接觸,從幻想中脫身而出,到達“我們可名之為事實真相的硬底”最好的方法。經(jīng)由勞動維持穩(wěn)定的生計,而且不成為勞動的奴隸,為“更高的法律”服務,眼神從不離開任何事實,從正面去直視,與自然共存地探求那法律,也就是遵從自然的規(guī)律,快活、自由地活下去,正是梭羅想要走的人生之路。
《瓦爾登湖》的魅力之一,就是那絕妙的文體。他的文體總是正確掌握住對象,反映出他那誠實的人格和單純樸素的生活,毫無虛飾,簡素而又雄勁。“只要有想說的事情,就像石頭滾落地面那樣,文體就輕易地從作者手中滾落下來。”(《書簡集》)這就是他的文體觀。但是另外,他也很喜歡使用最適合拿來毫不留情地直逼事物核心的格言式文體,驅使逆說、反語、夸張、省略、邏輯式的飛躍、離奇的比喻、婉轉的表現(xiàn)等復雜的修辭技巧,提高了文體效果,同時他也享受了對讀者使用障眼法的樂趣。這個方式最成功時,書中像“更為清醒破曉的日子就要來臨。我們的太陽,不過是一顆曉星”那樣具有詩意的、預言者的詞句并不少。這樣的格言式表現(xiàn),全都源自他所愛讀的希臘、拉丁文學,東西方各國的圣典,以喬叟和莎士比亞為首的英國古典文學等。本書中處處可見的、大量引用的古典作品或圣典,以及那些作品的引喻,都暗示著它作為規(guī)范的文體和思想的出處。
梭羅生前常被人批評欠缺幽默風趣,在部分人的眼中,他似乎不但太過于一本正經(jīng),有時候甚至難以伺候,愛鬧別扭。但是在《瓦爾登湖》中,他嚴肅認真,有時候會呈現(xiàn)出安詳溫柔的神情,也會出現(xiàn)發(fā)自內心的哄然大笑。尤其是他具有用幽默去捕捉人物性格的獨特素質,莎士比亞式的詼諧語“此起彼伏”。事實上,梭羅甚至可以說是19世紀美國文學中首屈一指的幽默大師。
作者死后,《瓦爾登湖》好評如潮,1930—1940年,被譽為美國文學中最偉大的杰作之一。這跟當初人們將梭羅視為只不過是個擅長自然描寫、行事怪異的地方作家的看法相比,具有恍若隔世之感。的確,梭羅定居在新英格蘭的偏僻鄉(xiāng)下,描寫的始終是當?shù)氐淖匀缓腿说纳?,但是本書所探討的主題和作者的關懷,絕對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而是廣大得幾乎叫人吃驚的、地球規(guī)模的、全人類的。他這部原本可以說是地方主義文學典型的作品,到了今天,則成為誕生于美國的最普遍的、最現(xiàn)代化的作品,在全世界獲得了難以計數(shù)的贊美?!锻郀柕呛烦霭嬷蹙蛯ξ镔|文明的弊害表明了好惡,而在這樣的弊害越發(fā)嚴重的現(xiàn)代,梭羅的文章和思想所具有的意義也就更為重大,可以說是現(xiàn)代人必讀的經(jīng)典作品。特別是環(huán)境問題已經(jīng)嚴重到關乎人類存亡的今天,梭羅在美國被譽為生態(tài)學和自然保護運動的先驅。
瓦爾登湖位于康科德鎮(zhèn)外的森林,湖畔圍繞著松樹、橡樹、楓樹、榆樹和白楊,當年梭羅親自在林內的斜坡處蓋了一間小木屋,在這里度過了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活,寫下了這本使他名垂千古的杰作。
《瓦爾登湖》和梭羅的其他作品產生的影響力,和他生前的寂寞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從這點看來,時間的秤砣是絕不含糊的,一個作家的地位由不得自己來界定。像大自然一樣保持沉默的梭羅,盡管時間流逝,他仍然神情篤定,獨劃一只木舟撲入寧靜廣大的瓦爾登湖,身影越發(fā)高大,凝聚為永恒。
編者序
(1) 《市民的反抗》(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這篇有名的論文,1849年版用這個題名,1866年版則用后來學者習用的題名《不服從論》(Civil Disobed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