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老蓮學畫

人民日報70年散文選 作者:


陳老蓮學畫

孟超

偶讀周亮工的《讀畫錄》,其中有一段關(guān)于陳老蓮(洪綬)摹習李龍眠(畫法)的故事,是很耐人尋味的。

章侯(陳老蓮字)兒時學畫,便不規(guī)規(guī)形似。渡江拓杭州府學龍眠(李公麟)七十二賢石刻。閉戶摹十日,盡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眲t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眲t更喜。蓋數(shù)摹而變其法,易圓以方,易整以散,人勿得辨也。

我的體會“不規(guī)規(guī)形似”是指的結(jié)果,因此兩次出示于人要求便不一樣。從已“似”而又達到“勿似”的境界,從“喜”進一步達到“更喜”的境界,兩個十日的臨摹工夫可以從中看出了先后兩個階段,這里既說明了一個藝術(shù)學習的過程;也說明先與后在藝術(shù)造詣上的高下了。藝術(shù)學習其始也固無不同之處,但發(fā)展到后來,一則僅止于“似”,而一則躍過“似”,而至于“勿似”,可是,我們也還不要忽略了最后的“勿似”,必須經(jīng)過“似”的階段,沒有“似”便無法達到“勿似”,陳老蓮對前者僅止于“喜”,而對后者則不能不“更喜”了。

第一階段不容忽視,因為這是基礎(chǔ)。別看從開始摹臨到“相似”,似乎畫來畫去,總不脫離李龍眠的勾勒筆畫;也許開始毫不相似,好容易使其“形似”,這已經(jīng)付出了很大的工夫,而漸臻熟練。沒有這一步,就沒有基本功。作畫如此,小學生習字臨帖,摹歐、摹柳、摹顏、摹趙,其意亦在于此。杜工部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一詩中,用了一句“學書初學衛(wèi)夫人”也是引用了大書法家王羲之書法最初出于衛(wèi)夫人的故實,對衛(wèi)夫人之摹臨也就是王羲之的基本功,如此說來,我們又豈能等閑視之呢?

可是話還得說回來,畫來畫去,依樣葫蘆,即使達到一定成就,仍然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切求其“形似”則沾沾自喜,而并不知道在“形似”之外,還有所謂“勿似”——亦即“神似”的更高階段,還有一個從“似”中脫化而出,這樣,其造詣也就僅僅止于李龍眠的境地,那就不會產(chǎn)生陳老蓮了。別看“變其法”與“易圓以方”“易整以散”這些說法,只是簡單幾個字,而這中間就包孕了第一階段的初步功夫和更高階段的飛躍兩者的結(jié)合了。沒有這點本領(lǐng),就不能產(chǎn)生大藝術(shù)家。

我有感于今之習藝者:有的人,還不會挪步,就想飛翔,無基本功夫,就儼然以個人派別自居,浮夸炫世,而無實學,自然難乎以立。另一種人:底功已深,卻依然寄人籬下,標榜別人流派而自詡,那充其量不過成為李龍眠之后代,又哪里能見到藝術(shù)之化工呢,藝術(shù)家的獨創(chuàng)呢?

(刊發(fā)于1962年6月24日《人民日報》文藝副刊,署名:陳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