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時
半夜時分,春雷“轟”地在天際炸響。一時,雷聲“轟隆隆,轟隆隆”,從天上滾到了地上,驚醒了睡在地里的筍子,筍子們交頭接耳,“噼噼啪啪”響成一片。俟春雨潛入泥土,筍子吸進大地回春的精氣,“噌噌噌”伸著懶腰,一個個冒出來。地上的孩子“呼嚕,呼嚕”睡得死沉沉的,已經(jīng)是早上了,還不醒來,大人只好掀了被子,喊一聲“太陽照到屁股上了”。孩子這才揉了揉眼睛醒來,穿上襯衣,袖子短了,套上長褲,怎么褲腿也短了呢?
婦人們一個個笑瞇瞇的,大清早上山拗筍,下午就急著回家去煮筍,因為筍一過夜就丟了魂魄,老了。于是在春光無限好的時節(jié),滿鼻的筍香與風為伍,在街巷間流竄,日子一下子活色生香起來,每天的餐桌上不是油燜筍就是咸齏筍,不是筍羹就是筍湯,處處透著筍味。
江南的四五月里,在鄉(xiāng)下,挨家挨戶幾乎都要忙筍事。這筍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山的恩賜,這筍是野天野地野出來的。誰都想揀這個大便宜,烤制成羊尾筍,能吃一年哩,還能賣還能送人。早上四五點鐘,婦人們就出門了,那午飯怎么辦,難道餓著肚子嗎?當然不了,帶著幾條生的年糕,尋塊兒空地,背風處搭個灶,找些廢柴,將年糕煨熟,就是午飯了。
這個時候,滿山都是筍,是各種各樣的筍,烏筍、節(jié)筍、鰻筍、龍須筍、紅殼筍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小筍統(tǒng)稱為野山筍。拗筍的婦人腰里系一條圍身布襕,布襕打個結(jié),拗來的筍往里放,滿了堆在一個地方,做個記號。大家你追我趕,憋著勁,汗淌了三尺長,任它滴到地上,連擦汗的工夫也舍不得。直到人疲倦了,日光也斜了,腳步也有些邁不開了,才擦擦汗,晃蕩晃蕩地下山,真累啊,但多滿足啊。
背回家的筍,需當天剝當天煮,哪怕養(yǎng)在水里,凍在冰箱里,也是會老的。剝筍是有技術的,用刀削一下筍腦頭,手指繞著筍殼一卷,白白的筍肉就亮相了。小孩手勁兒小,繞著筍殼一卷,常常卷不過來,要多卷幾次,手指的血便往上沖,一個晚上的筍剝下來,手指頭紅彤彤的,像一朵紅云停在手指上。
跟滿山的野山筍比起來,毛筍又是另一種待遇。家鄉(xiāng)的毛筍,美其名曰“黃泥拱筍”。那是因為家鄉(xiāng)的土質(zhì)是紅壤,泥土呈黃色。毛筍睡在黃土里,需春風、春雷、春雨齊上陣才能把它請出來,也不會一下子就冒出來。它深埋在肥沃的黃土層下,筍頭將出未出,將泥土拱成小包,裂開一條縫,試探著從里面探出一點點的筍尖,所以便稱黃泥拱筍。
黃泥拱筍燒成油燜筍,它的味道是清甜的。用咸齏鹵烤成咸筍,裝入瓶中,塞結(jié)實了,就是一道長羹,可以吃到來年的筍再續(xù)上。用清水把黃泥拱筍焯一下,曬成筍干,是久藏不壞的,過年的時候拿出來,與魚鲞和五花肉同烤,是年夜飯的必備菜。最好吃的莫過于回鍋肉,先將黃泥拱筍焯熟之后用冷水浸泡半天,去掉筍里的草酸,同時軟化筍的粗纖維,口感不再有澀麻味。再將豬肉焯去血水切成大小合適的肉塊,用肥豬肉炸制而成的豬油熱鍋,放入十多種調(diào)料炒醬,將漂洗過的黃泥拱筍、切成塊的豬肉和炒好的醬料倒入鍋內(nèi)燉煮幾小時,筍的火氣便被壓了下去,春筍的清鮮,豬肉的葷鮮和醬料的香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回鍋肉,油光锃亮,讓人食欲大增。
還有一道江南名菜——腌篤鮮,是用春筍、鮮肉和腌過的五花肉片一起燉的一鍋湯?!半纭本褪侵鸽缰七^的咸肉;“鮮”就是新鮮的肉類,如雞肉、蹄髈、小排骨等;“篤”就是用小火“咕嘟咕嘟”慢燉。到最后,湯白汁濃,肉質(zhì)酥肥,春筍清香脆嫩,真是鮮得連眉毛都要掉下來了。
說起來,北方人沒口福享受春筍的味道,因為筍的保鮮很難。在家鄉(xiāng)人看來,筍就是一個芽尖,再快的快遞也沒用。筍講究“活殺現(xiàn)吃”,不出幾個小時就會令筍肉的顏色大變,煮出來的口感就不一樣了。如果吃過江南的新鮮筍,再吃冰箱里貯藏過的,或罐頭清汁筍,都會產(chǎn)生一種對時間流逝的惆悵。
有春筍自然就有冬筍。大過年的,胃里盛滿了油膩,嘴巴一張開,油氣就冒了出來。一碗咸齏冬筍湯就成了餐桌上的寵兒,清淡可口,紅燒肉滿滿的,沒人動筷,那碗湯早已點水不剩了。
冬筍個頭小,不像毛筍志向遠大,越長越高,長成竹子。它是埋在土里長在竹鞭上的竹筍,是筍里的貴族,生長兩三年的竹子長出來的冬筍最肥壯。竹鞭是竹子細長的地下莖,竹鞭上的竹節(jié)生出芽兒,有些發(fā)育成冬筍,有些發(fā)育成新的竹鞭。竹林里,地下竹鞭密布,是一道道布好的機關,哪里有竹鞭,哪里的花花草草就丟了卿卿性命。所以,竹子拉幫結(jié)派,沒幾年就占領山頭,形成一片竹林。找冬筍是一件難事,要抬頭看竹子的走勢,看準了,腳下泥地的竹鞭上八成就有冬筍。最易找的是即將破土而出的冬筍,看泥土是否微微冒了尖,或者泥土表面是否有隱隱約約的裂縫,如果是,那挖下去有可能就是冬筍。
夏天也有筍,這不免讓北方人覺得不可信,但卻是真的。跟冬筍一樣,長在竹鞭的竹節(jié)上,這筍叫“橫鞭筍”。在筍家族里面,橫鞭筍最會潛伏,守護秘密的能力特別強,竹林里兜一圈下來,找不到蛛絲馬跡,空手而歸是常有的事。要是找到了,簡直是得了寶貝,一株可以放咸齏湯,兩株就可以用來炒咸齏,它是配角,卻地位尊貴。
小時候撿過筍衣,何為筍衣?剝掉的毛筍殼里,最下端又白又嫩又肥的一圈,舍不得浪費,把它扯下來,清水焯一下,可以和咸齏煮著吃。如果和咸齏一起曬成干菜,那就成了筍膚咸齏。那個初夏真是難忘,一連幾天的黃昏都有撿不完的筍衣。家鄉(xiāng)有部隊,一到筍季,食堂烤毛筍給官兵吃,買了大量的毛筍,剝出的筍殼滿坑滿谷,每天用車載來傾倒在一片空田里,讓其爛掉漚成肥料。也不知是誰第一個發(fā)現(xiàn)了這些筍殼,一傳十,十傳百,消息長了腿似的,整個村莊的小孩都被父母差使,傾巢出動去撿筍衣,對于這種不要錢卻有好處的事,父母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參與進去。
家鄉(xiāng)有毛竹、小竹、箬竹,還有數(shù)量不多的水竹和紫竹,雷竹是后來才有的竹子。山上有大片大片的竹林,村里有成片成片的竹園。在鄉(xiāng)人心中,凡是給予他們衣食的,必心懷虔敬。彩英阿婆是村里最年長的老人。她說,早些年,在她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她的父親是筍山師傅。那時候,她父親被人請去很偏遠的地方做筍山師傅,一般在立夏前一天出發(fā),帶著一刀肉、一條魚、一方豆腐先去竹山拜祭,拜祭儀式結(jié)束后便出發(fā),筍季結(jié)束再回家。竹子是有靈性的,它懂得“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那一年自然災害,全國上下鬧饑荒,草根樹皮遍尋不見。箬竹突然開花,生出很多很多的竹米來,鄉(xiāng)人跪拜謝恩,熬過了饑荒,而箬竹卻在開花后自然枯死了。鄉(xiāng)間還有傳說,在筍季,小孩子獨自一個人去竹園里搖竹,邊搖邊說“竹子爹,竹子娘,你長粗來我長長”。小孩子的個子就會像春筍一樣,越長越高。不過,小孩子一般不敢在夜里獨自去竹園,黑燈瞎火的,哪有這么大的膽子。
跟我同歲的阿龍,人長得矮,又胖,被人起了綽號叫“冬瓜”,大人們叫他矮腳虎王英。他摸黑偷偷去搖過竹,卻沒長高。后來他說給我們聽,還說這是大人騙小孩子的。小孩子喜歡去竹園玩,大人嚇唬他們說園子里有毒蛇,叫竹葉青,人一碰,就要被毒死。小孩子走進竹園,心里不免害怕,爬上高高的竹梢,從這棵蕩到那棵,玩著玩著,就忘了害怕。竹葉“沙沙沙,沙沙沙”地響著,孩子們的笑聲在竹園里回旋,多快活啊。大人的世界真是難懂,既然竹葉青是毒蛇,那為何又把喝的白酒取名竹葉青?是要把人毒死嗎?
父親在夏天愛喝白酒,一兩白酒,一碟羊尾筍,過酒下飯兩不誤。父親會做簟匠,簟匠就是竹匠。我經(jīng)常去工場間看父親剖毛竹,一把刀的刀刃候在毛竹的管口,微微一使勁,便“嘩啦啦”一聲,勢如破竹般,一刀到底,劈成兩半。然后再細分,直到劈成極細的篾,編成筲箕、食罩、簸箕、米籮、提籃等。父親說,只要你一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竹的影子。我閉上眼,猛地再睜開,果然,羹架、筷籠、筷子、衣架、晾衣竿,一樣樣歷歷在目。
聽,大門外傳來吆喝聲:
“筲箕畚斗籃,羹架洗帚筷,整攏一大擔,挑起軟泛泛。筲箕、畚斗、籃頭好來賣嘞!”
一個中年男子挑著一籮竹制品,吆喝聲像唱戲一樣。村里的婦人們聽到聲音出門打聽行情,筲箕多少錢?質(zhì)量怎么樣?雞狗們也趕熱鬧,往人聲鼎沸處鉆。
竹子真是好東西啊。男孩子央求大人用竹子做一把竹寶劍,他要學俠客,仗劍走天下。女孩子央求大人撕下竹衣作笛膜,竹衣是附在毛竹內(nèi)壁的一層膜,雪白色的膜,又有韌性,如一張紙,堅實耐用。母親說,竹子渾身都是寶啊,連竹殼都有用。她用竹殼包粽子,用竹殼做鞋樣。
竹子有這么多用處,怪不得竹子上用紅漆或黑漆寫上了名字。父親說,這不是名字,是房號,這等于給竹子上了身份證。這是誰家的竹子,你不可以逾越規(guī)矩走進別人家的竹園,否則就是偷,偷是會被人看不起的。所以,筍時來臨,大人們一窩蜂似的往山里趕。山里面,有很多竹子是沒有身份證的,看誰落手快,就能得到更多的筍。
筍,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里,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又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在古代有哭竹生筍的故事,說的是《二十四孝》中的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失怙,母親年老病重,醫(yī)生囑咐他需用鮮竹筍做湯給母親喝。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shù)莖嫩筍。孟宗大喜,拗了回家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
數(shù)千年來,不管是竹還是筍,都與文化有關,晉人戴凱著有《竹譜》,宋僧人贊寧著有《筍譜》,分別記載了七八十種竹子及其筍子的不同風味,古往今來又有無數(shù)文人騷客為竹、筍賦詩作文、寫字、繪畫。
凡跟竹沾邊,都有風雅在里面。一次,在家鄉(xiāng)參加茶文化節(jié),嘗到了竹筒飯和竹筒酒。新竹鋸成竹筒,塞進糯米或香米,添加紅豆、綠豆和瘦肉、肥肉丁各半,放在火堆上炙烤。俟竹筒表面顯現(xiàn)水汽,像有汗水冒了出來,當即取來剖開,用手抓著,吃里面的飯,大有仙家風度。竹筒酒,選初長成的毛竹,用針筒將原漿酒注入竹節(jié)。一年后砍竹取酒,酒色橙黃清冽,不聞酒氣,但聞竹香,不會飲酒者也能喝上一杯,飄飄然,有魏晉風范。
真是雅致。
小時候,母親給我猜過很多跟竹有關的謎語。
頭戴尖尖帽,身穿節(jié)節(jié)衣,一場春雨后,腦袋鉆出頭。(春筍)
山里砍竹造龍亭,皇帝登基本地人,萬歲唱劇樓臺戲,娘娘一到真太平。(小孩子的坐車)
小小一根竹,劈開四只角,苦命來上吊,吊死嘸人哭。(褲架)
出身在鄉(xiāng)間,嫁到鄉(xiāng)村里,夫家蠻客氣,常穿紅綠衣。(竹晾竿)
庉庉山里,死死刀里,睏睏沿(邊緣)里,落落缸里。(竹水流)
出生在山青又青,未曾下山先取名,重頭生活叫我做,做了一世沒老婆。(竹光棍)
這些謎語猜過無數(shù)遍,但每一次都偽裝成第一次猜,那種偽裝令雙方興致盎然,心情愉快。這幾個謎語中,褲架還在繼續(xù)使用,小孩子的坐車、竹晾竿、竹水流與竹光棍已經(jīng)快消失了。在鄉(xiāng)下,偶爾還能見到竹水流,即一只露天的七石水缸候在屋檐下,只待“嘩嘩”大雨,屋頂瓦片匯集的雨水通過竹水流將大缸填得滿滿的。竹光棍,是竹扁擔,又異于扁擔,它是用整株毛竹選取材料做的扁擔,不剖開,用于挑重擔。
去年我在整理家鄉(xiāng)的舊時謎語,發(fā)現(xiàn)兩個謎面。
因針起病,被剪刀所害,引線結(jié)成牢。(竹衫)
有眼嘸珠腹中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葉分別去,恩愛夫妻勿到冬。(竹夫人)
去鄉(xiāng)下遍訪老人,并在網(wǎng)上百度,終于了然。竹衫,顧名思義是用竹做的一件衣衫,將細篾剪成小段,用針線串成背心的樣子,穿在身上,用來防止因為出汗衣服黏住皮膚,舊時戲劇演員在夏天就是穿這種竹衫。竹夫人,是夏天的消暑用具,一種圓形竹制品,圓桶狀,長約一米,直徑二十厘米,舊時夏天炎熱時抱在胸前用來吸熱。竹夫人,在網(wǎng)上尚有圖片可供參考,而竹衫,只能憑想象了,大概就像汗衫背心的樣子吧。那應該是用極細的篾編織的,貼身穿著,經(jīng)過汗水和油脂的滋潤,又紅又亮,就像夏天的篾席一樣,涼爽沁人。
春雷年年依舊,地里的筍子年年驚醒,那個挨家挨戶拗筍烤筍的景象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一睜眼,哪里還有竹的影子,許多竹制品都住進了博物館。